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生态观的发展及培育

2017-01-16刘胜蓉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生态观新媒体培育

【摘 要】本文阐述新媒体应用于大学生生态观培育的价值,分析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生态观的发展情况,提出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借助新媒体平台,培育大学生生态观的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生态观 发展 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47-03

一、新媒体应用于大学生生态观培育的价值

当前,世界生态问题非常突出,生态危机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面临着大气臭氧层被破坏,森林绿地减少,濒危物种灭绝,空气、海洋、水污染蔓延,土地荒漠化,固体废物污染等生态问题。文明的病痛缘于价值观的偏差,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与关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以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就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传统的生态观教育采用“线性教学”,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内容与计划、规定的步骤来进行教学,侧重于每一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是一种量化的、序列化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扼杀创造力,并且教育效果不明显,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观了这种状况。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而言,建立在数字、计算机、通信等新科技技术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利用计算机、手机、网络电视等终端,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的传播媒介的总称。新媒体的种类很多,目前尤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手机)新媒体、数字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中盛行。新媒体是伴随着目前大学生一代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五彩斑斓的审视视角和展示平台,容易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成为影响和培育其生态观的新载体。新媒体依托数字、网络技术呈现出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捷、覆盖面广、传播方式多元等特点,正逐步打破原有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空间。目前,QQ、微信、微博等已成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的新媒体代表,很多的生态观教育内容,比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有关著作、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相关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都以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上传发布到专题生态观教育网站以及校园网的相关平台,逐步让大学生生态观教育内容可触可感、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正不断创新大学生生态观培育的教育模式。

习近平指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我们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网上舆论工作其实就是新媒体工作范围,这既是对新媒体工作的期待要求,也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宣传工作提供了良好平台,只有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一步融合发展,才能引导舆论走向,强化意识形态,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认同感,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生态观的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随着新媒体在人们工作、学习中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深,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依赖也越来越大,校园里“低头族”随处可见,新媒体平等、自由、主动、开放的思想意识已根置于他们头脑中,自我平等、全面发展的需求从新媒体触及校园。无论高校是否正视,新媒体已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态观教育。这就迫切要求高校领导者及管理人员及时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育人至上”,尊重其主体地位,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牢固树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办学观念,主动研究把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规律,重视新媒体对高校生态观教育培育的巨大作用。同时,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开放的舆论环境和畅通型言论通道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鱼龙混杂,学校应该帮助大学生学会辨识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正确评价,善用新媒体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生态观教育模式发展。新媒体不仅集合了传统媒体影像、文字、声音等特点,极大地丰富了生态观的信息资源,更以其实时性、移动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畅通,跨时间、跨地域与跨文化交流更是稀松平常,这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单向灌输,忽视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开放的平台,交流的对象是平等的,交谈的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来自内心真实的想法,交谈者本身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并且这些内容的发布不再单调、枯燥,而是变得动感、有趣,极大地增强了生态观教育的吸引力,使大学生更乐意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学习相关生态知识与内容。这些都拓展了大学生生态观培育的路径,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生态观培育和践行的主动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生态观教育融入中国梦的过程。走向中国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梦实则是我们每一个个体与共同体之间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梦,实则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与个人的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早日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全体的力量,为梦想奋斗。身处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不断利用好这个平台,让大学生生态观教育融入整个中国梦的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为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基础。

三、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生态观培育的路径

由于目前社会转型中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传统文化缺失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大学生生态观的培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效路径,确保大学生生态观培育的实效性。

(一)网上引导体系与网下教育体系相结合。身处新媒体时代,我们要利用好新媒体,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信息资源,确保网络安全,空间净化,必须构建完善的网上引导体系。第一,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效利用新媒体超大超强信息资源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努力打造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有特色的绿色网站,在校园官网上开辟生态专栏,及时更新网站信息与内容,提倡绿色生活、倡导绿色消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第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舆论引导力。高校要加强舆论引导力,实施相应的对策,建立网络预警体系,加强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相关舆情处理机制。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动员全校力量全员参与。第三,配合网下教育体系,构建网上在线学习模式。在线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和现实一样的互动,为大学生所喜爱和推崇。

除了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网下对生态文明教育深刻理解、领会和践行才是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二者应该紧密协作结合,提高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如何完善网下的生态观教育体系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及国外先进的生态思想理念都应该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限选或任选教育课程中去。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掌握生态观教育相关内容是提高学生生态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次,除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纳入生态观教育相关内容,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如生态学知识、生态伦理教育、生态科学与人类文明等课程加深大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培育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搭建大学生生态观培育与认同的实践教学平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内涵的理解与认同光靠对理论的学习与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包括日常行动及情感的体验等,才能真正让学生从观念上转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网上舆情监控与网下信息收集监管相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中非常态信息越来越多样与复杂,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不断渗入,导致学生主体性特征日渐突出。如果单纯用“打压”和“围堵”来解决,显然行不通,只能是通过“疏通”和“引导”的方式来解决,学生才易于接受,效果也会更明显。如何监控高校网络舆情?首先,高校必须培养一支有着高度敏感性、丰富的网络舆情管理经验、较好的生态道德理论素养及掌握多种引导沟通技巧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可以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学工处老师、心理咨询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组成。而且对学生熟悉、了解,有着更多的接触、互动的机会,相较其他人没有沟通隔阂的优势,而且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趋势的把控更容易。其次,应该在学生中发掘一批思想道德觉悟高、生态素养强的网络积极活跃分子,培养他们成为“网络意见领袖”,让他们在新媒体互动中能准确及时地向同学们发布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成就及生态观教育的相关内容,用正确的观点引导舆论,以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上舆情监控应该和网下信息收集与发布的监控相结合,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完善网下的信息监管才能达到网上舆情监控的目的。怎样做好网下信息收集的监管?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网,定期在官网上发布政府、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成就,校园生态建设内容等,为生态观的正向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其次,培养校干、系干、班干中的“信息员”,利用他们发布与生态观有关的内容。最后,高校要形成一支由宣传思想主管部门、专家学者以及计算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新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专业性队伍,这些成员危机敏感性强、预见度高、眼光独到,发现问题能及时处理,按时间第一原则,快速反应,避免事态扩大,以达到生态舆情监控目的。

(三)优化网络传播环境,实行生态话语体系创新。话语体系是生态观教育话语内容的外现,在新媒体时代,生态信息的传播不再是线性的、中心式的,而是一种网状式传播,这就导致传统生态观教育话语体系的权威性与同一性受到挑战。怎样加强生态教育的实效性,顺应潮流转变话语体系呢?首先,我们要体现交互双方的主体性与引导性相结合。新媒体的优势让学生有了更多表现自我、自主选择的机会与平台,也让更多的同学关注自身发展、关注社会现实,大大增强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与主动参与的意识,所以新媒体下的话语应该回归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其次,对于生态信息内容坚守,我们除了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外,还必须选择那些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表达的形式上坚持生活化、网络化,尽可能做到接地气,做到有效沟通、以理服人。

总之,教育者要充分重视新媒体这一沟通媒介的作用,密切关注生态传播环境,实现传统话语体系的转变,主动进入学生网络世界,加强互动,体验他们学习、生活、交往、娱乐的方式,及时了解他们在思想动态、心理行为动态方面的发展变化,为培育大学生生态观打下良好的网络基础。

(四)提升师生媒介素养教育与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是师生在新媒体时代利用不同的媒介准确获取生态观教育信息和合理发布相关信息的前提。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与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是这个时代对人们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要求,更是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要求。首先,定期进行师生培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派优秀师生到兄弟单位观摩进修学习。媒介素养的提高最终还是依赖教育,高校要加大投入力度,保障硬件设施的建设;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新媒体特征,合理利用新媒体,通过提高分析媒体信息和评估信息能力来培养生态传播能力。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生态素养教育的理念。高校应该做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灌输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政策法规、法律条文等,为提升大学生生态素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靖.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5

[2]卢维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大学教育,2016(4)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4]陈伟,胡德平.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J].思想理论教育,2015(1)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2014LSZ015);广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校级教改(XJJG201501)“生态文明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胜蓉,广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生态观新媒体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