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及其防治
2017-01-16关向丽
关向丽
(山东省莒县中医院皮肤科,山东 莒县 276500)
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及其防治
关向丽
(山东省莒县中医院皮肤科,山东 莒县 276500)
目的 研究分析临床药物应用与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3例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笔者的长期的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关医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综合分析探讨皮肤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药物应用的相关性。结果 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与相关药物应用存在重要联系,临床用药不当容易引起相关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临床用药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各类药物特性的不同,合理给药、谨慎用药。
临床用药;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关系;防治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致使混杂产生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意外或有害反应[1]。由于人体皮肤是人体中最大的器官,具有特殊的免疫功能和覆盖体表的优势因此人体皮肤通常为人体药物不良反应的首要的表现之处[2]。本文选取了我院近期收治的部分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笔者长期的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综合探讨分析皮肤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用药之间的关系及其防治措施。
1 药物皮肤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
本研究所收集的患者中皮肤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痤疮样疹或脓疱型药疹12例、大疱型药疹9例、银屑病样型药疹7例、皮肤坏死5例、药物性苔藓样疹3例、药物诱导性红斑狼疮2例、药物诱导性血管炎2例,其他症状患者3例。
2 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2.1 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的遗传因素:大量的临床可以证明,大多数的皮肤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具有明显的遗传学因素。临床上由于部分药物代谢酶、解毒酶存在缺陷或药物代谢慢乙酰化,容易造成生物活化与灭活之间的失衡[3]。从而能引起药物活性代谢产物的多种毒性作用的发生。如卡马西平以及奥卡西平所导致的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各个种族的人群中都各不相同。在白种人中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万方之五左右,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其导致的皮肤不良反应可达到千分之五左右。
2.2 药物的超敏反应:临床上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四类,其中Ⅰ型为特应性IgE介导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上荨麻疹相关药物最易导致此内症状的发生;Ⅱ型为抗体介导的溶靶细胞过程,如阿司匹林引起的紫癜性药疹;Ⅲ型为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如疫苗引起血管炎型药疹;Ⅳ型为特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反应,多为固定性药疹、AGEP、SJS、TEN以及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等。当下临床上大多数学者认为,药物作为半抗原或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启动自身免疫。但也有部分专家认为某些机制的活性代谢产物通过毒性作用直接引起细胞死亡或抗TNF-α的治疗对细胞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4]。从而使得B细胞多克隆活化及自身抗体产生等,均为引起异常免疫的基础。
2.3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可引起患者的免疫系统发生变化,一般表现为免疫能力降低,从而容易与药物交替反应,引起药物皮肤不良反应。
2.4 光敏反应:药物的光敏反应主要包括光毒反应以及光变应性反应,光毒反应是由于药物在吸收光能量后在皮肤中出现释放,从而导致中间物质活性氧的产生,对细胞膜和DNA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从而导致炎性介质的产生。光变应性反应是获得性免疫介导反应,是一种Ⅳ型的皮肤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中光感物质以抗原形式与皮肤中的蛋白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种蛋白质结合物。这种结合物能经过皮肤表皮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细胞因子,激活肥大细胞,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2.5 药物的假变态反应:如阿片类的药物,在和一些局部麻醉药物合用后,可直接作用与肥大细胞以及嗜碱粒细胞,并导致其释放炎性介质,从而引起皮肤不良反应。
3 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的诊断方法
由于临床上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多变,情况不一,同时很多皮肤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上常见的一些普通皮疹、皮炎等皮肤疾病的症状相似,临床上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临床上为了提高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诊断效果,常采用皮肤试验、激发试验以及体外试验等方式进行生化试验室检验。实际上安慰剂对照的双盲药物激发试验是诊断药物变态反应的金标准,但这种诊断方式在安全性以及伦理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所以当下临床上对于该方法正在限制使用。皮肤试验保留了体内试验相对与体外试验的优势,同时免疫学的研究进展证实,避免激发试验引起的严重全身反应,当前在国际上十分重视对皮肤试验的相关研究。皮肤试验可分为皮肤点刺试验、皮内试验以及皮肤斑贴试验,其中前两组主要应用于对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检测,后者可人工复制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在皮肤下表现,并通过其特异性表现找出导致过敏情况发生的相关药物。体外试验可分为淋巴细胞转化试验、T细胞CD69检测、细胞毒性试验以及细胞因子检测等几种检测方式,体外试验的优势在于安全性高,对患者不存在任何风险,但这种诊断方式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且应用起来较为费时费力。
4 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办法
在本文所选取的相关病例资料以及所收集的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当下临床上有多种药物可以导致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当下最为主要的皮肤药物不良反应中主要为抗感染类药物(且多为老药)所引起的。所以在临床应用抗生素时,需要医师严格地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相关规定来执行,熟练掌握相关药物的适用症、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避免和减少因此类问题所导致的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近年来由一些中药所引起的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现象也有增发趋势,这种现象可能与中药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及重要注射制剂的质量等原因所导致的,所以对于这些中药制剂的应用,医院以及相关单位必须提高重视力度,加强药品质量监督管理[5]。同时医师在对患者进行诊断和用药治疗时,必须再三地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病史、过敏史、药物不良反应史等相关病历资料,然后对不确定是否会引起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可先应用相关药物对患者进行皮试,确定不会引起不良反应时,方可用药施治。总之,当下临床上引起患者发生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临床上多与患者体质等因素相关,医师在会患者进行诊断和给药治疗时,必须要做到谨小慎微,确保不会发生相关异常的情况。
[1] 钟华,郝飞.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2,45(1):63-65.
[2] 徐洪玉,郑磊.167例住院患者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5,31(4):223-224.
[3] 赵敏,施和建.81例住院患者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6):1373-1376.
[4] 朱沁媛.别嘌呤醇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发汉族人群皮肤药物不良反应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关联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2.
[5] 张婷,肖农.拉莫三嗪所致严重皮肤性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12):850-852.
R969.3
A
1671-8194(2017)17-02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