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农场主培育的实践与探索
2017-01-16
青年是最富有活力的创业力量。近年来,上海市郊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青年农业经营者,他们运用农业新技术、经营新模式、“互联网+”等新手段,开创出一片现代都市农业的新天地。在全国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下,2015年6月,上海市启动了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从这个群体中,遴选了120名学员,开展为期三年的培育指导、创业孵化与跟踪服务,着力培养一批创业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现代青年农民的精英人才。
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了本市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的培训指导任务。结合都市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与学员的参训需求,学校立足“创新创业”主题,积极实践和探索适合本市青年农场主胃口的“上海模式”,在学员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该模式总结为“量身定制、精准培育、激励创业、强化服务”。
一、注重学员遴选,强化顶层设计
由市农委牵头,联合市教委、团市委等有关部门,成立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各区县根据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展需要及学员个体自我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遴选出想创业、能创业的首批学员。学员组成主要来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的年轻创业者以及大学生创业个体。学校、各区县农委主管部门分工负责培训指导、创业孵化、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等系统培育工作。培训期间,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指导组先后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就培训组织管理、总体方案、阶段培训计划、各类主题活动等进行研究论证,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
二、开展基础调研,明确学习动力
为确保培育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培训成果的有效性,须把握学员的参训需求点,以充分激发学员的主体参与能动性。在开班前期,学校对参训学员进行了充分的摸底调研。
(一) 年龄结构
(二) 学历构成
(三) 专业结构
(四) 学员经营业态类型构成
根据学员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来自9个涉农区县的参训学员基本涵盖了本市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类别,他们中有都市“白领”转型务农的,有放弃较为稳定工作的,也有子承父业母业的“农二代”。一半以上的学员年龄为30—40岁,为本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中坚力量。虽然从事着粮食、蔬果、养殖业的生产、流通、管理等环节,但学员中90%为非农专业出身,经营模式以纯种植和农旅结合为主。
区别于传统农民,参训学员不仅学历水平高,也有较高的自主研学和自主互助能力,体现了良好的可塑性。虽然多数为非专业出身,但凭借积累的知识、经验,执着实干精神,学员均有一定规模的创业实体。由于初创阶段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创业发展策略的谋划、适应市场化发展需求的企业运作管理方面,缺少自我完善的发展理念和专业有效的手段方法。
三、尊重需求导向,培育量身定制
基于上述培训对象的基本素养特点,学校量身定制培训方案,设置创业需求分析课堂、创业提升辅导课堂、视野拓展借鉴课堂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课堂,分四个阶段稳步推进实施。
通过创业需求分析课堂,借鉴国内外先进有效的培训模式,借助农业部专家导师团,引入国际通用商业模式画布分析工具,在学习、研究、回顾、分析学员自身的商业运作过程中,启发引导学员发现关键问题,与学员共同量身定制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通过创业提升辅导课堂,针对学员创业实务共同问题,运用专题课程讲授、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等方法,着力解决创业者需更新的理论知识和理念,需提升的思想方法和创业思路等问题。采用专门的方法和工具,如线上线下私董会、移情图等,帮助、训练学员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讨适应自身的创业提升方法和商业运作模式。
通过视野拓展借鉴课堂,组织学员外出调研和考察交流,开拓创业视野,借鉴他人经验,取长补短,搭建创业团队和合作平台,剖析解决商业模式构建中的实际问题,初步拟定自己的创新方案。
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完善课堂,结合自身创业提升发展需要,完善可实施的创业拓展商业模式新方案,组织课堂论证辨析,力争让学员能构建科学务实、适合自己项目商业运作模式,使创业方案切实可行。
四、实施精准培育,凸显培训特色
一是精准性。引入需求分析课堂,有效挖掘学员创业中的关键问题,精准定位培训需求点,使培训过程以问题为导向,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是实用性。以关键共性问题导学,使培训内容和过程贴近实战,将学员的实务过程揉进课堂,实操模拟性强,体现训练实效。
三是主动性。以研学方法施教,教师采用启发、参与、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员的主人翁意识,真正体现学员主体地位,实现“以实用施教”、“为有用求学”的双向主观能动性。
四是有效性。以科学方法演示为主,引导有效工具和思维方法,帮助学员联系实际,自我分析、相互评估、学以致用,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用能力,达到学员自我完善的目的。
五、激发创业热情,立足培训成效
(一)学员从热情走向理智,坚定创业信念与使命感
参训的青年农场主,起初都是满怀热情,一头扎进农业行业,感慨万千,“农业艰苦,并不简单,我们都在坚持着”,透露出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对今后发展前景的担忧。培训使学员从单纯的热情中冷静下来,从迷茫的发展困境中走出来,从以往的失败泥潭中重新站起来。正如学员体会中谈到的那样,“我们找到组织了,信心增强了”,“学习了,进步了,有目标了”,成为大家的共同感悟。
(二)学员从传统走向科学,学会现代企业运作方式
这些学员进入农业行业前,没有技术特长,缺乏独立经营的经验,走一步、看一步、干一步,经营事业发展缺少应对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启发互助和参与式教学,大部分学员基本掌握了商业运作规律,建立科学系统商业运作新模式,开始运用现代企业家的经营理念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再创业。
(三)学员从单干走向协作,开辟互补合作发展新途径
培训班为学员搭建了互相帮助、合作创业的平台,促进了学员从个体创业向协作创业方向转化,抱团发展已初现成效。如培训期间,利用不同区县政府的营销政策,一些学员酝酿创办农产品合作营销专卖店,联合营销学员各自的特色产品,并构建了该项目的商业运作模式。
六、创建服务平台,创新培育机制
(一)组织演讲和路演,强化宣传引导
青年农场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现代职业农民的创业理想、创新发展和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讲述一个个有梦、追梦、圆梦的感人故事。演讲大赛在世博园中国馆成功举行,社会反响强烈。同时,以展示交流、扶持服务、辐射带动为目的,开展创业项目路演,强化创业引导,扩大项目合作领域,使青年农场主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走得更宽、更好、更远。
(二)搭建融资渠道,争取财政支持
联合邮储银行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启动“服务三农、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机制,并为青年农场主配备一对一的金融顾问,帮助解决农业创业发展中融资困难。如2015年底,奉贤区青年农场主黄英成功得到了第一笔50万元的资金贷款。此外,组织行业专家对青年农场主创业项目进行评审,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对获得优秀创业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三)拓展培育通道,助力创业成才
开展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给予考核费用补贴,鼓励学员参加学历提升继续教育,给予部分学费资助,鼓励参加技术职称评定等,构建“技能+学历+职称”全方位的职业成才通道。开展出国、出境、出省等实务研学考察活动,年内已组团赴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考察研学,开拓视野,发展创业。
(四)创建联谊会,推进抱团创业
创建的青年农场主联谊会已在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中显现良好效果。同时,积极导入政府、社会各种政策和资源,探索跟踪服务机制和手段,引导青年农场主互助协作、抱团创业。青年农场主联谊会将立足本市,辐射长三角,走向全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激荡创业热情,实现农业创业梦想。
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费 强 毕施华 贾燕芳 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