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用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探讨

2017-01-15申海龙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期
关键词:末梢标准值血常规

申海龙

(鞍山市中医院检验科,辽宁 鞍山 114004)

对比用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探讨

申海龙

(鞍山市中医院检验科,辽宁 鞍山 114004)

目的 探讨用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方法从 2014 年 5 月至 2015 年 5 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 80 例人员中随机选取 40 例设为对照组,采集末梢血进行检验,将另外 40 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集静脉血进行检验。对比两组人员的检验结果符合状况。结果观察组人员的 Hb、WBC、RBC、PLT、MCV 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人员的 Hct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将两组人员的检验结果与标准值相比,观察组的各项检测结果均更接近血常规标准值。结论临床上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采用静脉血检验能明显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可作为临床血常规检验的首选手段。

血常规;静脉血;末梢血;准确性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疾病诊断方法,因其操作简单快捷,且对多种疾病导致的血液变化均能进行诊断,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广泛[1]。临床主要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但两种检验方法的结果存在差异性,此次研究中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员采用不同的检验手段,探讨末梢血和静脉血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血常规检验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80例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人员均无凝血障碍;无相关血液疾病;无严重的精神疾病,能与人正常沟通;均自愿配合研究。所有人员中男女比例为47∶33,患者年龄23~48岁,平均年龄(32.4±4.6)岁;包括51例健康体检者,29例门诊患者。门诊患者中包括呼吸道感染患者1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1例。按检验编号从80例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设为观察组,将另外4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与对照组对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检验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空腹下采集血液样本。其中观察组人员采集静脉血,对照组人员采集末梢血。所有过程均采取无菌操作,并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均采集40 μL血液后将血液样本放入真空试管,使用160 μL EPK稀释液稀释;稀释完毕后放入抗凝管,并混合均匀[3]。最后使用采用迈瑞公司2600血液分析仪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液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并保证在采血2h内完成检测操作。

1.3 观察指标: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员的血红蛋白水平(Hb)、白细胞计数水平(WBC)、红细胞水平(RBC)、血小板计数水平(PLT)、红细胞比容值(Hct)、平均红细胞体积值(MCV)等相关血常规检验指标,并将各项值与血常规标准值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将上述两组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18.0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水准,当P<0.05时表示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检验,观察组人员的Hb值为(131.3±10.2),WBC值为(6.5±1.4),RBC值为(3.9±0.2),PLT值为(232.5±13.6),Hct值为(0.5±0.4),MCV值为(94.6±5.3);对照组人员的Hb值为(101.2±12.4),WBC值为(5.1±1.3),RBC值为(3.4± 0.4),PLT值为(210.3±12.9),Hct值为(0.3±0.1),MCV值为(81.2±6.4);观察组人员的Hb、WBC、RBC、PLT、MCV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员的Hct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人员的检验结果与标准值(Hb=140、WBC=7、RBC=4.5、PLT=250、Hct=0.44、MCV=89)相比,观察组各项检测结果均更接近标准值。

3 讨 论

血液循环能促进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平衡,当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时,会影响全身组织器官;反之,当组织或器官病变时,可能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此血液学检测和分析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3]。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构成,血常规检验主要是对血液的细胞部分进行检查。血液中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3种不同细胞,红细胞主要参与人体输送氧气,能反应人体贫血状况;白细胞主要反映人体感染状况;血小板主要反应人体凝血功能。

末梢血和静脉血是血常规检验中常用的两种采血方法,其检验结果的差异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本研究中采用静脉血检验的观察组人员Hb、WBC、RBC、PLT、MCV值均明显高于采用末梢血检验的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员的Hct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人员的检验结果与标准值相比,观察组的各项检测结果均更接近血常规标准值。采用静脉血检验时,其循环更佳,不易出现溶血状况,且静脉血血量较多,便于采集,不会出现组织液混入的状况,因此检测结果更准确。采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查准确性更高,值得临床应用。

[1]方安宁.静脉血和末梢血 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对比[J].现代 诊断与治疗,2014,25(22):5245-5246.

[2]侯 莉,孟 祥 安.对比用末 梢血与静脉血 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3):59-60.

[3]冯晓云.末 梢 血与 静脉血在血常规 检 验中的比 较 分 析 [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17):137-138.

R446.11

B

1671-8194(2017)02-0083-01

猜你喜欢

末梢标准值血常规
泰兴市打通末梢堵点 提升治理精度
15个健康“硬指标”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问题研究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基于《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医药全行业绩效评价及预测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