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志媛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经验

2017-01-15指导老师康志媛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7期
关键词:蒲黄五灵脂寒凝

潘 静 指导老师:康志媛

康志媛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经验

潘 静1指导老师:康志媛2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康志媛;痛经;寒凝血瘀

痛经为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是以女性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目前,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使用镇痛药或前列腺素抑制剂,治疗方法较单一,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易引发不良反应。近年来,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趋于多元化,无论是中医内治法还是配合针灸、拔罐、穴位贴敷、耳穴压豆、按摩等外治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医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认识

中医认为,痛经的病因主要在于经脉运行不畅,胞宫经血受阻,导致气滞、寒湿、湿热、肾虚等,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最终出现痛经。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理论基础。《傅青主女科》中有“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之论述。在中医辨证分型中,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致痛经实证。其中寒凝血瘀型痛经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在此只论此型。本型患者多因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嗜食生冷,或坐居湿地,寒邪客于冲任、胞中,与血相搏,致经血凝滞不畅,积聚而痛。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衍期,经血量少,经色暗有瘀血块,经行腹痛,得热痛减,身体发冷,面色青白,舌质暗淡,舌苔发白,脉细涩。治疗以温经活血、散寒止痛为治则。

导师治疗经验

中医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常用方为少腹逐瘀汤,药物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方中小茴香、干姜温散寒邪,行经止痛;川芎、延胡索活血通脉,消散瘀血;当归、赤芍养营活血;没药、蒲黄、五灵脂活血止痛;肉桂温补肾阳。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疼止痛、养血调经之功效,使人体气血调达顺畅,治愈痛经。

康志媛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辨其寒热虚实,尤善治寒凝血瘀型痛经,以温经活血、散寒通络为治则,运用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12 g,延胡索30 g,干姜9 g,没药15 g,赤芍15 g,当归15 g,川芎12 g,肉桂9 g,蒲黄12 g,五灵脂12 g。全方散寒通络,化瘀止痛,使气血畅通,达到消瘀止痛之功效。随症加减:若经量少、色暗夹血块者加桃仁、红花、鸡血藤;乳房胀痛者,加柴胡、香附、枳实;痛经严重伴恶心、呕吐、腹泻者加吴茱萸、生姜、半夏;肢体酸重不适者加苍术、茯苓、薏苡仁。同时配合中医外治法。①穴位贴敷:将少腹逐瘀汤药物研为极细末,取适量,加白酒调成糊状敷于神阙、关元、中极。经期使用,每日1次,连敷3 d,利于药物渗透吸收,达到止痛目的。②耳穴压豆法:取肾、子宫、内分泌、会阴、肾、脾、皮质下、交感等耳穴,达到调理气血、散寒止痛之目的。治疗方法:耳穴局部消毒后,将医用胶布剪成约6 mm×6 mm大小,其中心放一粒生王不留行(开花者勿用),用镊子将其贴在所选穴位上,并进行压迫刺激,使患者有局部胀痛或酸麻感。嘱患者每日2~3次逐穴压迫刺激,尤在痛经时,触压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3]。除药物治疗外,患者平时要改变不良习惯,注意经期、产后卫生,寒冷季节不宜过食生冷,避免经期冒雨涉水、凉水淋浴或久居寒凉之地,以防寒邪外袭,月经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并保持精神愉悦,消除紧张心理。

病案举例

患者,女,18岁,初诊2016年6月9日。因“痛经2年余”就诊。患者平素月经周期30~32 d,量可,5 d净。2年前因经期进食生冷后出现经期腹痛,量少,恶心呕吐,难以忍受,曾服月事喜丸、木香调经丸效果不佳。曾查B超示子宫及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LMP:5月15日,经期第一天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伴恶心呕吐,月经量少,经色暗伴瘀血块,面色青白,四肢冰冷,舌暗苔白,脉沉紧。处方:小茴香12 g ,延胡索30 g,干姜9 g,没药15 g,赤芍15 g,当归15 g,川芎12 g,蒲黄12 g,五灵脂12 g,桂枝9 g,川牛膝12 g,巴戟天15 g,香附10 g,生甘草10 g,共14剂。嘱月经来潮前7 d水煎服,每日l剂,服用至经净后停药。同时配合经期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中医外治疗法。患者经净后复诊,诉用药后小腹冷痛较前减轻,无其他特殊不适,如此调治2个周期,患者症状逐渐减轻,后继续服用,主方不变,个别药物随症加减,6个月后临床治愈。

小结

原发性痛经是临床常见病,治疗应当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即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重在调护机体、祛除病因而治本。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方法多元化,特色鲜明,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较少。但也不能忽略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嘱患者保持精神愉悦,气机畅达,则经血流畅。

[1]罗颂平,谈勇.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4.

[2]马洪.耳穴压豆治疗痛经46例[J].中医外科杂志,1999,8(4):52.

2016-11-11)

猜你喜欢

蒲黄五灵脂寒凝
杜小利教授辨治痛经临床经验撷英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人参不怕五灵脂
五灵脂蒲黄散止胃痛
醒酒安神,用“五灵脂丸”
黄芪建中汤联合槟榔穴位贴敷治疗寒凝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研究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典中珍藏蒲黄方
蒲黄泡水喝的禁忌
蒲黄及其伪品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