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倡导微观辨证
2017-01-15王行宽
王行宽 石 好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医 话·
学习经典倡导微观辨证
王行宽 石 好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微观辨证为张仲景首先提出的学术理念,即通过患者外在所表现的症状、体征、信息推测所患的疾病或病机。笔者认为现代检测手段所获取的内容、数据、信息等应进行中医理论诠释,将其做为微观辨证的依据。本文从肾风、肾水、胸痹、心痛为例,在传统四诊信息的基础上,纳入现代医学的检测指标进行微观辨证,以倡导微观辨证在临床上的应用。
微观辨证 肾风 肾水 胸痹 心痛
“有诸于内,必行诸外”,张仲景据此首先提出了“微观辨病”或“微观辨证”的学术理念。“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等。五脏与体表的皮、肉、筋、骨、脉相应合,如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膜、肾主骨,故高明的医者,可通过患者外在所表现的症状、体征、信息推测所患的疾病或病机,即所谓的“微观辨病”或“微观辨证”。
《素问·举痛论》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可见远在《内经》时代,古人即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诲人们,在学习谈论古代知识时,应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相结合,并加以验证。学习经典的目的绝不能止于书面,应从中得以启迪,重在开拓创新。现代人们的所视、所闻、所切的内容扩大了,绝不能仅仅囿于古代的视、闻、切的内容,如,用听诊器、各种检测所获得的内容、数据、信息等均应分别纳于中医的望、闻、切的内容,然后用中医的理论加以诠释。诠释的目的又绝非仅仅的一般解释,而是更进一步地深层次地阐述其病机关键,从而采取相应的治法及方药治疗,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其早日康复,这才是“微观辨证”的最终目的。下面病例举隅以具体阐述之。
1 肾风 肾水
“肾风”之名见于《素问·评热病论》之“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于言,可刺不”、《素问·奇病论篇》之“病生于肾,名为肾风”等,是风邪侵袭于肾,肾主水功能失常所导致的疾病。“肾水”之名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之“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肾主水为水脏,故称肾脏为水脏。《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则根据水肿病形成的五脏根源将水肿分为肝水、心水、脾水、肺水、肾水。“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肾风或肾水的主要病机为肾精气亏虚或阴阳两虚,气不化水,水湿留聚。治疗大法为补肾益精或阴阳并补、淡渗水湿。若仅仅如此显然远远不切合临床,如尿检之蛋白、红细胞、白细胞、隐血等;血检之肌酐、尿素氮及贫血;听诊、望诊之血圧高等,中医理论作如何诠释?又作怎样针对性的治疗?大有探讨之处。
1.1 尿蛋白 病机有二:一为肾虚封藏失职,固濇无力;二为肝主疏泄,足厥阴肝经抵少腹,绕阴器,肝木疏泄失司,此二者均可致使营精下世,但肾虚为必具条件。治疗时增加固精、疏肝之剂,如金樱子、芡实、莲须、白蒺藜、沙苑子以及柴胡、当归、白芍等。
1.2 尿红细胞、隐血试验阳性 多因肾阴虚而生热,热灼肾络,血溢下泄所致。治疗时应增强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剂,如小蓟饮子、生地黄、水牛角、牡丹皮、赤芍、茅根、仙鹤草、女贞子、旱莲草、花蕊石等。若单见尿隐血阳性而红细胞不多者,则以肾气虚,气不摄血为主,宜重用白参、黄芪,加当归、白芍、白术等以补气摄血。尿中见白细胞及脓细胞者,则为肾虚封藏失密,致使湿热之邪下受,逆犯膀胱及肾脏之象,治疗时应增加清利湿热之剂,如八正散、知母、黄柏、凤尾草等。
1.3 贫血 病机有二:一是溺毒毒害五脏,耗伤气血;二是肾精气亏虚,气不化精,精不生血,即所谓“精血同源”,治疗时宜加强健脾益气补血,如人参、黄芪、当归、白芍、鹿胶、阿胶等,并酌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三七、丹参、蒲黄之类,意在祛瘀生新。肾性贫血甚为难治,因溺毒不清泄,肾精气不回复,肾衰不逆转,则贫血亦难以见效。
1.4 血肌酐、尿素氮等增高 肾虚进一步虚损,致使肾脏真虚衰,不仅不能尽化水湿,而且久蕴化生湿热酿毒,即“溺毒”,从肾络逆渗于营血,随血运而毒害五脏六腑,耗伤血气,甚则可发生“溺毒入血,血毒攻心”,“溺毒入血,血毒上脑”等危重病症。“溺毒”之名,见于何亷臣《重订广温热论》。治疗时除须加补肾外,尤须清泄血中溺毒,凉血散血,如犀角地黄汤、大黄、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虎杖、重楼等,并用紫苏叶与黄连相伍,苦辛通降,不仅可减缓胃不适呕恶之症,其意重在防溺毒上逆犯心、上脑。溺毒的治疗极为复杂,难求一法,笔者常用除上述清泄血中溺毒法外,兼以调燮中焦,肝胆相伍,为一身气机升降之中轴,肝胆升降正常,方能疏泄三焦,使上焦通调水道,中焦升降如常以分清泄浊,下焦水道、粪道通畅以泄其毒;清宣肺气,肺为相傅之官,司治节,朝百脉,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若外邪侵袭肺卫,可经咽喉沿肾脉而入肾,致其病症加重,故常须加用宣肺清咽法,药如紫苏叶、杏仁、马勃、牛蒡子、山豆根、重楼、金荞麦等;益肾须重视阴阳互济,肾为水火之脏,内寓真阴真阳,阴平阳秘,方能司其藏精、气化之功,故治肾阳虚时须从阴中求阳,如肾气丸;治肾阴虚时须从阳中求阴,如六味地黄丸,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血压升高 为继发风眩或风头眩之象,“风眩”“风头眩”之名出自《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之“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诊其脉洪大而长者,风眩”。多为肾精气亏虚,肾之络脉瘀阻,乙癸同源,致使水不涵木,肝阴失济,肝阳上亢而成。治疗时宜增加滋水平肝潜阳及活血通络之剂,如羚羊钩藤汤、天麻、白蒺藜、石决明、泽兰、益母草、怀牛膝、鸡血藤等。
此外,在微观辨证及诊治全过程中,还必须强調疏泄肝木及宣肺清咽的作用,上文业己论及。疏泄肝木不仅因于肝肾相济,经络相连,主要在于久病多郁,肝主疏泄,“精道由肾,血道由肝”,肝属木,木在五行中序列为三,《尚书·洪范》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医宗金鉴·运气要诀》言“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明白五行排列的次序,则《道德经》中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素问·三部九候》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的寓意则不言自明了,因三应木,肝为木,木应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万物复甦,播种、发芽、生长,天地间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盎然之象,故谓之“三生万物”。五脏六腑中必须内蕴肝之生发之气始有生机,更何况既病之脏欲求回复中和,阴平阳秘,必借助于肝木,这也是笔者倡导“杂病治肝”之依据。
2 胸痹心痛
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主要讨论了胸痹、心痛病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心痛”之名始见于《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之“足少阴温(脉)……肝痛,心痛”。“胸痹”之名则见于《灵枢·本脏》之“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及《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之“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正式以“胸痹心痛”命名者,则见之于丹波元坚《杂病广要·胸痹心痛》。胸痹是以胸膺部疼痛为主症。心痛是包括心胸及上脘部的疼痛症。短气是一个症状,是指呼吸迫促,常见于胸痹。从病位上看,若疼痛在心窝部以上的则称为胸痹;疼痛正当心窝部的称为心痛。胸痹含心系、肺系疾病,心痛则寓心系、胃脘疾病,故朱丹溪谓“心痛即胃脘痛”(《丹溪心法·心脾痛》)。“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从其所描述的症状来分析,似象肺系疾患,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典型表现颇不相同,若冠心病不合并肺系疾病,则不会出现“喘息咳唾”的症状,除非是冠心发生了急性左心衰竭。故文中所称所的病机“阳微阴弦”,即胸阳不足、阴邪搏结,与若将胸痹心痛比作冠心病心绞痛则有可商之处,但其病机中所述的痰、瘀、虚仍有借鉴价值,所列举的有关方药亦有应用意义。以下就“胸痹心痛”对应于“冠心病心绞痛”,如何用中医微观辨证理论阐述之。
2.1 病位、病机及病性 胸痹心痛的病位应在心络,不能笼统言在心,每常罹患及心肌、心神及心脉,终而致使心之脏真虚衰。心络的病变为痰(脂浊)瘀互结,致使心络经隧狭隘甚至闭塞,血道瘀阻而成心痛或真心痛。胸痹心痛的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指心之气营(含阴、血)亏虚,心络、心肌失于煦濡;标实系心络为痰瘀痹阻。病延既久,则可殃及心神,使其搏动失序而现脉结代,或缓、迟,往来涩滞等脉律失常之征。亦可导致心肌因失煦濡而瘀阻肿胀、心之扃牖畸变,啓闭异常,终致心脏真衰竭。
2.2 心痛病机 引起心痛的病机析释有二:一为“不通则痛”,即因实致痛;一为“不营则痛”,即因虚致痛。笔者以为应二者并存,然以后者为主。若仅以前者释之似欠妥,因为从逻辑上讲有失严谨,尽管心络瘀阻狭窄,即使狭窄90%,亦是通的,只是不通畅而已,除非完全闭塞发生真心痛。再者,若是“不通则痛”,其疼痛应是持久性,无间断性的,而心痛的临床表现并非如此。叶天士深谙此类疼痛之理,以“络虚则痛”释之,堪称卓识之见。其实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即以作出创用“小建中汤”、黄茋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阴阳两虚之腹痛;用大建中汤建立中气,温中散寒治疗心胸大寒痛;用“人参汤亦主之”治疗胸痹虚寒证“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的范例。故引发心痛的病机应是“不营则痛”,或谓“络虚则痛”为主。心络瘀阻狭隘,血道不畅仅为其发生疼痛的病理基础。有鉴于此,则某些心痛常于劳累活动时发生者,以“劳则气耗”释之则最为贴切不过。至于某些心痛又何以发生于静息状态呢?静息时发生心痛的病机为“逸则气滞”,“人卧血归于肝”及夜间阳气虚而阴寒盛,寒主凝泣,寒则气收。即肝藏血,司疏泄,为血液的调控之脏,人卧时则血归于肝,心脏的气血相对亦见減少,加之阳虚寒凝,故心络、心肌易发生既气血虚少,失于煦濡,又兼见气滞血郁之象,出现“不营则痛”与“不痛则痛”并存的双重病机。此外,再来析释痰瘀互结于心络的斑块易于脱落的病机:斑块脱落的因素有或因过用活血化瘀攻逐之剂;或因瘀阻久蕴化热,热则伤及阴血,斑块因失濡润而干裂。“炅则气泄”,耗泄心气,气虚则斑块失于固摄,故易于脱落,随血运而阻塞心、脑、肺等重要脏器,发生相关的急危重症。因此如何防治斑块脱落便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
2.3 治则、治法 针对胸痹心痛的病机为心气营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于心络为标,故其治则应为标本兼施,虚实同治,“间者并行”。《难经·十四难》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营卫”者,即气营之谓。补益气营则选用生脉散加当归、白芍;痰瘀互结则宜豁痰化瘀,佐以宁心通络,选用柴胡陷胸汤,加丹参、三七、桃仁、红花、莪术、姜黄、法夏、瓜蒌、杏仁、茯苓、胆星、竹沥、炙远志、茯神、柏子仁等。
临床随机权变法:若因劳累而心痛者,应加强、加重补益气营之剂,如黄芪、黄精、熟地黄、川芎等;静息时易发心痛者,则视其病证而加減:“逸则气滞者”,加用行气之药,如青皮、陈皮、枳实、香附、郁金、木香等;“卧则血归于肝者”,应加强疏泄肝木,选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香附、郁金等;阳虚阴寒偏盛者,选加薤白、桂枝、干姜、红参、熟附片等。防治斑块脱落之法:一为避免重用、过用攻逐之剂;二为加强或加重补气固摄、益阴奍血滋润之药,如白参、黄茋、当归、白芍、天冬、麦冬、熟地黄等;三为酌加清热之药,防其耗气伤阴,如黄连、黄芩、莲子芯等;四为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选甪既有活血化瘀,又有防其出血双重功效的药物,以三七最为上乘,其他豁痰化瘀药上文业己言及,茲不赘叙。
R241
A
1004-745X(2017)04-0646-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4.026
2017-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