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论治难治性呃逆2例
2017-01-16吉兴旺张轶群
吉兴旺 张轶群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从心论治难治性呃逆2例
吉兴旺 张轶群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难治性呃逆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会影响休息,甚至不能进食,同时会加剧病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需要及时治疗。针对顽固性呃逆,古今医家已经总结和创造出了中西医多种治疗方法。笔者经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发现,难治性呃逆从心论治效果显著,现择典型病例2例,报道如下,藉此抛砖引玉。
难治性呃逆;从心论治;经验总结
呃逆症(hiccup)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阵发性不自主挛缩,伴吸气期气门突然闭锁,空气迅速流入气管内,发出特异性声音。呃逆频繁或持续24 h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的过程中[1]。中医认为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之证[2]。多因寒邪、胃火、气郁、食滞、或中焦虚寒、或下元亏损,或病后虚赢,致使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但在临床上顽固性呃逆以和胃降逆之法效果并不理想,其治疗方法各家论治颇多,然笔者认为与心关系最为密切。笔者经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发现,难治性呃逆从心论治效果显著,现择典型病例2例,报道如下。
1 病例报告
1.1 例1:患者男性,48岁,2015年6月5日初诊。患者主诉因呃逆5年,间断发作,每日约10余次,经中西药治疗无效,时轻时重。7 d前呃逆持续加重,频繁发作,每次发作缓解时间约1 min以内,影响睡眠。同时伴有心烦,少寐,口腔溃疡,小便黄,大便干,3日1次。舌红,苔黄厚而干,脉滑数有力。检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呃逆(心火亢盛,邪热犯胃)。治以清心除烦,和胃降逆。给予清心导赤散加减。方药如下:黄连7.5 g,黄芩15 g,大黄5 g(后下),竹叶15 g,生地20 g,清半夏7.5g ,竹茹10 g,陈皮15 g,花粉15 g,火麻仁20 g,酸枣仁15 g。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临时给予胃复安10 mg肌注。3 d后复诊,呃逆缓解,效不更方,继续服药7剂。嘱其每天按揉内关穴、合谷穴2次,每次3 min,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按五行“母病及子”理论,心病可致脾胃气机失调。心神抑郁,郁久气滞,日久郁而化火,阴精受损,君火过盛,燥热内生,腑气不行,胃失和降,可致呃逆。该患为心火亢盛,邪热犯胃证,心烦、少寐、口腔溃疡、小便黄等症,皆为心火亢盛之象,呃逆、大便干燥为邪热犯胃,胃气上逆之象。故用清心导赤散为主方,方中以黄连、黄芩、大黄、竹叶清心泻火,生地养阴清热,半夏、竹茹、橘皮和胃降逆,全方共奏清心泻火,和胃降逆之功,呢逆、口疮皆随火清而愈。
1.2 例2:患者女性,68岁,2015年9月16日就诊。患者平素时发呃逆,间断服用甲氧氯普胺片,症状缓解。1个月前因肺炎发热,在当地卫生院给予地塞米松及抗炎、抗病毒药静点后,出现呃逆不能自止,入睡可止,睡眠又发,间断发作,时轻时重,3 d前呃逆持续加重,用药无效,同时伴有乏力,气短,胸闷,心悸,胃胀,胃寒,肢冷,小便可,大便不成形,日2次。舌质淡红,苔薄白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既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2年。慢性糜烂性胃炎10年。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呃逆(心阳亏虚,脾胃虚寒)。治以扶火生土,和胃降逆。给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方药如下:桂枝20 g,炙甘草20 g,龙骨30 g(包煎),牡蛎30 g(包煎),制附子10 g(先煎),干姜15 g,香橼15 g,香附15 g,黄芪20 g,代赭石20 g(先煎),牛膝15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 d后复诊,呃逆缓解,效不更方,上方去代赭石,继续服药7剂。嘱其每天按揉内关穴、合谷穴2次,每次3 min,随访1个月未复发。
按:该患者年高体弱,平素心阳不足,加之罹患肺炎后,正气大虚,损伤心阳,君火过衰,元气衰败,火不生土,中气衰弱,使胃失和降,上逆动膈,发生呃逆。正如《证治汇补•呃逆》:“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因此治疗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复心阳之气,龙骨、牡蛎收敛正气,以安烦乱之神。附子、干姜以温补心阳。气短乏力,中气大亏,故加黄芪以扶正。方证相符,故随手而愈。
2 讨 论
2.1 呃逆与心的关系:心位于胸中,膈膜之上,有心包裹护于外,起着主宰生命的作用。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1]。胃居膈下,上连食道,下通小肠。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腐熟水谷,喜润恶燥,以降为顺,五行属土。心胃的协调配合在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理情况下,胃气和调,心脉通畅,则经气运行畅通,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心与胃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或因心气逆乱而致胃气不降,或因胃腑失和,气机不畅,波及于心,常使心病与胃病的症状同时出现。
2.2 呃逆从心论治的理论依据。《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痿喘呕,皆属於上。”说明了呃逆一证与上焦关系密切,而心居膈上,位于上焦,由此可见呃逆与心关系密切。现代医学认为,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的发生,与情志失调有很大关系[3]。有研究证明,胃与心血管系统均受植物神经的支配,通过不同的递质而发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心五行属火,胃五行属土,火生土,心为胃之母,胃为心之子。按五行“母病及子”理论,心病可致脾胃气机失调,胃失和降,发为呃逆。
综上所述,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应该从心论治,心胃同治,二者兼顾。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设专篇论述“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的观点,只有心气和志达,荣卫通利,阳明的气机才能恢复正常。
[1] 王永炎,鲁兆麟.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61-472.
[2]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3-268.
[3] 李志安.心与胃相互关系探析[J].河南中医,1997,17(5):263-264.
R256.31
B
1671-8194(2017)15-01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