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慎动养生思想初探
2017-01-16张雪亮朱俊楠
武 翠,张雪亮,朱俊楠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理论探讨】
中医慎动养生思想初探
武 翠,张雪亮△,朱俊楠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慎动”一词始出周敦颐所撰《通书》,原属于哲学范畴。直至明代,万密斋秉承前人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养生实践,在《养生四要》中首次将“慎动”作为卷名并提出“慎动养生”,认为慎动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尽管万密斋对慎动养生的含义、方法及意义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笔者认为不少古代医家的理论和典籍中都有体现慎动养生的含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也应归于慎动养生的范畴,并将慎动养生的内涵总结为4个方面,即运动要适度,情志要平和,运动要因时,治动应有法。故对中医慎动养生思想内涵的总结与探讨之于当代养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慎动;运动适度;情志平和
“慎动”一词原属于哲学范畴,始载于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通书》之中。《通书·慎动第五》曰:“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邪动,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动。[1]”文中强调人的日常行为必须符合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的规范,反之便会成为“邪动”,给自身招致祸端。古人深知动中的休咎与玄妙之处,故对于动秉承十分谨慎的态度。直至明代,著名养生医家万密斋秉承《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及前人关于运动养生的思想精髓,进行归纳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实践提出“慎动养生”,认为慎动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之一。万密斋首次以慎动为卷名,并从慎动养生的涵义、方法及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至此,慎动学说以及慎动养生思想被明确提出,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他在《养生四要》一书中提出“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慎动者,谓保定其气也。[2]”慎动即指人们的形神活动应适度且不可过极。众多的古代医家理论及典籍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到慎动一词,但很多都体现了慎动养生的涵义,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与论述,这些都应归于慎动养生的范畴。故本文将慎动养生的相关内涵总结如下。
1 运动适度,形劳不倦
慎动之“慎”既非不动,亦非过动。《吕氏春秋·季春记·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为聋,处目则为眵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张为府,处足则为痿为蹷。[3]”这一条文用水的流动和门轴转动作类比,指出了“不动”对人体的危害性。形体不活动体内精气流动受阻碍,精气运行不畅则易引起气机紊乱并产生相应疾病,可见古人十分重视形体运动在祛病防病中的作用。
但运动亦不可过度,否则易损形而伤神。《素问·上古天真论》便提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以及“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其中“不妄作劳”“形劳而不倦”即提倡运动、劳作都要适度,不要使身体产生疲乏之感。明代大家张介宾也认为,过度劳动反损害人体之正气,其在《类经》中注解到:“节饮食以养内,慎起居以养外,不妄作劳以保其天真,则形神俱全,故得尽其天年。[4]” 过劳和运动过度都会耗伤人体的气血津液,损伤脏腑筋骨等。《素问·经脉别论》亦提到“生病起于过用”,过用不仅仅指劳作,同样也指日常运动。如《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又《素问·宣明五气》提到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说明过度的运动和劳作甚至过久处于一种姿势都会损伤人体赖以生存、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气血津液,不仅如此,过度劳形还会直接损伤人体的五脏六腑以及其所络属的经脉肌肉、皮肉筋骨等。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同时《内经》还论证了过劳会引发“骨痿”“煎厥”等疾病。后世不少古代医家都对此有所表述。华佗就曾提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得不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5]”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亦提到:“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6]”
2 心宜清静,情志平和
除“形劳而不倦”之外,《内经》提倡“静以养神”并明确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静而无躁扰”,且进一步从情志过极方面阐述疾病的病机,每一种情志的过极都会引发气机的紊乱而致病。《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保持精神情志活动的平和是《内经》慎动思想的重要内容与体现。
“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这些论述反复强调心神强健的重要性。“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神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精神情志的活动异常会直接影响到气血的功能以及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故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五脏功能协调,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反之,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不仅可以出现其所主导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如多梦盗汗、心烦失眠、心悸不安,甚者出现神昏谵语、痫病癫狂,抑或反应迟纯、精神萎靡,甚则心气涣散、不省人事等,而且还可以影响与其相关的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
《养生四要·慎动》中提到“和者,与中无所乖戾之谓也”[2]。万密斋所言“和”指的即是适当有度的动,不仅指形体的运动,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活动。万密斋认为人处于凡尘,耳目口鼻之欲、行住坐卧之劳及喜怒忧思之情皆会劳心伤形扰神,如不能恰当把握,则易令使形神妄动而暗耗阴精阳气,最终影响人体健康。《养生四要·慎动》中强调心神的调养,提倡目不淫于色,耳不淫于声,口不淫于味,鼻不淫于臭。视听言动无不关乎于心,“心常静则神安……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便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2],即心神动摇不仅影响精神神志活动,亦累及形体,威胁身心健康。万密斋提及凡情志过极,被五志七情所伤者,如果不能做到自己乐天知命,将一切成败利钝置之度外,则此神思之病不可治。
又如清代养生大家曹廷栋亦十分重视内心的清净与寡欲,尤其对老人而言,更应注重精神的调养以达到养性延年的目的。他在《老老恒言》中提出“养静为摄生首务”[7]。认为老年人应“少视听,寡言笑,俱足宁心养神,即却病良方也”[7]。可见情志平和之于慎动养生的意义重大。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纷繁复杂,人心往往动摇不定,应从根本上认识并关注精神生活,减轻思想压力,实为慎动养生之要务。
3 因时而动,避邪去害
3.1 四时运动有别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即天人一体观),因此日常的身心运动也因顺应四时而有所差别,在不同的季节应该选择相应的运动方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文中强调了人们在不同季节的作息起居、户外活动的时间、地点都应与季节环境相适应,同时强调亦需兼顾情志的季节性调养,否则易患相关疾病,因此日常生活所选择的运动方式也因随季节的不同有所调整,不能一成不变。
3.2 邪害避之有时
邪害即指一切有损于健康的、可能招致疾病对身心不利的因素。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指出:“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毕数之务,在乎去害”[3],“去害”即避害;《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倡“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张仲景亦认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以上论述无不说明谨慎避开外在致病因素的重要性。如不在恶劣自然环境中运动(以雾霾天为例);不接触传染性疾病的病人;避开令人心神动摇、身体不适的场景(以晕血者为例,应尽量避免血腥的场面)等。故有意识地避开邪害也是慎动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
4 治动有法,养生之道
万密斋在《养生四要·慎动》中提出一些可以作为慎动养生的具体锻炼方法,如提倡打坐、调息等多种方法来颐养身心,其打坐之法融会古代医家、道家、佛家的诸多打坐方法,并亲身体会加以练习。万密斋认为打坐不是身体呆坐,重要的是不要妄动心神,否则不管表面看来多么平静都是违背打坐之旨,同时以亲身体验得出感悟:打坐不应完全不理他事,而是要“将一件事,或解悟精义,或思索某首诗文”[2],反能令人心静,收到传统打坐不能得到的好处。至于调息,万密斋则推崇调真息:“人之真气,伏藏于命门之中,即火也。听命于心,以行君火之令。故主安则呼吸与天同运,不失其常”[2]则是调息的目的所在,反之“主危则相火衰息,逆贲而死志也”[2]。其次,万密斋亦提出自己对于“进阳火”和“退阴符”(方士所教人的调息二法)的理解,即推广善念,摒弃恶念。崇善弃恶,心存善念,自然心中坦荡,无心思邪动之负累而气息调畅,身心健康。这种打坐调息的方式至今仍然是养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另,万密斋大力提倡日常生活中以身体局部微小运动为主的运动养生,很好地继承了孙思邈“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尔”的养生精髓,如闭目、叩齿、吞津、梳发、摩腹等,这些动作操作简单,不受场地限制,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大力推广。
同时曹廷栋在《老老恒言·散步》中推崇散步这种运动量适中的养生方式:“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7]”散步既不会令人产生疲乏感,又可以教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享受悠然自得之态。散步一法乃身心兼顾的锻炼方式,其养生理念与慎动养生不谋而合。
除此之外,凡令人身心舒畅又务实可行、运动强度及运动量适中的具体运动方法,均应属于治动之法的范畴。
5 结语
综上,慎动养生有如下内涵:运动量要适度,不可使形气受损;心中宜清净,存善念,不可过度劳神伤心;顺应四季,因时而动;避邪趋害,保养身心;以打坐、调息、局部运动等方式调气养神、锻炼机体,从而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充斥浮躁与诱惑,多数人无法做到静气养神,往往心思妄动;亦有只追求外在锻炼而忽视精神养护、心无所依者,或一味追随锻炼效果,不结合身心具体情况者,此类均是运动养生的误区所在。慎动养生的理念对于当代养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万密斋在其《养生四要》末篇总结道:“养生之道,只要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而兼之以导引,助之以服饵,未有不长生者也。[2]”
[1] 周敦颐.周子通书[M].徐洪兴,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33.
[2] 万全.养生四要[M].国华,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3] 吕不韦.吕氏春秋[M].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21.
[4] 张介宾.类经[M].孙国中,方向红,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
[5] 陈寿.三国志[M].文强,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172.
[6] 张印生,韩学杰.孙思邈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488.
[7] 曹庭栋.老老恒言[M].张志斌,主编.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7.
PrimaryExplorationofCautiousExercisinginTCMHealthCareThoughts
WU Cui, ZHANG Xue-liang△, ZHU Jun-nan
(ChineseMedicalHistoryandLiteratureInstitute,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The word “shen dong” was first written in the book of Tong Shu by Chow Tun-i, it was used as a philosophical concept at the begining. Until the Ming Dynasty, Wan Quan used the word as chapter name in his book namedThefourelementsofhealth.He combined previous experience and thought with his own regimen practice and holded the view that "shen dong" is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regimen. Although Wan Quan had analyzed on the meaning of "shen dong" and illuminated his own view, the author thinks that many ancient medical books also contain the connotation of "shen dong". The text sums up of "shen dong" thought in four aspects: physical exercise should be appropriate; emotional activities should be calm; choosing the right time to exercise;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form of exercise. Discussion about the "shen dong" though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regimen in modern society.
hen Dong; Health mainten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eace of mind
R212
A
1006-3250(2017)09-1197-02
武 翠(1992-),女,山西忻州人,医学学士,从事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研究。
张雪亮(1963-),男,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养生理论研究,Tel:13910039328,E-mail:746665496@qq.com。
2017-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