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效果分析
2017-01-15翁冰玉
翁冰玉
(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儿科,江苏 苏州 215221)
止嗽散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效果分析
翁冰玉
(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儿科,江苏 苏州 215221)
目的分析止嗽散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外感咳嗽患儿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患儿。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抗感染与祛痰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止嗽散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33例,治疗总有效率73.33%;观察组治疗有效42例,治疗总有效率93.33%。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χ2=5.120,P=0.024<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止嗽散联合常规抗感染与祛痰治疗小儿外感咳嗽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
止嗽散;小儿外感咳嗽;疗效
小儿外感咳嗽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风寒、风热、风燥、暑湿之类的外邪入侵,以秋冬两季发病率为最高。临床表现主要是咳嗽、咳痰、甚至喘息等[1]。西医治疗以控制缓解发病症状为主,只治标不治本,疗效不尽如意。中医治疗讲究由表及里、分清虚实、辩证施治、对症下药[2]。本次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在抗感染与祛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止嗽散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门诊的外感咳嗽患儿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患儿。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4.3±2.6)岁;病程3~9 d,平均病程(2.8±0.6)d。观察组中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23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4.6±2.9)岁;病程3~10 d,平均病程(2.9±0.8)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咳嗽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部分伴有发热、出汗、鼻塞流涕等,望诊可见舌苔薄白或黄腻,舌尖红。听诊肺部未及明显干、湿啰音。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抗感染与祛痰治疗。
1.2.2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止嗽散治疗。基本方药组成:荆芥10 g、百部10 g、白前10 g、陈皮6 g、紫菀6 g、桔梗6 g、甘草3 g。随症加减:①风热犯肺:咳声粗亢,痰黄黏稠,咯痰不爽,咽喉疼痛,身热头痛,恶风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加黄芩、鱼腥草、牛蒡子、蒲公英、连翘等。②风寒袭肺:咳声重着,痰白而稀,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骨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加苏叶、麻黄、杏仁等。③风燥伤肺:咳声嘶哑,咽喉干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伴有头痛、鼻塞、微寒热,舌尖红,苔薄黄干,脉细数。加桑叶、蝉蜕、川贝、沙参等。
服用方法:①煎剂:加水300 mL,浸泡20 min,武火煎沸后改文火煎20 min,倒出药汁,在药罐中再加水300 mL,武火煎沸后改文火煎20 min,倒出药汁与头次药汁混合。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200 mL,早晚分2次空腹温服。②颗粒剂:方中各味中药颗粒混合后加水200 mL,搅拌溶解,早晚分2次空腹温服。两组患儿以3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对疗效进行。
1.3 观察指标[2]:①治愈:所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所有临床症状基本减轻。③无效:所有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治疗痊愈13例(28.89%),有效20例(44.44%),无效12例(26.67%),总有效33例,治疗总有效率73.33%;观察组治疗痊愈22例(48.89%),有效20例(44.44%),无效3例(6.67%),总有效42例,治疗总有效率93.33%。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要明显好于对照组,χ2=5.120,P=0.024<0.05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咳嗽的病因相对复杂,西医统称为因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等,治疗以抗感染、祛痰、缓解支气管高度过敏状态等治疗为主,达到消除炎症、止咳化痰的目的。中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种,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入内可致咳嗽。《内经》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在肺也”[3]。《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指出:“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小儿为稚阴稚阳体质,形气未充,营卫稀疏,寒温不能自调,遇外邪侵入,肺首当其冲,使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而为咳。小儿脏腑娇嫩,忌峻药猛投,遣药宜清灵为贵,以调理肺气宣发肃,消解湿热痰浊邪为要[4]。止嗽散出自清代名医程钟龄所著《医学新语》,主要组成为:桔梗、荆芥、百部、紫菀、白前、陈皮、甘草,以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为主要功效。方中百部、紫菀、白前肃于肺气、止咳化痰;桔梗善开肺郁;荆芥发散余邪;陈皮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性味平和,有宣、降、润化之功效,可随症加减,辩证施治,非常适合治疗小儿外感咳嗽[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止嗽散联合抗感染及祛痰治疗小儿外感咳嗽治疗有效率达到93.33%,研究结果与前人有相似性[4-5],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杨军民.加味止嗽散治疗小儿外感咳嗽48例[J].黑龙江中医药,2012,41(2):29-30.
[2]练春萍.止嗽散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咳嗽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4):106.
[3]曹淑梅,秦怀仁.止嗽散治疗小儿外感咳嗽30例[J].河南中医,2011,31(2):173.
[4]刘清泽.止嗽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12):30.
[5]刘小娟.止嗽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咳嗽90例[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29.
R256.11
B
1671-8194(2017)33-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