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护理级别在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7-07-01董红霞
董红霞
(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河南 漯河 462000)
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护理级别在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董红霞
(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河南 漯河 462000)
目的分析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护理级别在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入住我院的102例妇产科患者(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102例妇产科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对照组51例妇产科患者采取传统护理分级模式,实验组51例妇产科患者采取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模式,分析比较两组妇产科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51例妇产科患者和对照组51例妇产科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护理级别在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护理;妇产科;临床护理;效果
传统护理分级模式主要是指由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判断,并决定护理的级别,再嘱咐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有研究报道称,传统护理分级模式只有医师参与决策,护理人员只是单纯执行,在实施过程中因医护之间认知的差异易出现护理执行效果下降的现象,护理效果欠佳[1]。我院为了分析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护理级别在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对妇产科患者分别实施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护理模式、传统护理分级模式,相关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入住我院的102例妇产科患者(2014年6月至2015年
12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102例妇产科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实验组51例妇产科患者,最小患者的年龄为21岁,最大患者的年龄为56岁,51例患者年龄均值为(29.23±1.32)岁。对照组51例妇产科患者,最小患者的年龄为22岁,最大患者的年龄为57岁,51例患者年龄均值为(29.52±1.25)岁。将实验组51例妇产科和对照组51例妇产科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无明显区别,P>0.05,组间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护理模式:对照组51例妇产科患者采取传统护理分级模式,主要是指医师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分析,分出轻重缓急并确定实施护理的级别,护理人员按照医师的嘱咐给予患者相关护理措施,由科室负责人对护理效果进行考核和评定;实验组51例妇产科患者采取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模式,主要是指主治医师和责任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及病情程度共同决定治疗、护理的方案,确定实施护理的级别以及双方的具体任务、实施流程等,并结合患者住院期间的实际情况相应调整治疗、护理的方案。
1.3 评估指标:分析比较两组妇产科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越高[2]。
1.4 统计学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妇产科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满意度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方法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结果使用(±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妇产科患者比较可得,组间满意度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的结果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妇产科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s,分)
表1 比较两组妇产科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s,分)
组别例数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实验组5187.65±3.5491.55±4.23对照组5179.76±3.2584.96±3.53 t -11.72508.5421 P -0.00000.0000
3 讨 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亦在不断增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传统的护理分级模式(单纯只依靠医师来决定护理措施,护理人员按医嘱执行)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3]。且相关政府文件显示[4],应以患者病情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来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护理措施。
本研究对妇产科患者实施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护理模式,该种护理模式主要是指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病情程度共同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护理方案,明确医护双方的职责,最大程度提高护理级别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达到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的目的[5]。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护理模式的具体干预方法为: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2~3名)应陪同医师(2名)一起对患者进行相关妇产科检查(身体检查、腹部检查、肛门指诊、骨盆测量以及盆腔检查等)并对其病情程度进行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现病史、月经史、婚育史以及家族史等信息。对急重妇产科患者应先对其实施诊查治疗,主治医师应和责任护理人员沟通协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级别,由责任护理人员制定相关的护理计划并对患者实施相关护理措施。每天早晨、下午对患者进行查房,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情况,查房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对每位患者的病情进行探讨,结合探讨结果相应调整患者的护理级别,由责任护理人员制定相关的护理计划并对患者实施相关护理措施。若在讨论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或分歧时,可请示科主任、护士长召集全体人员进行协商、讨论,共同制定护理级别。若患者病情出现好转或恶化现象时,在查房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共同决定并制定护理级别。
此次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妇产科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妇产科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这说明相比于传统护理分级模式,对患者实施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及护理服务质量,有效满足患者需求,减少护患纠纷。
总结得出,在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护理模式,效果显著,值得各大医疗机构推荐采纳。
[1] 石永丽,王艳侠,孟俊芳,等.妇产科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护理级别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4):5-7.
[2] 胡成文.我国分级护理决策主体的研究状况[J].中华护理杂志, 2011,46(11):1139-1141.
[3] 金春艳.分级护理对初产妇产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0):96-98.
[4] 赖秀香,庞溯摈.《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实施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1,25(5):407-408.
[5] 金香玉,孟宏伟,朱洪莲,等.优化分级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必要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5):258-260.
R473.71
B
1671-8194(2017)15-0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