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实务能力提升路径分析
2017-01-16许淑华李宗华乔世东
许淑华+李宗华+乔世东
摘要:在国内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今天,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者的实务能力建设成为该专业教育领域的突破方向,也是解决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本文在了解、掌握境外及国外社会工作教师实务能力提升的经验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专业实务能力的提高提出可借鉴的本土化经验,包括对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参与、专业培训的介入、专业提升平台的搭建与应用、专业资格的准入与分级、本土化教材和信息的涌现与学习以及对教师实务能力考核与评估的制度化完善。
关键词:高校社会工作;教师;实践;实务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自从在我国内陆高校设立以来,专业教师们都在致力于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高效的课程设置。但社会工作专业注重实践性的特点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实习督导过程中都对教师的实务能力和实务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挑战。相比较文科类的其他专业而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要求以实践为重要手段和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诠释,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将专业理论和方法以某种可实践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而不是单纯地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而正因为有这样的教育目的和要求,社工专业教育者必须对实务有较深、较广的参与和经验。本文在了解、掌握境外及国外社会工作教师实务能力提升的经验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专业实务能力的提高提出可借鉴的本土化经验。
一、创办、参与社会工作机构
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发展初期,有高校社会工作教师开始尝试领办社工机构的路径来推动、促进社会工作在内陆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政府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提高,更多的社会人士和高校教师开办了各种层面、各种服务内容的专业机构。在此过程中,专业教师被带动进入专业实务领域,产生了众多的实务研究成果、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等,在一定程度上为专业教师在实务领域的学习交流提供了基本素材和本土化信息。
相比较领办、开始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参与社会工作机构的日常运作、一线专业服务的提供、一线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督导等,形式上可以有全参与式、半参与式和阶段性机构介入等。全参与式需要所在高校的制度支持,允许教师利用一段时间完全投入到专业机构的工作开展中,熟悉机构的运作模式、一线服务的具体流程、社工督导的主要内容等,这种方式对于提升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效果明显且迅速。半参与式会适合更多的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进入机构开展社工服务和督导,长期积累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阶段性机构介入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但是需要与专业机构的接洽和联络,不至于干扰机构的正常工作开展。目前很多机构实行项目化运用,也为教师进入机构提供了便利条件,跟随项目的开展,基本完成项目的各阶段,也能够起到教学相长的功效。
二、积极开展专业进修与专业培训
专业进修与专业培训是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的和有效的途径,其形式可以有短期培训、脱产继续教育、中长期进修等。教师可以根据个人基本情况和教学内容等选择不同的形式进行专业实务能力的提升计划。通常来讲,短期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适合于教学工作比较繁忙,在某一领域有急切需求的教师,一方面可以集中较短的时间进行知识体系的扩充和更新,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缓解教学单位的教学安排压力。脱产继续教育适合教学时间能够调整的教师,其优势在于能够在学习的同时达到自身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成长,但由于目前国内高校教学、科研任务重等原因,脱产继续教学的可行性比较差。中长期进修可以系统了解和掌握某一方面的实务内容、技巧和方法,相比较以上两种方式,中长期进修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三、提升平台的搭建与应用
对于大部分在岗的社会工作教育者来讲,加强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以会议、论坛、网络专业群等方式进行“圈内”的对话与沟通想必是容易达成的一种便捷路径。社会工作专业会议和论坛的开展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专业信息量大、专业领域广、专业前沿发展方向精准的沟通平台。参加过社会工作会议的教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会议给与的知识量很大,参会时为获取更多的信息而感到分身乏力。论坛的聚焦性比较强,相比较大型会议来讲更适合某一专业领域范围内开展,比如医务社会工作论坛、女性社会工作论坛等。随着即时性沟通工具的广泛应用,在网络上建立群,将相关人员纳入到群里,分享各方面的专业信息是现实中被广泛采纳的沟通平台。
四、推动教师领域的行业资格准入与资格分级
国内社会工作行业资格制度实行以来,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求学阶段尝试获取该行业资格,但是,教师层面的动力远远不足,一方面由于该行业资格制度实行初期,对高校在职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有一种默认,另一方面该资格证在教学领域的分量不明显,导致专业教师并不热衷于考取资格证书。
在推进教师实务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资格认证和机构督导的关联度,借鉴司法资格证书与律师的关系。如果教师在社工机构进行督导必须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那么教师的外在动力和自主性会被充分激发起来。同时将资格证级别与督导内容、督导数量和质量关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推动专业资格证制度在教育工作者范围内的迅猛突破。
五、本土化实务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出版与学习
社会工作专业的很多资料以及教材体系很多都源自于西方,然而,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是“人”,相对于学习理论,实践的操作继续沿用“拿来主义”必然事半功倍。使用适合的教材、适合的方法、适合的模式对于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和提升教师自身实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开始陆续出现国内高校教师主编的关于社会工作实务类的教材和著作,如张洪英的《中国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模式的研究》,《小组工作:理论与实践》,黄家瑶的《社会工作实务案例》等等,为解决国内社会工作实务方面教材奇缺的问题付出了努力。
六、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估制度化
就全国范围内来讲,社会工作教师的实践能力很少会被纳入综合考评的范围中,也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一种体现。如果将教师的实践能力与职称评定、教学考核进行关联,成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评估委员会,考核专业教师实务能力的水平和提升,以此将极大地推动和督促教师在专业实践领域的开展和深入,也可以认为制度性地创造社会工作教育者实践能力提升的外在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杨修菊,李应华:对培养社会工作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J].社会工作.2009(8)
[2]方劲:论社会工作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师教育.2011(3)
[3]王丹丹,刘斌志:社会工作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初探[J].社会工作.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