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思路
2017-01-17李健
李 健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80)
·临证体会·
浅谈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思路
李 健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80)
中风偏瘫表现为患侧肢体一侧弛缓、另一侧痉挛,这种特征性表现可概括为阳缓阴急。本文根据中医理论,以中风偏瘫的病机及临床表现为切入点,提出针灸治疗中风的思路和方法,强调以调理气机、补虚通塞为中风偏瘫的治疗原则。
中风 调理气机 平衡阴阳 针灸
1 “气血逆乱于上”为中风病最重要的病理环节
中风病因繁多,如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气候变化等,以致气血逆乱,经络受阻,表现为神志昏蒙、猝然昏倒、口角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病机可由肝风内动或肝阳上亢,迫血上涌,上犯神窍以致昏迷;可由心火炽盛,迫血妄行,心神失守致昏迷;可由痰浊内蒙,痰湿阻络,痰蒙清窍致神志昏蒙;血液瘀滞、阻塞脉络,使脑络受梗,神志昏迷,经络瘀阻,肢体瘫痪。然无论何种病因、病机,其最重要的病理环节为“气血逆乱”[4]。 《素问·六微旨大论》有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5]。说明气的正常运行包括升降出入,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皆可发生疾病,甚者“神机化灭”。《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阳气者,大怒而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5]。指出中风(薄厥)的病理重要环节为气血逆乱。气血逆乱于上以致脑络受损,表现出口、半身不遂等一系列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是一类器质性脑损伤导致的脑血管疾病[6]。现代中医与西医在对中风病的认识上已渐趋一致。
2 “阳缓阴急”是中风偏瘫的主要表现
中风偏瘫是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6],表现为一是肌力减弱,上肢的伸肌群瘫痪程度较屈肌群瘫痪程度重,外旋肌群比内收肌群重,手的曲肌比伸肌重,下肢则是屈肌群比伸肌群重。二是肌张力增高,上肢呈屈曲旋前,下肢则伸直内收。从中医角度来看,内、腹侧属阴,外、背侧属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有云“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5]。弛缓与痉挛相对,弛缓属阴,痉挛属阳。《素问·阴阳别论》曰“静者为阴,动者为阳”[5]。 故中风偏瘫的表现可精炼概括为“阳缓阴急”。
3 针刺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手段
针刺作为穴位刺激方法之一,具有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补虚泻实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5]。阐述了阴阳动态平衡的重要性,一旦阴阳动态平衡被打破,则百病由此而生。中风偏瘫上肢屈曲旋前、下肢伸直内收的表现,正是阴阳失衡的表现。《灵枢·根结》指出“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7]。 古代医著中有许多关于针刺治疗中风的记载。如《百证赋》曰“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标幽赋》云“中风环跳而宜刺”。还有元代针灸方专书《磐石金直刺秘传》中记载“中风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足手,宜泻不宜补”。可以看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古已有之。现代医家在古法上推陈出新,如靳瑞教授的“靳三针”疗法[8]、石学敏教授的“醒脑开窍法”[9]治疗中风偏瘫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欢迎。
4 灸法对中风偏瘫治疗的优势
艾叶,味苦辛,性微温,无毒。时珍曰“(艾叶)苦而辛,生温熟热,可升可降,阳也。入足太阴、厥阴、少阴经”。 《本草纲目》[10]中,艾叶主治“灸百病。 可作煎……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灵枢·官能》曰“针之不及,灸之所宜”。《扁鹊心书》云“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灸法具有调阴阳,通经络,扶正气,驱病邪等作用。对中风各类证型皆可随证应用。如因肝火或心火所致的中风,运用灸法有“从治”之意,《医学入门》[11]有云“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阐述了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促通经络治疗中风的原理;若因痰湿所致的中风,痰属阴邪,艾灸属热,可温化痰邪,温通经脉,扶正祛邪;若因血液凝滞,艾灸发挥可疏通经络、活血行气、调和气血的作用。若因阴虚风动以致中风,艾灸亦可起到引火归元的效果,同时辨证选取三阴经及膀胱经上的穴位可激发经气,调节膀胱气化功能,利用特定穴的特性如太溪、三阴交、照海亦能起到滋阴的功效。由此可见,从中医理论而言,艾灸对中风患者肢体偏瘫的治疗有利,具有一定的优势。
5 调理气机、补虚通塞为治疗大法
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机能活动的动力,对维系生命进程起重要作用。通过气机升降出入,完成了气、血、津液的化生及其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输布。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停则血凝。《素问·调经论》记载“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6]。龚廷贤《寿世保元》“气血乃人生之根本”。在认识到中风的重要病理环节是气血逆乱于上后,调理气机以解除气血逆乱这一病理状态是治疗中风的关键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既然中风偏瘫主要表现为阳缓阴急,那么治疗中风偏瘫的治则之一当属平衡阴阳。患肢弛缓侧正气不足,故肌肉弛缓无力;拘急侧邪气留住,经络不通,故肢体拘急。治疗原则在调理气血,补弛缓侧正气不足而通拘急侧壅塞之经络。选穴(均为患侧)上肢阴侧穴组:极泉、尺泽、内关、大陵;下肢阴侧穴组: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照海;上肢阳侧穴组: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阳侧穴组:梁丘、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阴侧穴组常规针刺,行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以患者能接受为度,不留针。阳侧穴组常规针刺,行提插捻转补法后,选取适当穴位如肩髃、曲池、手三里、梁丘、阳陵泉、悬钟等行温针灸。先刺阴侧穴组,再刺阳侧穴组。另外,四关穴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30次为1个疗程。此法已于临床实践观察中取得不错的疗效。
综上所述,在运用针灸治疗中风病时,重点抓住“气血逆乱于上”这一病理特征,通过仔细的四诊,发现中风偏瘫肢体“阳缓阴急”的特点,分析这一表象背后的内涵,以调理气机、补虚通塞为治则,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运用合适的刺激手法取得疗效。然而单靠针灸治疗仍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综合治疗是现代医疗的发展趋势,除针灸疗法外,其他中医疗法如中药[12]、拔罐[13]、刺络放血[14]、推拿[15],以及康复治疗[16]等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能使患者的体位姿势早日改善,缩短病程,肢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减少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相信在广大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必定能制定一套最优的治疗中风偏瘫的综合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的痛苦,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本文作者李健为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级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
[1]张仲景,王叔和.新编金医要略方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15.
[2]张伯礼.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4-115.
[3]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71-74.
[4]李衍滨,李春红.试谈中风急性期与气血逆乱[J].陕西中医,2004,25(7):668-669.
[5]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贾建平.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1-170.
[7]田代华.灵枢经[M].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8]庄礼兴.靳瑞学术思想及靳三针疗法经验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
[9]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57-1058.
[10]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刘衡如,刘永山,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37-238.
[11]明·李梃.医学人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99.
[12]杨标,曲建平.中药内服外用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30.
[13]丁邦友,崔毅军.针罐结合治疗中风偏瘫关节挛5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3):28.
[14]刘华,刘仲杰.刺络放血法治疗中风偏瘫麻木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26(5):337-338.
[15]吴文刚,孙丽华.穴位推拿治疗脑梗塞偏瘫5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53-55.
[16]张小丽,齐瑞,严隽陶.中风后偏瘫中西医结合优化康复方案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3,33(12):1113-1117.
R246
A
1004-745X(2017)11-2064-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7.11.058
2017-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