APP下载

清代以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士绅宗族的建构历程
——以贵州清水江下游地坌彭氏宗族为个案的研究

2017-01-17

关键词:氏族谱清水江士绅

李 斌

(凯里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清代以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士绅宗族的建构历程
——以贵州清水江下游地坌彭氏宗族为个案的研究

李 斌

(凯里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清代以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建构过程。清水江下游地坌留存的清代碑刻和多次编修的彭氏族谱均显示,彭氏家族在迁移与定居地坌的过程中,通过祠堂修建、族谱编修、族产置办和祭祀仪式逐渐开始其宗族化运动。通过对这一宗族建构过程的细节分析发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发展,主要基于地方士绅阶层自身的努力,这一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水江流域宗族建构的类型,也显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建构历程。

清代;清水江流域;士绅宗族;建构历程

21世纪以降,贵州清水江文书不断被挖掘、整理并出版,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清水江流域的研究俨然已成学术热点,数十项以清水江流域为题的研究课题被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但宗族研究,尤其是士绅宗族研究较为薄弱。按照学者张仲礼先生的划分,传统社会中一般持士绅身份者必须具有某种官职、功名、学品和学衔,作为士绅阶层可以分为上层士绅和下层士绅。上层士绅是由学衔较高的以及拥有官职——不论其是否拥有较高的学衔——的有名望的人士组成,而所谓学衔较高者是指通过科举考试后获得贡生以上的人;下层士绅则由通过初级考试的生员、捐监生以及其他一些具有较低功名的人组成。下层士绅中还包括了社会上所尊称的“耆老”,但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得到“耆老”这一荣誉称号,“只有那些威望、能力、财富都很显著并且在地方事务中起领袖作用的人才是耆老。”[1]

本文所讨论的士绅及其士绅宗族,就是特指在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下层士绅,他们虽只具有较低的功名,却享有减免官府所派差役赋税的特权,据学宫碑刻所载,“凡生监之家一应差役俱免。原属优恤士子之意,嗣后族中差役不派生监,非异视也,勉子弟读书以求上进以荣祖宗耳。”*参见锦屏亮司(同治)《本支家乘迪光录》卷三《家规》。《黎平府志》(光绪十七年)也曾记载:“凡生员之家一应保甲大小差徭概行永免。”*参见《徭役学宫碑》。该碑无题额,无立碑年代,现存于黎平两湖会馆内,碑文内容只有这一行字。碑文又见《黎平府志》(光绪)卷五上,第72页。生监或生员之家虽然没有官职,但他们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是连接官府与普通族众的纽带和桥梁,在乡村基层社会有影响、有声望,以他们为核心所形成的宗族就是本文所指的士绅宗族。

一、贵州天柱*贵州天柱县位于云贵高原东缘,为苗岭山脉延伸部分之余脉,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之一,据《天柱县志》(1993年版)记载:天柱县苗侗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以上。彭氏的迁徙与“族大丁繁”

据地坌《彭氏族谱》(民国二十五年刻本)记载:“我始祖彭锭公于大宋末年由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乔迁湘西渠阳府所属之伍塘冲”,并娶妻生子,从此定居下来,成为“靖属会地(即今湖南省会同县)之开基始祖”。“太和”(一说泰和)移民传说也是清水江流域苗侗族源传说的普遍模式。*江西泰和移民传说就相当于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瓦屑坝和南昌筷子巷、福建宁化石壁、 湖广麻城孝感、广东南雄珠玑巷等移民传说一样,在清水江流域一带广泛流传。

彭锭的第四个儿子彭惠义“于元世祖六年甲申岁(1265年)由寻兄南来,乔居沅州,嗣后没葬渠阳靖州西门外十里塘”,是“沅辰天四房开基始祖”。至明洪武初年,彭寿(彭惠义之四世孙)由湖南靖州之观保渡口乔迁贵州天柱县由义里之菜溪寨(清水江边一村寨,为今之竹林乡菜溪村)居住,据记载,彭寿“跋山涉水拨楚来黔,天柱落籍菜溪乔迁”,*参见《彭氏家谱》卷之首《彭寿公落籍菜溪赞》。彭寿成为菜溪彭氏的开基始祖。

此后,经过数代的繁衍生息,彭氏家族不断壮大,“吾族始祖自寿公落籍菜溪,相传数代,子孙繁盛。”“族众则分居,木大则分枝,水大则分流者,家国一理,山川皆然也。”“枝开叶盛,族大丁繁”。从彭寿第4世孙开始,彭氏支分地坌、菜溪、尧田、双溪、高朗等地,其中彭美凤分徙尧田(今竹林乡尧田村);彭美玉并美胜、美珍、美华、美若五兄弟于明景泰年间一同迁往地兴团(今竹林乡地坌村)开基,成为地坌彭氏的开基始祖。彭氏五兄弟不断发展壮大,也积累了许多财富,又以“乐善好施”著称,所以在乡村社会中做了许多善事,这就为宗族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彭柏友自地兴团(今地坌村)迁翁冲(今竹林乡双溪村)螺丝形,彭文选由菜溪上清水河落籍黎平府开泰县高朗寨(今锦屏县平略镇高朗村)。*参见《彭氏家谱》卷之二《阳宅说》。

根据彭氏族谱记载及其所聚住的实际村落布局可知,彭氏所在的地坌村、双溪村等均属于各姓杂居,*据现立于竹林乡地坌村风雨桥头的《公议封禁》碑记载,历史上地坌村至少有彭、李、蒋、潘、杨、唐、刘、傅等姓民众,其中彭姓入住时间晚于蒋姓,人口仅次于李姓。受丘陵地形、地貌以及异姓杂居的影响,彭氏聚落不得不呈现散居的状态,但这种散居状态并不妨碍他们“庆吊相通,患难与共,友爱孝笃累世不变”的家族传统,其原因一是彭氏各支之间居住的距离都不远,除锦屏县平路镇高朗村彭文选一支较远之外,其余都是相邻村寨,处于方圆不到十余里的范围之内,“庆吊相通,患难与共”,有其地缘上的便利。二是以地坌为中心的彭氏各支大都处于杂居状态,在面临异姓族群间的竞争压力下,自然要寻求同姓的帮助,这就为宗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清初,迁居地坌的彭氏第二代,也就是彭氏第七世族人中,就有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生员的记载。据《彭氏家谱》记载,地坌彭氏的第一位生员是彭述贤,榜名勷朝,字廷佐,彭氏进入士绅宗族之列具有开拓之功。彭勷朝成为文庠生时,天柱归湖南管辖,“时未归黔”,因此彭勷朝只能“入湖南靖州学”。不久,彭述谟(榜名勷谟,字丕显)、彭述仁(榜名介寿,字纶音)相继成为文庠生,进一步壮大了彭氏在当地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在此激励下,彭氏家族“耕读传家”之风愈来愈盛,迁居地坌的第三世族人中,考中文武庠生者已达7人之多,其中,彭述谟的儿子辈中就有彭达、彭清、彭发3人成为庠生,被称为“四世书香”。同族彭勷朝的儿子中有彭兴、彭第二人成为庠生。至此,彭氏宗族中士绅人数已出具规模。此后,历代彭氏族人都有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生员资格。*详细记载可见(民国)《彭氏家谱》卷之首《绅士类》。从彭氏第七世开始,地坌彭氏逐渐成为贵州清水江流域“宇内望族,诗书传家”了。*参见(1985年)《彭氏族谱》卷一《商贤词谱序》。

彭氏自迁徙到地坌后,随着族大丁繁、科第始兴,以及财富的逐渐积累,彭氏宗族的建构条件日渐成熟。于是,嘉庆年间以降,通过建祠堂、修族谱等活动,开始了他们的宗族建构历程。

二、陇西堂:彭氏宗族的标志性建筑

首先是祠堂的选址。宗族祠堂的选址主要受所在村落的朝向、布局、地势、环境和选址在村落中可能所处的位置所制约。就传统观念而言,祠堂是各村落最重要的空间节点,往往处在村落中的风水宝地,认为祠堂风水的好坏可以决定和影响族人的命运、宗族的兴衰,其一般的理想模式是:枕山、环水、面屏。彭氏宗族自然也非常重视风水之说,他们认为祠堂理想的地址应该是山环水绕,灵秀汇聚之地,即“宗祠灵爽全恃山川形胜,子孙福泽惟凭俎豆馨香。”彭氏宗族的精英们在准备修建祠堂时,相中了地坌村东面的一块风水宝地,此地“地广畴平,山明水秀”,“门面朝峰,右有笔架,左立轿山,中现帽合,余峰如子孙侍立,形胜俱在”,*参见(民国)《彭氏家谱》卷之二《祠堂记》。因此,彭氏族人决定在此地建立祠堂。彭氏族众对风水的重视不仅仅表现在选址上,而且在彭氏祠堂起坎脚、裁柱并搬料、发墨架马丈竿、发大门墨、起手并扇架、上梁、安祖宗牌等均要查看时辰,所有这些,《彭氏家谱》都有详细记载。由此可见风水观念影响之深。

其次是祠堂的修建。地坌彭氏宗族祠堂的建设工程从清嘉庆二十年(1815)开始“入山伐木”,二十一年(1816)“起手平基”。祠堂修建需要大量资金,地坌彭氏祠堂也不例外。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是宗族各房的捐资,捐资的多寡一般是富裕之家多出,贫困之家少出。据《彭氏家谱》统计,在嘉庆年间修建祠堂时,彭氏宗族共有4房捐献了钱财,总计106份108人100 9.14两,人均9.341 9两,其中长房捐银20份22人429.03两,户均21两多,是所有房支中最多的;下妈羊木未公裔孙57人423.66两,平均7两多;二房25人146.92两,平均5两多;三房4人9.53两,平均2两多。从统计中可知,长房捐银最多,最少为三房;个人捐银最多的是长房的彭慎徽,共捐银88两6钱,最少的一户仅为2钱。*参见据(民国)《彭氏家谱》卷之二《祠堂捐银名列于左》统计。另据清水江流域锦屏亮司龙氏宗族在修谱时,是按丁摊派,但对特别贫困的族人则可以免交修谱费用,据《本支家乘迪光录》记载,修谱“所用工费,丁出百文,富者增至三四千不等,至贫者不出钱亦登名。”*参见锦屏亮司(同治)《本支家乘迪光录》卷七《跋》。据天柱《杨氏族谱》记载,杨氏族人的修谱费用也是“照名”,如果特别贫困或者远居他乡者可以特殊处理,“修谱之费,上益祖考,下益儿孙,务宜照名出办,不得慳吝,陷罪不孝。如贫苦已极、里居辽远者又当别论。”*参见天柱县远口镇青云《杨氏族谱》卷一《第二修例言》。

宗族祠堂的修建对地方宗族的建构和最终形成至关重要,最早从湖南迁徙到清水江边菜溪的彭氏族人一直到民国年间修建了彭氏宗祠。据彭氏宗祠大门上的壁画可知,该宗祠修建于民国二十四年仲春月。而据民国二十九年立于菜溪彭氏宗祠内的《祠堂碑记》记载,“兴照公发楚来黔,落籍柱城义里,兴家创业,卜基清水菜溪”,菜溪彭氏宗祠之“祠堂地基、内外二进系月刚公后裔私业,”其修建由月刚、佐刚、任錫、隆刚、爱刚五公后裔捐资2401元,另有彭兴照后裔大众会捐洋298元、住菜溪私会捐洋286元。正因为人才培养、财富聚集在建构宗族组织中的重要性,因此,菜溪彭氏即使是清水江流域彭氏的始迁祖,也不一定必然会首先形成宗族组织,而分支到地坌的彭氏则率先建构了宗族组织。

三、《彭氏家谱》:彭氏宗族的“宪章”

著名人类学家弗里德曼曾比喻说,族谱是宗族的“宪章”。[2]清水江流域的彭氏宗族自然也就十分重视族谱的编修,他们认为:“治国莫先于正名,名正则纲常定,齐家莫贵于修谱,谱修则世系明,所以上继祖宗,祖宗必为之灵佑,下启裔世,裔世必为之蕃昌,则修谱之功岂不大哉。”*参见(民国)《彭氏家谱》卷之首《续修族谱叙》。对彭氏族人来说,编修族谱是敬宗收族的主要手段,也是尊祖、敬宗和孝道的根本体现,这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族谱编修。编修族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天柱地坌彭氏族谱的编修版本最早修于何时目前似还难以确定,但民国年间重修的《彭氏家谱》中提到光绪丁未(1907)春已续修过一次,“予族家谱自前清光绪丁未春续修以来,迄今以历三旬”,民国二十五年(1936)时又续修一次。*参见(民国)《彭氏家谱》卷之首《家谱小引》。而另据新修的《彭氏族谱》(1985年)记载,彭氏宗族在嘉庆十九年(1814)曾首修族谱,咸丰十年(1960)、光绪八年(1882)、光绪三十三年(1907)分别进行了二至四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是五修。清水江流域的各姓氏宗族为编好本宗族的族谱,像其他汉族地区一样,也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相关编修事宜,彭氏宗族自然也不例外。地坌彭氏为了编修族谱,其做法是先“设馆”,后“延梓士以刊修”,*参见(民国)《彭氏家谱》卷之首《家谱小引》。之后族谱续修的原则是“依老谱而复订”。*参见(民国)《彭氏家谱》卷之首《续修族谱小叙》。据统计,彭氏谱局的人数构成从6人到35人不等,有督修、纂修、校修、协修、慕修、劝修、房修等,每人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负责彭氏家谱的编修。彭氏族谱在首修时只有6人,续修族谱人数最多是光绪三十三年,共有35人之多,其谱局有督修1人、劝修3人、嫡修2人、编修2人、终承2人、协修2人、催修12人、房修8人、寓修1人、事修2人等。*参见(1985年)《彭氏族谱》卷一《族谱序·谨将各届修谱负责人名次第列后》。这实际反映了地坌彭氏士绅宗族在清代发展建构的过程。到民国二十五年第五次修谱时,彭氏宗族仍然成立20余人的“执事”,其中有督修2人、编修2人、经承10人、催修5人、寓修2人、事修1人。*据(民国)《彭氏家谱》卷之首《执事芳名小引》统计。彭氏族谱的编写时间滞后于宗祠修建,是因为族谱编修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特别是首修族谱,一般都要远赴湖南、江西等汉族地区寻根问祖,抄录同姓家谱。*天柱地坌彭氏族谱是否有抄录现象没有明确记录。清水江上游凯里的顾氏族谱就存在抄录现象,详细可见《贵州凯里顾氏族谱》卷二《香炉山支谱》第90页记载:“原古谱焚失,先人欲补无从,至盛清,祖(指顾炳,入黔14世,1807-1860)闻江南族人为仕麻哈,几经拜会,族人为祖诚所动,年后从江南惠赠顾氏宗谱,我族方以此为纲,撰成民国《炉山顾氏族谱》。谱之大成,祖之功不可没也。”清嘉庆年间,彭氏在编修族谱时,其体例就“效六一欧公之例,分支别派;效端明苏家之格,俾后数十代即若旦夕迂之。”*参见(1985年)《彭氏族谱》卷一《商贤词谱序》。

二是族谱构成。《彭氏家谱》由谱序、人物传略、公产志、字派、合仪祭注、世系图等构成。谱序也称谱叙,是族谱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一般由族人和邀请外族人撰写,其内容包括修谱缘由、经过、宗族源流等。人物传略包括仕宦传、善行传、忠良传、儒行传、文学传、孝友传、贞节传、贤淑传、耆老类、绅士类等,记载了彭氏宗族中具有生员以上身份的族人20余人,以及废除科举之后至民国年间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族人。彭氏老谱的字派是20字,又加增20字新派,新旧字派总共40字。世系图是彭氏族谱中最主要的内容,记载一个宗族人丁繁衍的情况,具体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月、世次、配偶、子女、官职、继嗣、迁徙、墓地等。

三是族谱管理。彭氏宗族同全国其他汉族地区一样,为防止族谱的遗失,对谱牒的管理非常严格、细致,制定有严格的谱牒领取和保管制度,统一将谱牒编号,不仅将谱牒管理办法而且将领谱人姓名记录在族谱卷末。民国年间编修的《彭氏家谱》共印18部,彭氏族人为防他人冒领,取“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纲常名教、本固枝荣、流芳”18个字“各刷一字颁发,以杜赝冒之弊也。”为保存好家谱,彭氏“家谱十八部必造十八箱,打十八锁,锁住十八把,钥匙一串。另举议族长谨慎之人存放,不可乱发。每逢六腊天贶之日,晒谱发之,或有故关阅谱牒者发之可也。”如果家谱持有人是不肖子孙的话,通过“族众举议”,可以更换为忠厚之人,“家谱颁发需择各房忠厚之辈先写承领,付约合同为据。设后子孙改为父,行不肖者亦难言也,族众举议,更换一忠厚者藏之,存者不得囗吝生疑,而族人亦不得挟嫌妄取,公而忘私也。”*参见(民国)《彭氏家谱》卷之二《领谱字号》。

对遗失谱牒的惩罚也是很严厉的,尤其是对倒卖谱牒者,作了极为严厉的处罚规定。如果家谱持有人私自卖与别人,可按家法处置甚至“送官究治”,“家谱藏收务要严密,勿得私藉同姓不宗者较[校]阅,恐有不耻之徒受人笼络,从中舞弊。又其甚者,或有欺神暗行卖与别人誊操等弊,一经查出,不但祖宗在天之灵必为之鉴究,且将家法处置,公同送官究治不贷。”*参见(民国)《彭氏家谱》卷之二《领谱字号》。由此可见,彭氏宗族对族谱管理之严格。

四、族产:宗族维系的经济基础

族产是一个宗族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也是强化宗法关系的经济支柱。族产可分为公产、祭田、祠堂、学田、阳宅、阴宅等。

地坌彭氏宗族在建构过程中也设置祭田,专供祭祀祖先之用。最初彭氏宗族的祭田规模不大,清嘉庆年间,彭氏族人地方精英彭勷典过世前遗言,所有财产“作六股均分”,但留有祭田一坵,“定须留该处田坵以充此项之用,则年年往祭,有资不至坠废”。此后彭氏族人又陆续添买有2坵田,可收中禾20稨,以专供祭祀祖先之用。对于族产的管理和使用,彭氏宗族有严格的规定,除严格“轮流耕田祭墓”外,还要镌刻碑铭,甚至到县衙备案,“不勒碑无以示法,守于后人,兹除存案县署外,仍复将先祖遗嘱之语并六公后裔轮流值事年号悉用镌刻诸珉石,以示遵照。”如果违反规定,甚至“送官究治”,“倘有敢生异议、背弃前盟乱为者,则人人得而诛之,定须送公究治。”*参见(民国)《彭氏家谱》卷之二《恪遵祖训议立祭田碑序》。

彭氏宗族族产的经营主要是族人自己轮流耕种,并由此负责祭祀活动的相关费用。“六公后裔轮流执年”,轮流耕田、祭墓值年的具体规定是:“翼远公后裔子午年耕,丑未年祭;超远公后裔丑未年耕,寅甲年祭;瀚远公后裔寅甲年耕,卯酉年祭;沛远公后裔辰戌年耕,己亥年祭;难序公后裔卯酉年耕,辰戌年祭;难京公后裔己亥年耕,子午年祭。”*参见(民国)《彭氏家谱》卷之二《恪遵祖训议立祭田碑序》。

五、祭祀仪式:强化彭氏宗族意识

就传统的乡村社会而言,祠堂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宗祠中举行的最隆重的仪式是对祖宗的祭祀,其源于祖先崇拜,是形成宗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通过祭祀礼仪,既强化宗族的内部控制,又彰显出宗族的外部特征。祖先崇拜的思想渗透到祠堂建筑的门楼、楹联、匾额、绘画、雕塑等,以及祭祀制度、宗祠条规等方面。作为祭告祖先的场所,祠堂最能体现“报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祖先崇拜通常在培养家系观念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祖先崇拜,家系将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联系在一个共同体中”。[3]祭祖就是将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活着的人因为祭祖而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彭氏族谱对祭祀仪式的组成人员有详细的描述:祭祀仪式由祠长或者族长主持,在一般情况下,祭祀人员主要有承祀孙或称主祭孙一人,一般是嫡系长子长孙,但有功名官职者即使非长房长孙也有可能主祭;陪祭孙二人及与祭孙或称众祭孙多人;通赞一人,为祭祀主持;引赞二人,为仪式副主持;另外,还有司帛、司爵、司樽、司祝、司盥洗、司馔、司燎、司福胙等各类分工人员。

关于祭堂的陈设,根据天柱《彭氏家谱》的记载,祭堂正中为正享位,也即始祖考、妣之神位,正享位两边按左昭右穆的顺序,分设历代高曾祖考、妣昭穆神位。神位前为一到两排供案,用以陈设猪、鸡、羊等牺牲以及果品、玩好等祭品。供案前为香案,上燃香、烛,这是读祝文的地方,歌童或通赞、引赞等分列于香案两边。主祭孙立于香案前,陪祭孙与众祭孙列于主祭孙之后。

每次祭祀前都会向所有族人先发预告:“时维龙飞某年岁次某干支月令建,某吉日某辰,孙某敢昭告于彭氏门中历代先祖考妣之神位前曰:次日将有事于家庙祭拜先祖,荐其常事处备香楮清茗,先期预告尚飨。”

祭祀之前要先发榜文,通知宗族成员参与祭祖活动:

时维仲春雨露既濡(仲秋霜露既降),追远感时,情怀报本,谨卜次月之某日有事于宗庙。我族子孙各宜前期斋戒,不饮酒,不茹荤,不处内,不与秽凶。届期同宿公所,黎明举祭。编定执事,务须虔诚办理。拜跪行列,不得参差,以致亵慢,各宜恪遵毋忽。

计开

主献族长名;与祭众孙;拂拭;陈设;香案;宣祝;通赞;引赞;司罇;司爵;捧帛;执事。

某年某月某日

榜贴祠外*参见天柱(民国)《彭氏家谱》卷之二《合祭仪注》。

根据《彭氏家谱》记载,彭氏宗族的祭祀礼仪一般包括迎神、参神、献礼、侑食礼、饮福受胙、辞神等步骤。正式祭祀前要发布预告仪注:“通赞就,跪,鞠躬,拜,兴,凡四。平身,少退,致辞,引赞跪,宣告文,俯伏,与,平身。通赞鞠躬,拜,兴,凡四。化钱礼毕。”

彭氏宗族的合仪祭注:

通赞执事者各执其事,与祭生就位,举祭生就位,出主参神,鞠躬,拜,兴。凡四。平身,降神,引赞,诣盥洗所盥毕,授巾,请香案位前,跪。上香,初上香,亚,三,酬酒,以酒尽倾于茅沙,告辞。执事跪授主祭者告白孝孙某某等,今以是日只荐有事于祖,敢请尊灵降居神位,恭奠献。俯伏,兴,平身。引,复位,通,鞠躬,拜,兴。凡四。平身,行酒献礼,引,诣酒鐏所,司鐏举幕酌酒彭氏门中历代先祖考,以祖考致之也,故云。奠酒,俯伏,兴,平身,诣历代先祖考妣之神位前,跪,通。献帛,祭酒,奠酒,进馔,俯伏,兴,平身诣读就位,跪,通,众孙皆跪,引。宣祝文,俯伏,兴,平身,复位,通。行亚献礼,不献帛不祭酒,引只云奠酒馔。复位,通。行终献礼,复,只曰奠酒,余同。侑食,陈设以酒满注于爵,勤食之也。鞠躬,拜,兴,拜,兴,平身,通。合门祝赞司,祝噫歆,令祝作饱食声三。献茶,陈司设通。饮福受胙,引。诣饮福位跪,通。众孙皆跪,引。饮福酒,受福酌,嘏辞,祝祭嘏辞曰。祖考,命工祝多致无疆厚福于汝等孝孙,汝等受禄于天,宜稼于用,眉寿永年,勿替引之。俯伏,兴,平身,复位,通。告利成,祝答之利成,通。辞神,鞠躬,拜,兴,凡四。平身,宣祝者捧祝,献祝者捧祝,献帛者捧帛,各诣燎所化钱焚祝,引。诣望燎位揖,复位,通。送主,撤馔,鞠躬,拜,兴,凡四。平身,礼毕。一揖。

仪式中的祝文(祭文)及降神歌、参神歌、初献歌、亚献歌、终献歌、辞神歌等,其内容大多是追述祖德宗功,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感恩情怀,以及希望祖宗保佑宗族兴旺发达等。

通过祠堂仪式活动,特别是通过祭祖强调宗族内部上下尊卑伦序,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这样的仪式使得宗族成员从幼年起,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礼仪就在心中扎下了根,从而强化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综上所述,在清水江流域地坌彭氏宗族的个案中,彭氏族人自迁徙地坌后,从第二代开始,族人通过考取功名,不断扩大彭氏的实力和影响力;通过木材贸易,不断积累财富,使得宗族建构成为可能;通过修建祠堂,不断强化宗族观念;通过编修族谱,成就宗族的集体记忆;通过设置族产,使得彭氏宗族组织得以运行;通过祠堂祭祖仪式,不断强化宗族意识。这些举措,从不同侧面增强了彭氏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最终完成了一个宗族组织的建构历程。

地坌彭氏族人对其宗族组织的建构历程,可以看作是清水江流域宗族组织建构的一个缩影,反映出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在清初受移民、科举功名以及木材贸易等的影响,在宗族组织建构的历程中,彭氏宗族在清中期承袭了宗族建构的基本特征和元素,同时也带有士绅宗族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有较为显著特征的下层士绅宗族组织,该组织有别于清水江流域其他宗族组织,如土司宗族、屯军宗族组织等。

[1]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4.

[2] 〔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42-143.

[3] 〔奥〕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M].赵世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

(责任编辑 杨军昌)

2016-08-21

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清代清水江中下游苗侗社会变迁研究”(11XZS032);贵州省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重点招标课题“清水江流域碑刻研究”(XTZD1610)。

李斌(1965—),男,四川绵竹人,博士,教授,贵州大学硕士生导师,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晚清史和区域社会史。

K820.9

A

1000-5099(2016)06-0075-06

10.15958/j.cnki.gdxbshb.2016.06.012

猜你喜欢

氏族谱清水江士绅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清水江文书》俗字考释五则
晚清士绅的拍照秀——近代名人日记翻检拾得
清水江流域杉木育苗、种植技术及其生态学意义
清代贵州团练与地方政治
敦煌姓望氏族谱研究综述
对于士绅在“双轨政治”中的作用的分析
>> 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举行清代李氏族谱捐赠仪式
清水江文书疑难俗字例释(一)
近代民教冲突中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