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文源善守古法治崩漏
2017-01-16陈春宇任星宇
陈春宇,任星宇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2.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兰州 730000)
甘文源善守古法治崩漏
陈春宇1,任星宇2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2.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兰州 730000)
甘文源是甘肃省兰州市名老中医,其用“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善守古法,疗效卓著。芥炭柴胡,妙方良效。甘文源治崩漏自拟芥炭柴胡汤为主方,血止后再以归脾丸和逍遥丸收功。芥炭柴胡汤的功效是补益气血、清热止崩、疏表固卫,本于气血、鼓舞化源。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与目前治疗崩漏的常用思路比较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特点是重视气血,略于活血和补肾,疏表固卫也是本方的一大特色;古方今法,各擅发明。中医治疗崩漏之法应是至明清趋于成熟,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又有新的变化。明清、民国乃至50年代治疗崩漏一直以补气血为主,解表药的运用也有相当比例,而补肾和活血化瘀不受重视。但至90年代后,补肾和活血化瘀已占主要地位。善守古法,历久弥新。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重视气血,佐以疏表固卫,略于活血和补肾,正是善守滥觞于明清,延续至50年代的治崩漏古法。本方传承已50余年,至今仍效用不减,历久弥新。
芥炭柴胡汤;崩漏;古法;甘文源
甘文源是甘肃省兰州市名老中医,甘氏中医世家的第三代传人[1],生于1932年,从医至今已64年。甘氏中医世家擅长妇科,甘文源独创治疗妇科诸疾十九法四十九方,其用“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善守古法,疗效卓著。
1 芥炭柴胡汤,妙方良效
甘文源治崩漏自拟芥炭柴胡汤为主方,血止后再以归脾丸和逍遥丸收功。芥炭柴胡汤组成:荆芥炭10 g, 软柴胡10 g,炒杭芍10 g,酒归身10 g,高丽参5 g,云苓块10 g,焦白术10 g,贡胶珠10 g 黄芩炭5 g,仙鹤草10 g,陈棕炭10 g,青连翘10 g,炙甘草3 g,绿升麻2 g,青竹茹3 g,功效补益气血、清热止崩、疏表固卫。方中高丽参、云苓块、焦白术、炙甘草即四君子汤补气,炒杭芍、酒当归、贡胶珠补血,荆芥炭、黄芩炭、陈棕炭、仙鹤草止血,青连翘、青竹茹清热澄源,荆芥炭、软柴胡、绿升麻疏表固卫。另傅青主在解“平肝开郁止血汤”治郁结血崩中,黑芥穗之用时说:“荆芥通经络,则血有归还之乐。”血热者加生地炭、地榆炭、丹皮、焦栀;虚寒者加艾叶、炮姜;腰痛腹胀加焦杜仲、炒续断、大腹皮、焦东楂;久漏不止加赤石脂、贯众炭、血余炭、乌梅炭、煅龙牡;气虚下陷加黄芪;不食者加厚朴,浓煎,忌辛辣酒等。芥炭柴胡汤治崩漏有良效,一般3剂血可止。
案1:齐某,女,51岁,小学教师,1964年2月5日初诊:崩漏数月,时崩时漏,淋漓不绝,经多方治疗未愈,行动步履无力,由其两女扶来就诊。头昏发晕,耳鸣心跳气短,颜面苍白,浮肿,四肢无力,腰腹胀痛,血流不止兼有小块,痛势甚剧。舌淡红无苔,脉沉细而数。方药组成:以芥炭柴胡汤加减:焦荆芥10 g,软柴胡10 g,炒白芍10 g,当归身10 g,炒白术10 g,黄芩炭5 g,野党参10 g,云苓块10 g,贡胶珠10 g,陈棕炭10 g,乌梅炭10 g,仙鹤草10 g,焦东楂10 g,地榆炭10 g,大腹皮10 g,炙甘草3 g,姜炭1 g,竹茹3 g。
1964年2月7日二诊:服上方2剂后血流减少,精神渐复,头昏目花腰腹胀痛均为减轻,仍以上方酌情加减:焦荆芥10 g,软柴胡10 g,炒白芍10 g,当归身12 g,大川芎1 g,黄芩炭5 g,东北参5 g,云苓块10 g,炒白术10 g,陈棕炭15 g,乌梅炭10 g,焦杜仲10 g,贡胶珠10 g,仙鹤草10 g,大腹皮10 g,炙甘草3 g,升麻1 g,竹茹3 g。
1964年2月18日三诊:服上方4剂后,病势大转,血流全止,惟头昏晕,胸肋胀闷不适,口干,食欲不振,心悸失眠,腹微胀,烦躁不安,疲乏无力。方药以逍遥汤加味,调治数次后症状逐渐消失,并令其经常服归脾丸和逍遥丸以资调理。1年后患感冒前来就诊,告知血崩经治愈后再未复发。
2 本于气血,鼓舞化源
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与目前治疗崩漏的常用思路比较有其明显的特点。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对崩漏的证候分类有血热内扰、气不摄血、肾阳亏虚、肾阴亏虚和瘀滞胞宫。
2006年《中医妇科学》[3]对崩漏的证候分类有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脾虚证、血热证和血瘀证。可见,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气血,略于活血和补肾。甘文源认为崩漏主因气血不足、冲任损伤,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气血旺。先贤有云:凡治下血证,须用四君子辈以收功[4]。而活血恐有伤血之虞,补后天是以养先天。另气血不足、表卫疏松、外邪易于入侵,因而也往往兼有表证,故佐用荆芥炭、软柴胡、绿升麻疏表固卫,这也是甘氏中医世家治疗内伤杂病的一大特色[5]。本方以芥炭、柴胡命名,自有深意。
3 古方今法,各擅发明
中医治疗崩漏之法至明清已趋于成熟,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又有新的变化。
明·方约之《丹溪心法附馀》(成书于嘉靖丙申1536年):“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6]”
郭超峰等整理古代妇科专著中治疗崩漏的方药,分析其用药规律,发现明清时期治疗崩漏的方药以四物汤和四君子汤合方为最常用结构,其中又配伍一些专属度比较高的特色药物,如棕榈炭、侧柏叶、禹余粮、艾叶等[7]。
王冬梅分4个时期(汉代至宋以前、宋金元、明清、近现代(1911~2004))对中医文献中汉代至2004年底治疗崩漏的方药进行分析发现,明清时期常用药物为补虚药(当归、白芍、熟地黄、白术、人参、炙甘草、黄芪、阿胶)、止血药(棕榈炭、地榆、艾叶)、清热药(生地黄、黄芩、黄柏)、解表药(荆芥、柴胡、升麻)等,4个时期中解表药的使用频率以明清时期达到高峰[8]。
毛萌总结三部名医类案即《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中崩漏医案共234则(其中清代108则占46%,近代77则占33%)。发现单味药的使用频次按降序排列,前20味是当归、白芍、炙甘草、白术、黄芪、人参、生地黄、白茯苓、熟地黄、阿胶、牡蛎、茯神、续断、杜仲、酸枣仁、海螵蛸、柴胡、川芎、陈皮、炮姜、香附,可见以补气补血药居多。通过Access分析及SQL系统软件的相关性分析,确定当归、白芍、炙甘草、白术、黄芪、酸枣仁为治疗崩漏的核心药物[9]。
曾玲分6个阶段总结了1950~2005年崩漏证候认识的动态变化,发现肾虚证比例显著升高,血瘀证比例有升高趋势,脾虚证、气虚证和血虚证比例从50年代至60年代或70年代下降明显,其后基本稳定。可见,与后期年代比较,50年代脾虚证、气虚证和血虚证在崩漏辨证中占有更重要地位,而肾虚证和血瘀证比例较低,50、60年代肾与崩漏的关系未处于突出地位[10]。
可见,明清、民国乃至50年代治疗崩漏一直以补气血为主,解表药的运用也有相当比例,而补肾和活血化瘀不受重视。但至20世纪90年代后,补肾和活血化瘀已占主要地位。
4 善守古法,历久弥新
芥炭柴胡汤治疗崩漏重视气血,佐以疏表固卫,略于活血和补肾,正是善守滥觞于明清,延续至50年代的治崩漏古法。甘文源幼承家学,于1956年开始行医,芥炭柴胡汤在20世纪50年代已成方。恰传古方之余韵而化其精华,缘法自然。
芥炭柴胡汤立方传承已50余年,至今仍效用不减,历久弥新。正是医者意也,古方今法各擅发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 陈春宇.甘文源“除旧生新”调经种子学术思想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7):990-99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S].1994:62-63.
[3] 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3-87.
[4] 竹林寺僧.竹林寺女科[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2-63.
[5] 李有福,甘文源.名医甘惠廷[G].政协皋兰县委员会文史宗教委员会编,皋兰文史资料,1993:73-78.
[6] 武之望.济阴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
[7] 郭超峰,施学丽.古代主要妇科医籍中崩漏相关方药的数据挖掘分析[J].江西中医药,2011,42(8):57-58.
[8] 王冬梅.崩漏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23.
[9] 毛萌.三部名医类案医籍中崩漏医案用药及组方规律初探[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4.
[10] 曾玲.建国以来不同年代崩漏证候认识的比较研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14.
陈春宇(1989-),女,甘肃兰州人,在读博士,从事中医诊法与证候学说研究。
R271.12
A
1006-3250(2017)03-0432-02
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