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心理分析和抗抑郁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7-01-16牛春艳黄殿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8期
关键词:抗抑郁胃肠功能性

牛春艳 黄殿波

(1 吉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吉林 长春 130000;2 长春市东大肛肠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心理分析和抗抑郁治疗的临床研究

牛春艳1黄殿波2

(1 吉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吉林 长春 130000;2 长春市东大肛肠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目的探索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心理分析和抗抑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04年1月确诊FD患者和2004年5月确诊IBS患者各90例,以及健康调查者90例,发放症状自评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结果临床研究发现能性肠疾病患者症状自评表总分呈上升趋势,且抑郁自评表和焦虑自评表也较对照组高。给予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使用抗消化、抑郁及焦虑性药物可有效控制症状,经治疗3个月后各自评量表均得分均有所下降,有效率达86.67%。结论经调查发现精神因素可导致患者患功能性胃肠疾病,临床给予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药物治疗,对心理疾病进行干扰,可提高抗焦虑治疗效。

胃肠功能性疾病;心理分析;抗抑郁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导致病发胃肠功能性疾病(FGID)与精神障碍、应激反应因素有关,并且发现患者个性、内心焦虑、情绪抑郁评分高于健康人群。本文研究FGID发病与心理因素关系以及心理干预治疗FG1D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经统计发现:①FGID组患者:FD和IBS各90例患者,年龄范围为16~74岁,平均年龄(52.7±6.9)岁,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8例,FD与IBS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上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②健康对照组患者:健康志愿者90名,年龄17~90岁,平均年龄(50.6±7.8)岁,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43例。

1.2 测评方法: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患者心理症状。其中包含躯体自主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融合性、内心抑郁、情绪焦虑、他人敌对、恐怖,意志偏执、精神障碍症以及周身附加症状。采取5个等级评分制,分数分别为0、1、2、3、4分[1]。②选用宗氏综合抑郁量表(SDS)测评参与调查对象近1个月内心抑郁水平值。宗氏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参与调查对象近1个月情绪焦虑水平。当情绪焦虑自量表SAS标准≥50表患者情绪焦虑症状,内心抑郁量表SDS标准分≥53表示患者内心抑郁症状。

1.3 治疗方法:将FGID组参与调查90例患者,并且将其随机分为A/B/C3组。对照组患者(A)口服促胃动力药物治疗:西沙必利药物5~10毫克/次,每日餐后3次,法莫替丁药物20毫克/次,每日早晚服用2次,同时干预心理疗法。对照患者(B)组口服抗忧郁优虑药物:百忧解药物20毫克/次,每日晚间服用1次。若夜间失眠联合服用舒乐安定2毫克/次,每晚睡前服用1次。治疗组患者(C组)口服以上两种药物,且服用剂量和疗程相同,并且应进行心理干预,疗程为8周。

1.4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且恢复家庭和社会融合感。显效:内心焦虑症状消失,社会和家庭融入正常。有效:内心焦虑得到缓解,但社会和家庭的融入有所影响。无效:经治疗后正症状无任何缓解。

2 结 果

2.1 通过对比治疗前FGID患者自评值与健康对照组参与者自评值测,发现FGID组患者躯体自主化因子(0.18±0.09)、肢体强迫因子(0.36±0.12)、人际关系融合因子(0.35±0.15)、内心抑郁因子(0.25±0.12)、情绪焦虑因子(0.18±0.10)、他人敌意因子(0.25±0.12)、恐怖因子(0.18±0.08)、意志偏执因子(0.26±0.12)、精神障碍因子(0.25±0.11)、基因附加因子(0.143±0.05)、项目阳性值(15.273±7.7)、阳性平均分(0.99±0.25)、总分值(18.84±8.9)、总平均分(0.21±0.1);健康组患者心理精神状态分别为(0.52±0.2)、(0.52加减0.2)、(0.71±0.31)、(0.63±0.22)、(0.53±0.23)、(0.73±0.33)、(0.45±0.17)、(0.53±0.21)、(0.38±0.1)、(0.66±0.28)、(33.45±4.16)、(1.43±0.52)、(50.0±23.19)、(0.56±0.27)。相比FGID组患者各项心理症状指标积分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2.2 治疗前FGIO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采用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FGID内心焦虑79例(87.8%)、情绪抑郁74例(82.2%),而健康患者内心焦虑9例(10%)、情绪抑郁3例(3.3%),FDI患者的情绪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者(P<0.05)。

2.3 对比经过3种治疗法后3组消化道症状、SAS、SDS值:治疗前A组为消化道评分(8.8±2.36)分、SAS评分(53.52±12.52)分、SDS评分(54.34±13.85)分,但治疗后评分分别为(3.87±2.55)、(36.18±14.29)、(45.76±14.53);治疗前B组消化道评分(7.92±3.14)分、SAS评分(51.32±14.16)、SDS评分(54.33±13.44)分,但治疗后评分分别为(4.89±1.66)分、SAS评分(38.07±14.57)分、SDS评分(42.65±12.73)分;治疗前C组消化道症状评分为(8.54±2.63)分、SAS评分(53.22±12.75)分、SDS评分(56.46±16.13)分,但治疗后评分分别为(2.02±1.04)、(38.30±15.12)(46.47±14.54),与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自评值显著下降。

2.4 对比FGID组患者经有效治疗前后SCL、SAS、SDS测评结果:治疗前发现躯体自主化因子(0.53±0.21),肢体强迫因子(0.67±0.31)、人际关系融入因子(0.72±0.32)、内心抑郁因子(0.62±0.21)、情绪焦虑因子(0.51±0.24)、他人敌意因子(0.72±0.32)、恐怖因子(0.46±0.16)、偏执因子(0.54±0.22)、精神病因子(0.39±0.16)、附加因子(0.65±0.29)、项目阳性值(33.46±4.15)、阳性平均分(1.42±0.51)、总分(51.04±23.18)、总平均分(0.57±0.76),但治疗后躯体自主化因子(0.21±0.13)、肢体强迫因子(0.39±0.16)、人际关系融入因子(0.37±0.15)、内心抑郁因子(0.32±0.17)、情绪焦虑因子(0.18±0.13)、他人敌意因子(0.27±0.15)、恐怖因子(0.18±0.12)、偏执因子(0.27±0.17)、精神病因子(0.28±0.07)、附加因子(0.24±0.08)、项目阳性值(15.44±7.3)、阳性平均分(0.83±0.36)、总分(18.82±9.92)、总平均分(0.34±0.18),相比经治疗后心理疾病、消化道症状明显转好,总有效率为86.67%。

3 讨 论

临床医学治疗要求医师对FGID患者治疗时,应考虑患者精神障碍因素的影响。经研究表明消化系统受运动和分泌功能调节,其次受到植物神经影响,而两各中枢调节整合中心位于大脑解剖同位置,所以消化系统患病以及愈后受环境和情绪影响,临床研究发现情绪抑郁可导致患者消化和排空延长;内心焦虑和情绪抑郁可导致患者内脏痛觉和阈值降低。因此若FGID胃肠道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可能其发病与心理变化有关[2]。

口服抗抑郁焦虑药物可有效提高FG患者临床疗效,但联合药物治疗组临床疗效更显著,证明消化不良症状治疗辅以口服抗抑郁焦虑药对治疗FGIO可有显著疗效,作用机制为:①心理情绪舒缓可改善肠胃症状[3];②恢复胃肠道痛觉;③介质活性及其调节胃肠动力作用。综上所述,临床干预和药物治疗FGID心理异常,如内心焦虑、情绪抑郁等疾病可提高胃肠功能疾病恢复。

[1] 杨小建,焦建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心理分析和抗抑郁治疗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07,18(4):150-151.

[2] 陈诗言,杨巍,陈万萌,等.抗抑郁药与心理行为治疗在功能性胃肠疾病中的作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6):51.

[3] 王晓民,宁翠霞,员晓辉,等.功能性胃肠疾病与抑郁症的关系及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32-34.

R57

B

1671-8194(2017)28-0051-02

猜你喜欢

抗抑郁胃肠功能性
基于自噬探讨芪灵扶正清解方抗抑郁作用研究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给大脑补充营养素,协同药物抗抑郁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