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现状缘由

2017-01-16刘舟

体育师友 2016年6期
关键词:现状

刘舟

摘 要: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存在的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出发,指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后继乏力是一个必然现象,但这样状态并不会久远,未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必将和中国经济一样,成为世界发展的中心。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现状;缘由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22

1 前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悠远流长,而人文精神,更于其间特见其长。“周文” 已灿然可观,而孔孟老庄荀韩等先秦诸子更大略厘定此后一二千年中华文化发展基本格局,“言必称尧舜”、“行必分尊卑”已成为中华民主的印章,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享誉世界,让世人称奇。然而近现代以来,随着欧美强劲的经济文化风暴来袭,中国传统文化无一幸免地遭到侵袭,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也不免花果凋零。究其因,既有外来文明之横决,亦有自身后继之乏力。

2 外来文明之横决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化就是人类生活的一体化过程,是越地区、尤其是民族国家主权的一种全球整体性发展趋势。或者说,它指的是“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1]。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同时也是文化的全球化。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代表之一,在这场声势浩荡的全球化竞争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面对外来文明的入侵中,显得力不从心。外来文化入侵的优势体现在:

首先,全球化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利益至上,以美国为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对外强化其国际地位和价值观,不仅仅是经济侵蚀,更多的是文化的侵入,特别是对于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大国视为主要的战略对手。因此,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遭到威胁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内倾文化,而西方国家的文化是外倾的,西方国家的精神文化更注重外在的表现,将精神文化表现于物质形象上,这样的文化更具体,更具有感染性,更容易传播。而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注重内在的修为,精神层面的修炼,这样的文化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修炼才能有所感悟与提高,很难让人在短时间内有所见长。因此,与高度物质形象化的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传播与推广方面显得十分乏力。

第三,西方国家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强加于中华民族,使我们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趋之若鹜,而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迷失了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甚至丧失了信念。余英时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反智主义”的传统,使人们缺乏对事物的正确判断,造成价值观上的迷茫,也造成了传统文化发展的停滞。

第四,西方文化是一股趋向无限的权利意识,任何“变动”都能导致不断超越与不断进步 [2]。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静态文化,这种静态性造成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具有静态的“目的”意向性,整个系统都能长久保持相对平稳与不变的超稳定性,缺少变革的动力。

全球化引起的这样文化上的矛盾是社会发展多样性的必然,这些文化在矛盾、对立、悖论中发展是合理的,这也符合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哲学基本概念。因此,当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面临诸多外来文明之横决,使其发展和传承出现了停滞不前、断裂、甚至有部分消亡的状态也成为必然。

3 自身后继之乏力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时至今日,其发展显得后继乏力,一种文化传承受阻,除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内因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决定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内因有中国人强调稳妥的性格、保守的农耕文化、注重传承的家族观念和唯我独尊的大国心态,这几个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1 中国人的性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成为文化的主体,“天不变,道亦不变”强调了社会的稳定性,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将具有创新精神的“数”排在最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人际,而轻创新、轻科技的价值倾向,就像鲁迅先生在《申报·自由谈》中谈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同是一种东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

林语堂先生评价中国人的德行是“圆熟”,即平和、知足、镇静、忍耐四种品质,这是一种消极的性格,是一种静止的思想,体现的是容忍而少进取和争胜的精神,把“退一步海阔天空”作为人生信条。中国人性格保守,传统文化多因袭而少创造,这决定了国人先天缺少探险精神,缺少开拓与浪漫。使得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更多的是采取妥协和自足,而不是及时地革新与发展,因此,传统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举步维艰是可以预见的。

3.2 农耕文明

中国农耕文明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样相对封闭、独立、平和的环境,使中国农业文明发展达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所允许的顶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传统农民的真实写照,这样缓慢、平和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变革缺乏兴趣和变通能力。同时封建统治者强调的“重农抑商”的政策,虽然春秋时期管子曾提出农商并举的政策,但也仅仅是奇葩一朵,昙花一现。在中国农耕文明社会里,统治者虽然没有禁止商人,但绝对是不提倡的,这样就导致商业经济带来的活跃思想被牢牢的限制于萌芽状态,使人们缺乏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感觉,缺乏灵活多变的变通能力,人们懒于行动,安于现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创新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3.3 家族观念

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族观念,讲究“全家福”,讲究“团圆”,习惯于在家族的关系网中生存,维持家庭关系的稳定,在国人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个人都遵从“长幼有序”的伦理原则。

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里,“家”更具有特殊意思,习武要拜师,即为师父,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父与父亲同等地位,甚至超越了父亲的地位,弟子对师父言听计从,对传授的招式、内容、文化不敢有半点改动,这种稳定的师承关系可以很好地将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下来,但这种关系使国人对于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强烈的改革、创新之意,即便曾有变革之心,但为维持“家族”的稳定,也未有变革之行动,仅仅是些说词罢了。中国人把理性思考感情化,其结果是把“不同意见者”视为“离心分子”,在西方两代之间可以有不同意见,并不会影响感情,而在中国,则可能有引起上一代“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因此,中国人这种稳定的家族生活方式,生生不息的代代传递下来,对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3.4 唯我独尊

在明末清初之前,由于地缘性原因,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周围没有其他高级的文化可以与中华民族文化抗衡,中国人一直以此自居,唯我独尊,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世界文化的中心位置上。

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在遇到外来文化冲击,必然采用的是非理性的反抗,这种“华夷之辨”的传统意识,“夷夏之防“的思想形象地反映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武术文化的唯我独尊,也反映了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后的窘态和非理性抗拒。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对与异族,历来有两样称呼:一样禽兽,一样是圣上。从来没有称他朋友,说他们也同我们一样的”[3]。

4 未来的发展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洗礼屹立不倒,说明其根基深厚,目前发展的延缓、停滞只是暂时的,文化长河中的潮涨潮落、兴衰更替并不罕见,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未来的崛起之路并不平坦,充满了荆棘、陷阱,“传统”已经成了一处被各种理论、学说、话语、流派与主义包围、冲刷、纠缠与撕扯的中心地带。因此,我们需要认清世界,认清自己,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4.1 西方文化的弱点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势的经济实力,不断地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主义精神文化和价值观,他们这种高度物质化的精神文明可以极快被感染,被人接受,其传播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但这种没有深厚文化根基的文化产品也有极大的弊端:

首先,对于物的依赖性所造成的人的“物化”问题,是当代越来越突出和最根本的“全球问题”,是当代人类深层的文化危机,这种物质形象固化的文化,成熟以后便难改动,因此,必有其极限,发展到某一高度后很难长久存在,并趋向消亡,钱穆先生认为,文化之物质形象化,到达一限度,衰象便随之而起,而且也不容易再盛[4]。

其次,许多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是历史较短的新兴民族,这样的民族对于外界新兴事物有较强的反应与应变能力,并能迅速做出应答,找到适合时代特点的文化产品并得到推广,但这样的文化是短暂的,形成不了稳定的思想和信仰,这样的文化产品也很难长久存在的。

4.2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

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中国,并将持续改变中国,中华民族正处于文化复兴的历史性阶段,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是由于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秀的“文化基因”,它是凝结在我们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系统中,经过千年沉淀,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它赋予一个民族以力量。一个民族要独存,必须维护自己的文化,中华民族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不能没有理想信念,没有民族精神,进步就无从谈起。因此,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需要崛起,崛起需要国力的强盛,需要武术人的努力。

4.2.1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要以国力为支撑

无人能否认,综合国力强大是文化传播、推广的坚定后盾,任何社会和时代,脱离国力而独立发展文化,是艰难的。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古国的国家,发展到今天,兴衰更替,很多已经衰落,而只有中华民族依然站在历史的高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崛起,与国家实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它不仅仅意味着与其他文化间的竞争,也是国家实力之间的竞争,崛起必然带来利益和格局的改变。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更有政治的和文化的内涵,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政治现象,又指一种经济现象。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处于历史性复兴的节点,它的崛起对于不同国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必然有持不同态度的文化进行抵制,按照中华民族今天的战略实力,任何对手都不太可能阻止中华民族的崛起。因此,依托国家实力的提升,认清自己,将崛起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4.2.2 树立正确发展的态度

中外文化大规模交流出现两次,东汉之末与明末清初至今,这两次文化交流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发展态度,前一次文化交流,我们保持“六经注我”、“万物皆备于我”的主体发展意识,李天经先生提出:参合诸家,兼收西法,这种借助外因来重塑自我,给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带来空前的发展。而第二次文化交流,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人们对于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迷失,而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更是很多人对传统武术文化发展失望、悲观,致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出现了发展危机。进入九十年代后,人们开始纠正自己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态度,农耕文化带来的文化制约,家族观念带来的保守心态,唯我独尊自大心理都有改观,人们开始冷静清醒地思考和面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需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态度,更需要有见识,有革新的传统武术文化的“公共知识分子”,需要的是能立足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能认清自己,了解自己,放眼天下,并对外来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与思考,用自己的行动和创作进行革新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引路人。

“传统”无疑是一个蕴涵着情感力量与神圣感召力的字眼,传统武术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社会,物质条件越来越充裕,而物质充足的背后是精神上的空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层面是精神层面的基础,物质层面是本、体,精神层面是末、用,从文化角度上看,西方文化可以看作“本”,而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末”来看。

5 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到今天处于后继乏力甚至停滞状态,是由于内在的中国文化自身特点和外在的外来文化的侵入所造成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目前遇到的文化危机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其发展的量变过程,量变的积累达到一个关键点就会引起质变,即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

中国人是属于那种沉稳的人,要改变思想并与行动统一绝不是简单之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曾几经衰败,但是她总是能再度复兴”[5]。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必将伴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国民价值观念的改进,逐渐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发展形式,成为本民族的主导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蔡拓.全球化与当代国际关系.俞可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7.

[2]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10.

[3] 鲁迅.热风[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73:39.

[4] 黄河选编.致中国人的演讲一[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122.

[5] (美)维尔·杜伦.东方的文明[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767.

猜你喜欢

现状
黔东农村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状况与调查研究
卫生类高职校“专接本”的现状和管理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高职数学中微积分的教法讨论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