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牛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2017-01-16李佳炜王中身樊青春
李 峰 李佳炜 王中身 樊青春
(延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延安 716000)
秦川牛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李 峰 李佳炜 王中身 樊青春
(延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延安 716000)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的北方良种黄牛,以屠宰率高、肉骨率高、肉质细嫩鲜美、风味浓郁而享誉国内外,近年来,被誉之为“国之瑰宝”的秦川牛发展遇到了瓶颈梗阻。主要是作为役肉兼用型品种的秦川牛在过去作为生产工具以役用为主,但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秦川牛这一过去以挽力大、役用性能优而久负盛名的良种逐渐失去了役用价值。相对奶牛,奶山羊而言,饲养秦川牛比较效益降低,农民养牛的积极性锐减,牛的存栏数量呈下降趋势。针对陕西省秦牛业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特提出陕西省秦川牛产业化的基本思路与同行们商榷。
秦川牛 育肥 养牛业 产业化
1 秦川牛肉用性能及前景展望
秦川牛毛色紫红、体型高大、结构匀称、紧凑,特别是良好的产肉性能和细嫩的肉质品质而受到许多地区政府畜牧部门和广大养殖户的青睐。据对数千头牛的测定结果显示,秦川牛成年母牛体高达140.4cm,体斜长158.9cm,体重达550kg,是我国目前黄牛品种中体格较大的一种,高大的体躯奠定了向肉用方向改良具有体重大,载肉多等基本特征。秦川牛最大的优势则体现在它至今已被消费者认识的高营养和优良的肉质上,与其他品种相比秦川牛具有前期生长速度快、肌间脂肪含量高、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和肉品等级,牛肉这一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牛肉生产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牛肉必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肉类消费的优先选择的食品。
2 发展秦川牛产业的基本思路
(1)制定中长期战略,提高秦川牛的产肉性能,政府部门应从长期的战略高度看待秦川牛肉用性能的开发、把秦川牛肉用性能的开发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在繁育改良上把肉用性能作为重点,搞好本品种选育,提纯复壮,通过加大肉用性状的选择力度,大幅度提高秦川牛的产肉性能。我们认为,秦川牛应采用纯种繁育与导入少量外血相结合,以纯种繁育为主巩固其自有的优良特性,在此基础上提高其产肉性能。从肉牛产业的角度判断秦川牛选用什么品种改良,改良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式育肥杂交后代才能提高单位头数的经济效益,应该对我国牛肉消费结构和方向准确把握以及对国外牛种的生产性能和肉质特性的全面评价。过度强调增加牛肉产量的杂交改良方式和缺乏严格选配选育规范的无目标改良会造成黄牛质量的退化。有效的方法是“以用促保”。
(2)以草定畜,草畜配套,适度规模,协调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因畜制宜”的原则,协调好牧草种植规模的关系。防止简单化、行政化的盲目扩张。根据饲草饲料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养牛规模。由数量扩张型过渡到效益提高型。以发展内涵生产为目标,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从近两年舍饲养牛实践来看,每户养牛头数不宜超过10头,有利于更好地利用饲草饲料资源和劳动力,减少购草费用,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
(3)构建“小户分散繁育,大户集中育肥”的二元化生产格局。以延安市为例,延安市属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多年来沿袭着放牧养牛的传统,虽然近年逐步转为舍饲养畜,但还是采用混群饲养的方式(即对各类牛,各龄牛进行同群饲养),这样的生产方式不利于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生产。不能有效实施以营养标准为依据所设计出的饲料配方推广应用,难以达到营养物质的平衡,造成饲料资源的浪费。根据调查,我们认为推广“小户繁育,大户育肥”的生产方式,能有效发挥各自的优势,养殖小户(5~10头)繁殖小牛并为大户输送架子牛,大户利用资金、技术优势按现代先进的育肥方式生产育肥牛,可以形成小户促大户,大户带小户的良性循环。一个大户带动一批繁育专业小户。这样就可以有效推广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4)培植架子牛规模生产基础,发展区域化布局的畜牧业结构。架子牛是肉牛育肥的物质基础。利用引入品种实行黄牛肉改,利用杂种优势是生产优质架子牛的必要手段。近年来延安市各县(区)通过多种渠道从外地调入大量以秦川牛为主的肉牛品种,加快了我市牛良种化进程。以志丹县为例,由于县政府采取高额奖励的办法(每户养牛100头以上奖励15万元)不公激发了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农户大量从外地调牛,仅2002~2004年,调入秦川牛的数量达2万头。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养牛的突飞猛进。但要使引入品种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切实注重繁育体系建设。一是在养牛密集区域,推广以冷精配种为主的人工授精技术。二是在养牛分散区域实行本交为主品种改良工作。已知引入我市的肉牛品种主要有西门塔尔、短角、丹麦红、利木赞、夏洛来、皮埃蒙特等品种,利用引入品种与本地牛进行二元、三元杂交,其杂交后代作为肉用牛供育肥。各县(区)政府应依据《种畜禽管理条例》颁布进行全面的种质测定,清理整顿种公牛市场,取缔劣质土种公牛,净化种源。并对所使用的种公牛实行定期轮换制度,每隔三年交流一次,以避免造成近亲交配和品种退化现象。
(5)以科技为动力,提高养牛业的科技含量。从对陕西省养牛业的随机调查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管理粗放,技术滞后,有什么,喂什么的问题,甚至一些地区普遍存在用生豆类喂牛,用水浸泡饲料的误区。各县(区)在推广秸秆氨化、青贮过程中虽取得一些成绩,但不能持之以恒。要从根本上提高养牛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努力提高养牛业的科技含量,普及、推广科技养牛知识,使养牛业的发展理念转变到科学饲养、提高效益上来。我们认为应从三方面加强科技推广工作:一是合理调配饲料品种,降低饲养成本,以市场为导向,以当地的饲草品种为基础,对青、粗、精饲料合理搭配,选定科学的育肥制度,设计出适合陕西省养牛的快速育肥饲料配方。二是将种草养牛作为推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桥梁,逐步解决农产品结构性、区域性过剩的问题,要在短期让农民看到科技养牛的希望,见到科学养牛的效益。三是扩大可饲性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率。对秸秆饲料进行物理、化学、微生物处理并补添营养,以提高牛对低质粗饲料的利用率。延安市秸秆利用率不足10%,推广秸秆养牛潜力巨大。四是广泛采用现代育肥技术。推广低精料育肥技术、短期强度育肥技术、秸秆氨化、微贮技术等,改单一饲料为混合饲料,改长期维持饲养为短期强度育肥。五是推广标准化饲养,以肉牛养殖小区为载体,以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和配合饲料、短期育肥、青贮饲料等科学饲养技术为手段,加快秦川牛养殖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化效益型的根本转变。
(6)加强养牛生产区域的畜牧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纵观陕西省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薄弱,经费短缺,技术滞后。根据养牛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是需建立饲草饲料服务体系。饲料加工企业的发展滞后已严重制约着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建立起规模相当的饲料加工企业,推广科技含量高的配合饲料,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是当务之急。把饲料作为绿色、标准化养殖的载体,使牛肉生产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和提高肉牛产品质量,促使肉牛生产向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管理,采用先进的屠宰工艺等成熟技术的应用,推动肉牛业向绿色化、优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二是巩固强化现有的技术服务体系。对现有基层畜牧兽医人员进行技术更新,建立市、县畜牧兽医服务专业协会组织。
(7)培植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强化产后加工销售。目前陕西省肉牛生产存在的问题是产销脱节,加工滞后,销售不畅,产供销发展失衡,加工销售缺乏活力,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要把产后加工和销售作为重中之重,根据市场需求按品种、年龄、性别等进行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一是活跃牛的交易市场,保证牛畅其通。并定期举办赛牛会,以利活牛市场交易;二是采用信贷扶持、财政支持、吸纳民间资本注入的多元化方式兴办肉牛加工企业。
(8)政策引导,典型示范,自主发展。随着封山禁牧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养殖业就成为偏远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畜牧主管部门一定要选准畜种,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的工作思路,择优选择饲养品种,推广饲养周期短,生长速度快,肉质优良且产肉率高的优良品种。如果按行政命令手段发展农村养牛业,在短期内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虽然能够提高存栏数量,但如果选择品种不当,农民饲养管理不善,饲养周期长,成本过高,就容易挫伤农户养牛积极性。只有“因地制宜、自主发展”,才是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