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探析

2017-01-15崔亚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5期
关键词:血管炎变应性皮损

崔亚丽

(辽宁省北票市中心医院皮肤科,辽宁 北票 122100)

皮肤变应性血管炎多由药物过敏或感染所致,是以皮肤受损为主要特征的反应性疾病,主要侵犯部位为真皮毛细血管与小静脉等,但可累及机体内各大小血管与任何器官,诱发多系统病变,从而危及患者生命[1]。为了探寻治愈该病症有效方法,本文选取皮肤变应性血管炎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我们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皮肤变应性血管炎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56例;年龄在19~52岁,平均年龄为(38.5±2.9)岁;患者病程在2~39 d,平均病程为(12.4±8.2)d。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授权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统计方法:抽取本科护士2名,按98例患者病例内容统计并归纳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及治疗效果等指标。

1.2.2 治疗方法:局部治疗:水疱与血疱比较大时,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先将疱内物质抽出,再涂以2%龙胆紫溶液,每日2~3次;皮肤溃疡者先使用浸入庆大霉素+甲硝唑溶液纱布进行湿敷处理后,再行胰岛素溶液喷洒,每日2~3次;皮肤无破损患者采用龙胆紫锌油外用治疗,每日2~3次。全身治疗:给予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200 mg,日1次、消炎痛25~50 mg,日2次、潘生丁25~50 mg,日3次、复方路丁片1~2片,日3次、维生素C片100~250 mg,日3次治疗;对于严重泛发患者,加用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最初服用剂为5~10 mg,每日2次,根据患者症状缓解情况逐渐递减至停药;伴有感染症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其应用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对激素类药物治疗不敏感患者,给予雷公藤多甙片0.5 mg/kg于饭后口服,日3次;重症患者加用免疫球蛋白液射液3 mL肌内注射治疗,日1次,同时嘱患者多休息并加强营养,在急性发作时可适当抬高患肢并避免受凉等。上述药物治疗时间为1~4周。

1.3 评价指标。治疗效果评价[2]:治愈:受损皮肤恢复正常;瘙痒、疼痛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有效:皮损消退达50%以上;瘙痒、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皮损消退低于50%;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或加重。

2 结 果

2.1 临床特点

2.1.1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单纯皮损症状71例,占72.4%;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患者27例,占27.6%。

2.1.2 皮损表现:98例患者中,隆起性紫癜61例,占62.2%;斑丘疹45例,占45.9%;水、血疱24例,占24.5%;风团15例,占15.3%;浅表结节7例,占7.1%。其中皮肤破损有溃疡症状患者72例,占73.5%。

2.1.3 皮损出现部位:小腿78例,占79.6%;大腿26例,占26.5%;脚背22例,占22.4%;臀部13例,占13.3%;踝部10例,占10.2%;髋部9例,占9.2%;上肢18例,占18.4%;躯干15例,占15.3%。

2.1.4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与中性细胞水平值升高84例,占85.7%;红细胞计数减少13例,占13.3%;血小板计数减少2例,占2.0%。②血沉检查:血沉增快42例,占42.9%。③尿常规检查:蛋白尿9例,占9.2%;血尿或管型4例,占4.1%。④肾功能检查:血尿素氮增高4例,占4.1%;肌酐增高1例,占1.0%。⑤免疫血清学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8例,占8.2%;补体C3、C4降低6例,占6.1%;丙种球蛋白水平值升高2例,占2.0%。⑥肝功能检查:谷草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升高4例,占4.1%。⑦病理学检查:皮下组织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真皮乳头水肿70例,占71.4%。

2.2 治疗效果:经对症治疗1~4周后,98例患者中:治愈65例,占66.3%;有效26例,占26.5%;无效7例,占7.2%。

3 讨 论

皮肤变应性血管炎引发因素:皮肤变应性血管炎与其他变应性皮肤类疾病相比发病率较低,多于青壮年人群中发病。皮肤变应性血管炎发病机制较复杂,主要由药物、感染、内在疾病及环境因素等引发。临床最为常见致病药物有:青霉素、磺胺类、碘化物类、酚噻嗪类、阿斯匹林、巴比妥酸盐类、异体蛋白类药物等。感染致病菌有:真菌、麻风杆菌、结核杆菌、链球菌、病毒等。原发疾病有:高球蛋白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冷冻蛋白血症等。环境因素:除草剂、杀虫剂、石油产物等。

皮肤变应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从本次研究结果看,皮肤变应性血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较复杂,如,隆起性紫癜、斑丘疹、水、血疱、风团、浅表结节等,且多数患者有皮肤溃疡症状。皮损好发下肢,以小腿、大腿处发病率较高,当病情严重时可累及上肢与躯干。患者自觉症状为皮损处烧灼或瘙痒感,少数患者可有疼痛感,当皮损消退后,在皮肤处可留有萎缩性瘢痕或色素沉着[3]。约有27.6%患者伴有全身症状表现,如发热、头痛、关节痛、乏力等。

皮肤变应性血管炎临床诊断:由于皮肤变应性血管炎与过敏、皮肤病等症状相近,因此,在给予患者诊断时应详尽了解患者病史及相关症状、仔细观察皮疹状态与发病部位,确定小血管是否有受累、血管壁是否存在坏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中粒细胞破碎等现象,若存在上述症状后,即可明确诊断[4]。虽然病理学检查在皮肤变应性血管炎诊断中有较重要意义,但该检查方法操作复杂,不宜临床广泛应用[5]。临床为将其与继发于全身性疾病所引发血管炎及其他原发性血管炎相鉴别,常需采用辅助指标进行区分,血常规异常与血沉增高是皮肤变应性血管炎患者较普遍存在现象,因此,对于临床症状与体征相符且血常规与血沉检测值均异常患者再给予其行病理学检查,既可减轻患者痛苦,又可提高皮肤变应性血管炎临床诊断准确率。

皮肤变应性血管炎治疗:患者经临床确诊后,科学、有效治疗干预显得格外重要,本组病例除5例患者病情较轻未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外,其余患者均采用强的松或地塞米松治疗;对于有感染症状患者,选用适当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本组病例13例患者经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3 d后效果不明显,给予其应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对于有明显系统损害患者在应用上述药物治疗同时,加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注射治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另外,根据患者皮损情况,给予对症处理,既促进了皮损消退,又缓解了患者瘙痒、疼痛等症状,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综上所述,根据皮肤变应性血管炎患者不同临床表现,给予科学、有效对症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对促进患者机体康复及提高治疗效果均具有重要作用。

[1] 印道春.皮肤变应性血管炎65例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J].当代医学,2015,21(11):65-66.

[2] 程艳艳.57例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J].当代医学,2012,18(3):108-109.

[3] 李红梅,刘凤霞,昌路艳,等.过敏性紫癜和变应性血管炎临床特点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9):1403-1404.

[4] 曾泉.变应性血管炎8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238-239.

[5] 朱丽丽,郭海,孙卫国,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4,34(10):1961-1963.

猜你喜欢

血管炎变应性皮损
系统性血管炎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血管炎的分类及ICD-10编码探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分析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TLR7/9通路表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