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归因指导
2017-01-16王伟强
王伟强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技术、技能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文章进行归因分类并列举归因的影响因素,以针对现实中体育教学中归因的缺失,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归因指导:1、体育学习中关注女生的成功体验;2、体育课堂中以积极反馈为主;3、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4、建立不同的教学目标;5、强调个人努力。
关键词:体育教学;归因;分类;指导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02
归因问题的提出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它讨论的重点是个人如何对周围事物以及行为结果进行解释,这种解释又如何影响人的情绪与行为。体育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方法多种多样,归因理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它是引导学生如何提高体育成绩,提高体育学习效率,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提高体育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体育工作者必须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加以利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
1 归因的概念与分类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1]。人们力求在自身认知的基础上解释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因果关系。这种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活动。
海德(Heider,1958)是最早研究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他研究的主要观点是:人的行为结果可以归因为主观条件(“努力”、“能力”)和外界环境(“任务难度”、“运气”)两方面,即人的行为结果是由个人压力和环境压力所决定的[2]。
维纳等人(Weiner et al,1971)的观点是: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在分析人行为因果关系时的两个重要问题是稳定与不稳定,稳定的是能力与工作难度,不稳定的是努力与运气。
琼斯和戴维斯(Jones&Davis,1965)的观点是:归因理论也被称为对应推论说,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等)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论。对应推论的程序首先判定行为者的动机,然后推定行为者的品性。
凯利(Kelley,1973)的观点是:人们要横跨三种不同的范围来检验因果关系,即客观刺激物(存在)、行为者(人)和所处情境(时间和形态),称为三维归因理论。它将外界信息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区别性资料、一致性资料与一贯性资料。
2 体育教学的归因缺失
2.1 教学主体的归因缺失
受传统文化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认为,体育好和差不要紧,关键是文化成绩要好,学生对体育逐渐形成偏见,忽视体育课,上课无目的,学习无目标,训练无计划,行为无反思,技术无进步,明显地表现出作为主体的主体性不足[3]。这样的认识使体育学习占主体地位的学生对体育产生错误的认识,而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在体育知识、技术动作与身体素质的学习与提高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学习的主体对体育的归因不重视,就不能处理好体育课堂中这些困难与失败,学生就容易把体育的学习归结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结果是学生往往采取应付或退让的姿态。如果改变归因主体的体育学习认识,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不努力,就算暂时不成功,也是由于任务难度大,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或运气不好等因素造成的,这样学生放弃体育学习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
2.2 教师的引导归因缺失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起了重要的主导作用,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并没有合理利用归因,没有在课中做好学生的个性指导,没有利用好课程结束前的整体小结。如果教师归因引导及时,学生会把体育技能的进步归因于教师的教法,即使暂时没有技术技能的突破,学生也会把原因归因于自身的能力与努力。另外,体育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学生经过一段的学习后,由于学生个体的体育素质存在先天的差异,特别是善于总结的学生就会在体育学习中显示优势。但是,很多体育教师却不能够发展性地对教学的主体进行归因,一旦认为某个学生的某个动作不好,就把这个动作不好的标签贴给他,使得这学生即使努力了进步了也没有得到肯定。
2.3 学生情绪归因的缺失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更能直接地体验到困难、挫折、失败、成功、喜悦等。学生学习的结果与情绪反应之间有两种类型:(1)依赖于结果的情绪;(2)依赖于归因的情绪。依赖于结果的情绪是继练习成败之后,马上可以体验到情感反应;依赖于归因的情绪则是指学生对练习结果作出认知反应性评价所引起的情感反应[2]。但是,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于学生情绪的预测和控制是缺乏的,很多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结果是以抱怨的语言进行指责,或者对学生技术好坏进行比较,这对于依赖型的学生将是重大的打击。如果体育教师能通过归因的方式进行表述,这将会使学生产生感激之情,对于体育的学习将是积极的态度。
3 体育教学中的归因指导
3.1 体育学习中关注女生的成功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先是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可将学生按照技能水平、体能水平、性别年龄进行分组,进行体育技术学习、体能训练或教学比赛,以使不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成功。根据对于努力与结果的看法,表现出很强的性别角色,男性的成绩多被归因为努力,而女性的成绩则被认为更多的与运气有关。因此,需要改变女学生消极的看法,教师需要对于学生的引导上更加关注女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在体育课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获得进步与成功,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心理定势。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功感后,才能对自身充满信心,才会使学生相信自身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3.2 课堂中以积极反馈为主
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人,都喜欢被肯定与赞扬。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第一,教师尽量多地给予学生提供积极的信息反馈。如:要说“只要加快出手的速度就可以把球打到那个位置了”,而不是说“我看你今天是打不到那里了”。第二,教师需要提供定向的信息反馈。如:要说“这个球落点打得真好”,而不是说“这个球打得太好了”。第三,避免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时好时坏,更不能辱骂、讽刺学生等行为。第四,可多用一些非语言的表扬方式。例如:用竖大拇指、微笑、拍拍肩膀、拍拍手掌等动作表示满意,即尽量多用这种动作进行赞美与关怀。
3.3 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每个学生在体育技术学习中都会遇到困难,都有自身的缺点,教师要教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爱护,培养团队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团队中,使团队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彼此相互喜欢,技术好体能强的学生不能看不起其他同学,技术与体能差的学生也不要自责与放弃。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团队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个人能力也需要配合团队才能在竞赛中获得竞争力。每个学生都应该为自身所在的团队努力,只要团队中的学生自我进步了,只要每个学生的态度从“这不是我的过错”向“这是我的责任”方向转换了,学生才能真正地融入到集体中。
3.4 建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中个体差异大,有的学生先天就是短跑高手,有的学生先天就是身体机能差。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更多的内控性,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育基础确定具体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对于一个有校田径训练队背景的学生,能打破学校田径运动会的记录才算实现教学目标;对于一个很少运动的胖子学生,能坚持不间断地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锻炼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为每个学生设置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都能接受个人的责任与任务,减少学生“混”体育课的现象,这是实现学生体质测试达标,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技术技能,获得身体与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3.5 强调个人努力
体育教师尽量少用外部归因来解释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事实,因为它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失助感,使学生觉得无论做什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自身的状况和结果。只有强调了个人的努力,才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内控倾向和动机倾向。在一次体育教学实验研究中,教师在测试耐力跑时告诉学生,要将他们的耐力成绩与其他班级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误以为他们在与他人竞争,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进行比较。进行了所谓的比较后,告诉他们这个班耐力跑的成绩平均好于其他班学生5秒,并引导他们进行归因,结果发现,进行个人努力归因的成绩基本都好于其它因素(天气、场地、状态等)归因的成绩。因此,应当教育学生,个人努力是技术技能与成绩提高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这是使学生产生更好的坚持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在某些情况下,教师也要清楚地意识到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可控较大的因素上,忽视那些可控较小的因素。这样才会有利于明确学生的努力方向,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归因,对于儿童需要多用努力归因,对于青少年学生不仅要强调个人的努力,还需要进行个人能力与不可控因素的归因。另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谨慎对比学生之间的差距,用具体的评论来指出学生的不足,避免学生产生失落感与羞愧感。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提高技术、增强体能,对体育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84-87.
[2] 严美萍,李林.体育教学中归因理论的应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 16(3):52-53.
[3] 李文政,陈伟强.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归因及对策[J].体育师友,2006,6(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