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职业化之路的创新实践
2017-01-16
这是一项牵动“三农”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这是一项确保现代农业后继有人的基础工程,这是一项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创新实践,这更是一条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的根本之路,这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谁来种地”问题的重要论断,到连续5个中央“1号文件”的战略部署,从农业部、财政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应运而生,到全国1600余县的相继实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壮大,呈现可喜局面——提升了一批对农业有感情、有经验的“老农”,吸引了一批有乡愁、想创业的“新农”,引进了一批有学历、能创新的“知农”。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指出,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壮大新农民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形势下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实践证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化之路,不仅正在改变着亿万农民的命运,也在深刻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仅2013年以来,全国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60万人,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农民正在成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领办人,一批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一批“戴眼镜”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涌现,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眼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期。农民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体,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然而农村人才的流失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农村务农劳动力呈现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另一方面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引发全社会关注。
毋庸置疑,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是农民的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是农民最实际的期盼。可以说,培育农民、提高农民不仅是国家的战略要求、产业的现实需求,更是农民的真心诉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事关“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传统农耕社会中,“面朝黄土背朝天”道尽了农事耕作的艰辛,也让“农民”成为卑微的身份符号,“跳农门”成为千百年来农民无奈的选择。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不再是低微身份的象征,而是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职业,坚定他们以农为根、以农为业、以农为生的信心,在希望的田野耕耘现代农业、建设美丽新农村。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事关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性问题。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职业化农民+合作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只有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快构建一支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才能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性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民。
虽然这几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城乡收入绝对差距还在扩大,而且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服务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其打造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和农业企业骨干,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使农民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可以说,时代发展呼唤着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也肩负着前所未有的使命。
诚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所言,再过10到20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中国农业将主要由他们来承担,中国农业将由此走向现代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培育与培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代表了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由单一的技术培训拓展到技能培训和经营管理并重,由单纯的教育培训延伸到认定管理、跟踪服务以及政策扶持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政策推动,是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关键。
2012-2016年,中央连发的5个“1号文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为此,农业部在2012年就开始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4年联合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已经覆盖8个整省、30个整市和800个示范县,全国1600多个县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产业带动、农民主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格局,基本确立了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
“培育与培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代表了一种制度上的创新,不再是简单地就项目论项目,单纯地完成培训任务,而是更加注重培育的质量,由单一的技术培训拓展到技能培训和经营管理并重,延伸到培训后的认定管理、跟踪服务,还有扶持政策的跟进落实,提高了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如是说。
正是为了确保培育质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以来,资金投入不断增长。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1亿元,今年扩大到13.9亿元,带动地方每年投入近10亿元,提高了补助标准,提升了培训效能。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纷纷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列为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创造了不少可推广、可复制的好经验。
江苏省委、省政府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纳入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提出到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50%,为此省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各市县也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目标考核重点内容。如今,这项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
陕西省连续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整省推进示范省,2013年启动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创新性地将大中专院校的农业学生作为新生力量列为培育对象。“在职业农民培育中,我们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授课、网络教学、基地实训、资格认定、帮扶指导、政策扶持的模式,建立职业农民数据库,认定了一大批职业农民。”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杨效宏向记者介绍。
重庆市自2014年以来在35个区县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覆盖范围位居全国前列。为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渡过发展难关,永川区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比如发展设施农业,财政每亩补助6000元;新建茶叶生产基地,每亩补助1900元;创建一件国家级驰名商标,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等。
湖南省探索政企合作模式,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湘农科教云平台,今年在20个县开展线上教育培训试点,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万名。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蔡小汉告诉记者:“通过创新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线上线下结合,实现更加精准的培育。”
据农业部对登记入库的100多万新型职业农民分析显示,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7.58%、高中(含中专)的占23.10%、大专及以上的占4.9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年龄上看,18-45岁的占53.65%,45-60岁的占44.40%,一批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年龄相对年轻的高素质农民正在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主体力量。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刘天金深有感触:“新型职业农民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的内在潜力和发展动力,推进了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成为了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新型职业农民对于现代农业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四川省广汉市农业局的统计数据可以窥见一斑:当地流转土地中的80%流转给了新型职业农民,而在2015年的农业总产值中,职业农民贡献近40%。
这一现象在其他地区也体现得同样明显。贵州省石阡县新型职业农民吴德强,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植水蜜桃,成立了果业专业合作社,收入逐年上升。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农民纷纷加入合作社,目前全乡水果面积达3000多亩,带动果农50多户,果业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
“新型职业农民给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刘天金认为,“培养一个新型职业农民,相当于培养了一个家庭农场主、培养了一个适度规模经营者。当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适度规模经营也就实现了。”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动力,也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回乡投身农业。更重要的是,产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回归让原本逐渐凋敝的乡村有了生机和活力,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28岁的刘洁是陕西省三原县鲁桥镇东里村的瑞洁种植家庭农场主,她的50亩家庭农场以蘑菇种植和加工为主。“我们农场现在结对帮扶周边80个残疾人,他们可以把土地流转给农场,拿地租和分红,有劳动能力的可以来打工学技术。”刘洁说,从2015年至今,农场帮扶的贫困户达200多户,已成为县里重要的残疾人扶贫基地。
而在湖南省宁乡县沙田村,由新型职业农民创办管理的湘都生态农业园则让沙田人过上了另一种生活。“80后”新型职业农民、副董事长谢明告诉记者:“128户村民就在生态园里工作生活,我们帮他们把民房改造成农家乐,改造水电网路,纳入养老保险,一年户均收入就能达到15万元。”
带动产业,带富村民,激活乡村,除了物质上的变化,新型职业农民自身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就不能用老观念经营农业,必须注重创新经营理念和模式。在这种职责的驱动下,我探索出了‘一年四季有活干、有钱赚的农业经营模式,带动了更多农民致富。”32岁的河南省夏邑县刘店集乡新型职业农民王飞不无骄傲地说。
“我现在办农场,有底气,有技术,有办法,有市场。农业让我有体面有尊严,我为自己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而自豪!”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镇旧陆斡村高级职业农民黄必文说,正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让他从一个只有一腔热血的莽撞青年脱胎换骨成一名具有专业技能和现代思维的新农民。
“让农民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更需要农民自己的努力。新型职业农民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尊重,他们不光要有致富的本领,还要有良好的素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就是要帮助他们转变理念、增强本领、提升素质,推进务农农民的职业化进程。”采访中,许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者都对这项工作满怀信心。
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三农”发展的核心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三农”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合心合力,一张蓝图绘到底,让新型职业农民早日长成参天大树,遍布广袤田野!
《农民日报》记者 曹 茸 吴 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