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宇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举隅*
2017-01-15吴治谚舒华刘佑晖邓旭季也危致芊卢青刘越美指导陈新宇
吴治谚舒 华刘佑晖邓 旭季 也危致芊卢 青刘越美指导 陈新宇△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
·薪火传承·
陈新宇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举隅*
吴治谚1舒 华1刘佑晖1邓 旭1季 也1危致芊1卢 青2刘越美2指导 陈新宇2△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陈新宇教授认为阳不足、阴有余是其病机关键,提出治疗重在温通阳气化散阴邪。
慢性心力衰竭 阳不足 阴有余 陈新宇 经验
陈新宇教授系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湖南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深谙经典,临证灵活遣用经方,尤其善于治疗各类心脑血管疾病,运用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颇佳。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下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慢性心衰发病率逐年上升[2]。目前慢性心衰药物治疗的基本模式仍是以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为主,虽能有效改善心衰临床症状,但其致死率、致残率仍然很高[3-4]。陈新宇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名应统一规范为“心衰”[5],其治疗应以在“谨熟阴阳”的辨证基础上,调和阴阳,“以平为期”[6]。现将陈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陈师认为,心衰发病与内外因有关,外感风、寒、热、湿等邪,内与饮食、七情、脏腑失调关系密切[7]。其病机正如《灵枢·天年》所述“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可见,心气(阳)虚是心衰发病的主要因素。心衰早期以心气不足为主,进而阳气亏虚[7]。心为阳脏主阳气,正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所言“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心之阳气不仅维持心的生理功能,对五脏六腑亦有温养作用,如肾阳之温煦气化、脾胃之运化受纳、肺阳之宣发行津等,均离不开心阳之温煦。故心阳不足,势必累及脾、肺、肾诸脏,而致痰湿、水饮、瘀血内生。至疾病后期,阳气日益亏虚,且瘀血、痰浊、水饮等成形之阴邪致阳气耗损尤甚,继而加剧气化无力,致痰瘀水湿等阴邪进一步增多而形成病程缠绵难愈之恶性循环。故心衰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主要在心,同时涉及脾、肺、肾诸脏,心阳虚为其本,痰浊、水饮、瘀血为其标[7]。
2 辨证论治
综上可知,心衰发病过程中初期心气虚,久而伤阳,累及他脏,致脏腑功能失调,致阴邪内生,加剧阳气耗伤。陈师认为,心气(阳)虚为心衰发病的主要因素,痰饮、水浊、瘀血等阴邪内生为心衰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病机关键在于阳不足阴有余,临床辨证需谨守病机,标本兼顾,因变证繁多,治疗应以心为主,兼顾他脏,标本兼治,重点在于温通阳气,化散阴邪。
2.1 温补心肾阳气以治本 陈师临证常以桂枝汤、四逆汤类经方为基础方温阳化气,以附子、桂枝、人参等温阳之品温补心肾阳气,其中附子为扶阳第一品药,其性纯阳刚烈,可通行十二经脉,既可上助心阳,又可中温脾阳,还可下补肾阳,故附子为心衰常用之药;桂枝辛甘性温,入心经,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8]。若兼见气阴两虚,可以温阳之方药合生脉散,温阳兼养阴,“阴得阳升,则源泉不竭”[9]。
2.2 活血化痰利水以治标 如上所述,心衰常见痰、瘀、水互结标实表现,如见痰浊痹阻,心阳不振以胸闷重,或咳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为主症者,陈师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化痰泄浊,方中瓜蒌理气化痰宽胸,薤白宣通阳气以化散阴浊,法半夏助瓜蒌降逆化痰,白酒辅薤白宣发阳气。若痰盛者可加陈皮、白术、茯苓健脾化痰;瘀血阻络,胸阳痹阻以胸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或结代为主症者,选用桂枝茯苓丸,方中桂枝温通血脉,茯苓健脾利水,赤芍、桃仁、牡丹皮养血活血祛瘀;水饮内停,上凌心肺,而以心悸胸闷,动则益甚,喘促难卧,面浮肢肿为主症者,常用苓桂术甘汤,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化气利水。若咳喘严重者,可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以助利水平喘[10]。
2.3 温通阳气化散阴结 心衰为阳不足阴有余之证,若要彻底化解痰瘀阴邪,除温补阳气、化痰活血利水之外,还需将阳气宣发通达病灶,正如郑寿全所云“阳气流通,阴气无滞”[11]。故温通阳气亦为心衰治疗关键所在,而常用温补之品中附子、桂枝兼此功效,因“附子通十二经,可升可降,为百药之长”[12]。《本经疏证》概括桂枝作用为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通阳即为其中关键之用[13]。二者合用既可温补心阳,更能宣通阳气,以助阴邪化散。此外,治疗胸痹、心悸经方中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炙甘草汤中的酒也有此温通之效。
3 验案举隅
患某,男性,65岁,初诊:2014年12月4日。主诉:胸闷心悸气促8年余加重5 d。胸闷心悸气促,自觉腹中气上冲,情绪激动或劳累后加剧,咳嗽,咯白色泡沫样痰,不能平卧,夜间气促阵发,纳可,夜寐欠安,二便调,无足肿。舌淡红,苔黄厚,脉弦涩。2014年11月29日在宁乡县人民医院门诊就诊,行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后诊断为:1)冠心病,心功能4级;2)高脂血症;3)高血压病。予口服美托洛尔护心,辛伐他汀钙降脂、福辛普利降压、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查体:双肺底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心界左下扩大,心率90次/min,律齐,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Ⅳ级吹风样杂音,血压130/ 80 mmHg。心脏彩超(2014年11月29日):1)左心大,室壁运动异常;2)二尖瓣、三尖瓣轻度返流;3)主动脉弹性减退,轻度返流;4)左心功能降低,EF35%。胸片(2014年11月29日):肺部未见实质性病变。辨证:心肾阳虚、痰瘀痹阻、兼气阴亏虚。治法:益气养阴、通阳散结。方拟生脉散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太子参10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黄芪25 g,桂枝10 g,白芍15 g,赤芍15 g,炙麻黄5 g,厚朴10 g,杏仁10 g,延胡索10 g,百合15 g,百部15 g,枳实10 g,川芎10 g,丹参15 g,干姜10 g,甘草10 g,大枣6枚。14剂,水煎服。除降压、降脂、护心等治疗外,仅中药汤剂治疗。二诊:2015年12月18日。患者服药14剂后,咳嗽咯痰气促明显缓解,稍觉胸闷,不能平卧稍缓,仍觉心悸,少咳,余无不适。舌暗红,苔白,脉弦涩。继服上方,改麻黄3 g,加车前子15 g,余同,继服14剂。三诊:2015年1月4日。病史同前,药后感胸闷好转,仍觉心悸,活动后气促,咳嗽好转无痰。纳寐可,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沉弦。予黄芪15 g,桂枝10 g,白芍15 g,煅牡蛎20 g,煅龙骨20 g,当归10 g,川芎10 g,白术10 g,丹参10 g,酸枣仁10 g,干姜10 g,甘草10 g,大枣6枚。14剂,水煎服。四诊:2015年1月19日。病史同前,患者服完上药14剂后,上症缓解。现症见:胸闷气促明显缓解,偶有心悸,稍咳,余无不适。舌暗红,苔白,脉沉弦。继服上方14剂后心悸胸闷气促缓解。
按语:患者老年男性,肾中阳气已衰,素患冠心病,病久伤及肾阳,故以心肾阳虚为本病之本;平素嗜好烟酒,耗伤气阴,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气血运行乏力,而易生痰瘀。故辨证为心肾阳虚为主,痰瘀痹阻,兼有气阴亏虚。一诊遣方生脉散合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加减益气养阴,通阳散结。选药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黄芪、桂枝、芍药、干姜、甘草合为黄芪桂枝五物汤以温阳通结,黄芪桂枝五物汤实为桂枝汤中加黄芪,一寓加强补虚之效,二兼黄芪桂枝五物汤通血痹之功[14];加厚朴、杏仁以降气止咳,且又暗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百合、百部润肺止咳以助厚朴、杏子;麻黄宣肺止咳并与桂枝、白芍、五味子等药暗合小青龙汤;配伍延胡索、川芎、当归以活血行气通络散结;加枳实以加强下气散结功效。复诊时咳嗽咯痰症状缓解,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续温补心肾阳气;加龙骨、牡蛎以定悸安神,且暗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当归、川芎、丹参化瘀散结;枣仁安心养神;配伍车前子以利水渗湿。
4 结 语
陈师认为,阳气为人体之本,对于阳不足阴有余之心衰,应以温补阳气、化散阴邪为主要治法,但“治病贵通”[15],若要彻底化解痰瘀阴邪,温通阳气乃治病关键。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3.
[3] 孙路路,吕蓉,梁涛,等.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1年内预后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2):125-128.
[4] 赵雪燕,杨跃进,张健,等.β型利钠肽对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事件的预测价值[J].中国循环杂志,2008,23(4):263-266.
[5] 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S].国家标准,1997:10.
[6] 陈新宇,陈青扬.谨熟阴阳.以平为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53-56.
[7] 舒华,王笑莹,张世鹰,等.“动而生阳”理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影响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11):27-29.
[8]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3
[9] 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景岳全书·补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575.
[10]陈启兰,祝光礼,方晓江.祝光礼论心力衰竭的病证分类与经方合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0):2418-2421.
[11]郑钦安.医理真传[M].成都:巴蜀出版社,1989:105.
[12]祝味菊.伤寒质难[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05:124.
[13]邹澍.本经疏证[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9:92.
[14]陈青扬,陈新宇.陈新宇教授对仲景方证对应与合方思想的临证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7):19-20.
[15]陈新宇,陈青扬.《金匮要略》治病贵通学术思想及临床意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4):704-709.
R249.8
A
1004-745X(2017)04-0611-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4.014
2016-06-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73213/H2708);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11FJ3042);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 (201651);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5B314;CX2016B349);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1C0084)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chenxinyuch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