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血员发生献血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措施研究

2017-01-16刘爱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7期
关键词:中度例数情况

刘爱玲

(牡丹江市中心血站,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献血员发生献血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措施研究

刘爱玲

(牡丹江市中心血站,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目的 对献血员发生献血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来我献血站进行献血的人员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50例献血人员,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后对比两组献血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献血人员献血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献血人员采取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其献血反应情况,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献血员;献血反应;观察;护理;心理护理

随着人们对于献血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献血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进行献血过程中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为有效改善献血人员的献血反应,需注意加强对献血人员的护理干预,尤其是对其的心理干预。本文就此问题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来我献血站进行献血的人员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献血反应及相应护理措施进行观察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来我献血站进行献血的人员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选取的100例献血人员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相关标准,且患者在献血前经检测为正常,排除献血者有家族遗传病史或不参与研究,所选献血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参加。

根据护理模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50例献血人员。对照组中献血人员50例,其中男性献血人员37例,占74.00%,女性献血人员13例,占26.00%,献血人员的最低年龄为23岁,最高年龄为46例,献血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5.45±2.14)岁,其中公务员13例,军人17例,大学生20例;观察组中献血人员50例,其中男性献血人员39例,占78.00%,女性献血人员11例,占22.00%,献血人员的最低年龄为22岁,最高年龄为45例,献血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5.79± 2.41)岁,其中公务员14例,军人16例,大学生20例。对照组、观察组两组献血人员的一般资料数据(如性别比例、平均年龄、职业等)经统计学比较可知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一定的可比性,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对所选取的100例献血人员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照组、观察组两组献血人员均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采血前准备,针对个体采取对症护理以及引导献血人员积极配合护理等。而观察组中献血人员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对其的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献血前心理护理、献血中的心理护理及献血后的心理护理。

1.3 观察指标:对对照组、观察组两组献血人员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护理满意情况以及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评分情况进行记录比较。其中献血反应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个等级:①轻度:献血人员在献血前后伴随紧张心理,出现面部苍白、呼吸加速、连续呵欠等情况;②中度:献血人员除了轻度献血反应症状,献血人员出现恶心、胸痛、皮肤湿冷、呕吐、心悸等情况;③重度:除中度献血反应症状,献血人员有显著晕厥、脑缺血症状、抽搐、持续性低血压、失去知觉以及心动过缓请情况。而通过问卷了解献血人员对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评价,问卷采取百分制,评分在50分以下则为不满意,评分在50~75分则为比较满意,评分高于75分则为满意,护理总满意例数为满意例数与比较满意例数之和。通过SAS评分了解两组献血人员护理前后的焦虑状况,评分在50~59分间为轻度焦虑,60~69分间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4 数据处理:结果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95%为可信区间,P<0.05时表示结果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例数(%)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 献血反应情况比较:经护理干预后,对照组中出现轻度献血反应人员11例,出现中度献血反应人员5例,出现重度献血反应人员2例,共18例献血人员出现献血反应,占36.00%;而观察组中出现轻度献血反应人员4例,出现中度献血反应人员3例,出现重度献血反应人员0例,共7例献血人员出现献血反应,占14.00%。两组献血人员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33,P=0.0111)。

2.2 护理前后SAS评分比较:对照组中献血人员护理前SAS评分为(42.13±2.54)分,观察组为(41.54±2.49)分,两组献血人员护理前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29,P=0.2437);护理后,对照组中献血人员SAS评分为(38.45±2.14)分,观察组为(29.54 ±2.17)分,两组献血人员护理后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724,P=0.0000)。

2.3 护理满意情况比较:对照组中献血人员对于护理满意例数为15例,比较满意25例,不满意10例,总满意例数为40例,占80.00%;观察组中献血人员对于护理满意例数为19例,比较满意29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例数为48例,占98.00%。两组献血人员护理满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06,P=0.0138)。

3 讨 论

献血反应是指献血人员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的恶心、头晕、面色苍白等情况,是以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为有效改善、减轻献血人员的献血反应,应有意识的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而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本文结果数据显示可知观察组献血人员献血反应发生率14.00%显著低于对照组36.00%(χ2=6.4533,P=0.0111),护理满意度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χ2=6.0606,P=0.0138),护理前观察组SAS评分(41.54±2.49)分与对照组(42.13±2.54)分比较无差异(t=1.1729,P=0.2437),护理后两组评分(29.54±2.17)分、(38.45±2.14)分比较有差异(t=20.6724,P=0.0000)。而张金玉、曹维娟、曹文霞等在《献血员发生献血反应的观察及护理》[1]中亦表明,强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献血人员的献血反应。

在对献血人员进行护理干预时,常规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宣教,以提高献血人员对于献血相关知识的了解;创造良好采血环境,使献血人员能以平和心态配合献血工作;严格健康检查,使进行献血的人员均为献血最佳状态,避免不必要的献血反应的发生;提高采血人员素质,减少由于技术原因而导致出现献血反应[2]。而于此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干预,第一,在献血前,需与献血人员进行针对性宣教以提升其对献血相关知识的了解,以消除献血人员的恐惧、焦虑心理。同时在与献血人员沟通同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献血人员的疑虑,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其能够积极配合献血工作的开展,对于由于身体不适或睡眠、饮食不良的献血人员需劝谏其下次再献血,以减少不必要的献血反应的发生[3]。第二,献血过程中,需对献血人员的采血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对注意献血人员的表情,若献血人员出现不适情况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转移献血人员注意力等方式对其进行心里排解和疏导[4]。第三,献血完成后,需安排献血人员在休息区休息,通过播放轻松的音乐使其放松,在休息区休息15min~20min后,献血人员离开前,需对献血人员的状态进行观察,若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采取相应处理,避免影响其他献血人员情绪[5]。

综上所述,献血人员在献血过程中易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献血反应,对于献血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而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尤其强化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献血反应情况,有较好的意义,可积极推广开展。

[1] 张金玉,曹维娟,曹文霞,等.献血员发生献血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3):50-51.

[2] 王晓霞.献血员献血反应分析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 (7):156.

[3] 张艳.天津站采血车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包头医学,2013,37(1):43.

[4] 石慧,李静.成分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医学信息,2012,25(12):118.

[5] 郝琼.护理在机采血小板献血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9):358-359.

R473

B

1671-8194(2017)17-0277-02

猜你喜欢

中度例数情况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1168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探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小米手表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脱发 养“老金”
一周融资融劵情况
西华县2017年秋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与预报
特殊情况
我们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