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反思
2017-01-16劳甄妮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分析当前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 信息化建设 现状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10-03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教学、科研、实践工作起到了较为明显的助推作用,特别是随着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都普遍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后,相当的一部分资金都用在了信息化建设方面,使得师生对信息化应用不断增强。但是,由于高职教育信息化的起步相对较晚、软硬件设施不相协调等不利条件的限制,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仍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向,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高职教育信息化是以数字校园建设为中心,将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信息化,提高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简言之,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各个环节中,并在此过程中对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实践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逐步增强课堂效率、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二、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财政资金的大量介入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当前的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已经有了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更是发展迅速。然而,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尽管在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在从业人员的意识以及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方面仍旧存在很多亟待改善和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建设的意识相对较为薄弱、不深刻,在统一规划和整体性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性。这一问题的存在主要还是决策者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独特性认识不到位,造成高素质专业人员配置的不合理和各部门之间的各自为政。甚至还有一部分高校,根本就没有专职人员从事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由相应的其他部门来兼顾,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其信息化建设效果是不理想的。众所周知,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是因为要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特点来实现自身工作、生活、学习的便捷性,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但是,由于高校在规划方面前瞻性的欠缺以及规划不合理,本来想带来方便的信息化却往往会带来更多的不便。例如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在食堂、浴池、图书馆、电费房、水房、超市等很多地方所使用的电子卡片是为了求得方便的,但是很多学校却没有将这些卡片集成到一张“一卡通”上,使得学生不仅需要办理各种复杂的卡片,而且使用起来也是十分不便,这表明了信息化缺乏统一的规划。
第二,硬件、软件发展不相协调,存在突出前者而忽视后者的失衡现象。在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之间的互相协调才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也才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资金和各项成本。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维护与更新的现象。在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固然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整个校园的信息化氛围和校园实力,但真正的作用却还是要借助软件才能体现出来。而且,如果软件设置不合理或是没有形成最佳合力,硬件的作用无论怎样优越也不会体现出来,还会造成对资金、设备和人员的大量浪费,得不偿失。
第三,网络使用方式不当,利用率较低,造成资源浪费。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要构造一个强大的校园网系统,为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管理服务以及人才实训等项目提供优质的服务,师生借助校园网来实现各自的功能和服务。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学校往往耗费了巨大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搭建起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校园网系统,而且在此过程也将资金投向了硬件的完善和更新方面,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物力,但是校园网却仅仅被当作一个“传声筒”来使用,即简单地向师生传达一些最基本的通知、消息。而且校园上的资源也很少,学生和教师难以借助校园网来实现自身的功能,时间长了师生的兴趣逐渐降低,而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就停滞不前,其对整个校园建设的助推作用也就不具备了。
第四,教师没有充分将信息化的成果应用到教学和科研中。就信息化建设而言,无论是软硬件的建设,还是专业人员的配备,这些都是外在因素,而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在于高职教师自身。但是当前的高职教学中,却鲜有教师能够充分将信息化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直接在网络上下载一些与自己的教学相关的内容补充到自己的课件和备课内容中。更有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都不会使用计算机,也就更谈不上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化成果的采纳了。而且,目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数目太少、层次太低、效果欠佳,加之学校也没有出台相应的鼓励和刺激措施,教师更没有积极性将信息化成果应用到教学和科研中。
第五,高职教育资源整体质量较差,且缺乏优质的流通环境。高职院校大多数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来开发一门或几门能够代表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并将这些课程上传到校园网上,让学生借助信息化来予以学习和分享。但是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却缺乏这种相对统一的标准和分享机制,使得特色课程在分享环节往往会陷入被动,更有甚者会出现无法分享的局面,造成学科之间的相对封闭和僵化,不仅不利于个别学科的完善、发展和创新,而且对整个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和借鉴性创新也都会有很多阻碍作用。
第六,专职、专业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低下。人才是各项事业得以顺利推行并取得实效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就专业化人才而言,包括两类:一类是专职的信息专业人才,可以借助各项措施来促进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另一类是管理和调度人才,他们的作用是如何将前一类人才捏合成为一个整体。而就这两类人才而言,尤其是后者,他们极少愿意到高职院校中工作,即便有这样的人才,但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学院对他们在进行考核的方式也较为特殊。由于人才的缺乏,现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所使用的人才大多是计算机专业人才,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各种软硬件问题打交道,自身的时间很难得到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十分不理想。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为了充分挖潜信息化成果在高职院校的现代型发展、跨越式发展以及今后的学科创新等方面的巨大潜力,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应在如下几个环节加以改善。
第一,要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步骤和程序予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计划的策略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具体来说,其一,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职的管理部门来就此项工作进行管理、协调和调度,因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综合的工程,不仅仅涉及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硬件设施,而且其对软环境的打造要求很高,而一个相对优质、纯洁的软环境离不开专职的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因此,高职院校应与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直接展开合作,引入一批具备高素质且懂得如何就该类型的技术人才进行统一管理的人才,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其二,在相关方面进行建设前,要形成统一的规划和一致的思路,这不仅使得整体布局更为合理,而且还会提升效率、节约资源和资金,对高职院校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关于这一点,笔者以为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部门在工作开始时就要召集在一起,就硬件的更新、软环境的打造或是人才引入等方面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意见,然后再根据整个校园的整体布局和建设思路来就整体的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并予以实施,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思路的协调、步调的一致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三,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高职院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要注重因地制宜地借鉴其他高校或是兄弟院校在此方面的先机经验或是优质成果,这样既可以避免少走弯路,又可以实现效果的最佳。
第二,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软件和硬件的协调发展,在保持硬件发展速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软件的更新速度和使用效率。在硬件建设方面,尽管很多高职院校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因此,高职院校在引入硬件建设时,要根据自身的学科实际量力而行,避免挥霍大量资金,给自身背上沉重的负担而影响学校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在硬件发展方面,高职院校应注重选择那些使用效果较好、性价比高、切实可行、简单易操作的项目,并且确保其与学校之前的各项接口和数据类型能够完全融合、兼容,避免将来出现标准不一致的局面而影响正常的信息化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在软件建设方面,学校更应该重视,因为这是确保将所引入的硬件设备的效果发挥到实处、充分利用教学资金的重要保证。学校应该在原有基础设施设备到位的前提下,加大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采购和网络课程、考试题库、信息资源等的研发。利用集中管理的优势,依托校园网的平台优势,将各种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共享并不断更新、维护,使软件资源发挥其最大化的效益。
第三,合理使用网络,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定位,确立立体性的信息化网络适用人群。信息化建设的最初级的使用成果就是借助校园网发布一些原始的通知和一些资料性的介绍,而在此基础上还会衍生出各类相对较为高层次的应用类型,如对各类科研资料的使用和交流方面,这一点上以实际的教学课程和学生的自主研修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正因为高职院校的互联网建设的特定使用人群类型各不相同、适用范围也千差万别,而且使用的效率也大相径庭,因此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原来相对较为单一、片面地使用人群的模式下,改变原来的思路和方式,将使用人群予以有针对性地分类和划分。这样确立一种较为立体型的人群,不仅有助于深化信息化的改革过程,而且从微观层面来看,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内的各个不同层级的使用人群的效果和使用体验也会得到提升,对于整体上提升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开展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教师在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因为不论是硬件设备的调试、引入以及后来的日常管理和多方面应用,都需要教师来参与其中。而软件的更新、与硬件之间的对接和配合,甚至对整体的信息环境予以优化等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因此,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参与。高职院校应利用各种方式手段,如课件制作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信息化应用培训等一系列活动,来引起教师的兴趣,吸引教师参与其中并逐渐提高自身水平,不断丰富教育信息化资源库,搜集建立各项专业资源库,这样教师既可以从中获取资源,又可以将自己开发的教学资源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一部分供其他人共享。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意识。
第五,打通各个高职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建设壁垒,尽力扩大信息机制的共享范围,将优质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到适用领域。一方面,就院校与院校之间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和特色来集中资金和人力资源开设其中有一项或是几项优质的信息化成果,然后再将所有高校所开展的信息成果集中整合到一起,进行仔细划分和优化,然后各个学校之间便可以借此实现有孩子信息化成果的共享。另一方面,就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利用优势进行互补,开发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进入企业奠定一定的基础。这样既降低了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本、节省了资金,同时也给企业培养了优质人才,可谓一举两得。
第六,引入专职人才、提高效率,完善信息化建设。人才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笔者在这里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要在引入专业开发人才的同时,不要忽视专业管理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因为专业开发人才的最大效率的释放和最佳效果的取得,都离不开管理人才的适度调配和整体协调,因此,这两种人才的引入既要保持恰当比例,还要多所侧重。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合理措施。尽管当前在人才引入、软硬件协调发展、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暂时性的问题,但是总体的方向和前景还是十分明朗的。
【参考文献】
[1]夏娟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与发展趋势——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J].亚太教育,2016(5)
[2]杨虎.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J].甘肃科技纵横,2013(2)
[3]王永波,尹力.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1)
[4]饶钦焕,杨维.复杂视野下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浅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7)
[5]孙淳.高职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与管理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3(6)
[6]王妤夜.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2)
[7]张晓华.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讨[J].中国市场,2016(5)
[8]任武娟.浅析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企业,2015(12)
[9]蒋芬芬.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研究与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3)
[10]侯宪忠.基于“互联网+”下的高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5(12)
[11]张永波.融合行业的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探索与研究——以旅游类高职院校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1)
【作者简介】劳甄妮(1983— ),壮族,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