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经辨证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证分类与经方应用
2017-01-15孔丽君
孔丽君
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10
从六经辨证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证分类与经方应用
孔丽君
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10
经方 原发性高血压病 六经辨证 眩晕
《伤寒杂病论》由于其所载方剂是汉代以前经过亿万人次治疗实践的结晶,临床疗效卓著并沿用至今,被后世医家誉为“经方”。少数后世的经验方因配伍严谨,疗效确切,且沿用日久,也可称之为“经方”,经方是中医学中宝贵遗产之一。但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与东汉时期已大不相同,因此,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其时代的特点。如何使经方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发挥良好的作用是本文探讨的主要目的。
1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诊治
1.1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症因脉治:原发性高血压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眩晕在古籍中有多种名称。诸如:头眩、眩冒、眴仆、头风眩、旋运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此为气虚清阳不展而致眩晕。《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则发生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见早在《黄帝内经》就认识到气虚不足、髓海空虚、肝风内动均可致眩晕。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对痰饮致眩作了大量的阐发。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张景岳云“无虚不作眩”。说明痰饮上扰、气血不足也是眩晕的重要因素。
总之,医家多从脏腑病机入手,认为高血压病初起时与肝脾有关,继而影响到心肾,最终导致心肝脾肾俱损,病理变化主要是心肝脾肾的气血阴阳失调,一般认为风、火、痰、瘀、虚是高血压的基本病机,属于本虚标实证。临床上常以潜阳或镇肝之品或以清热降火之品为基本用药,但疗效不尽人意。高血压患者常表现出六经证候,在临床上以六经辨证为基础,治疗不以单纯降低血压为目标,而是以改善患者整体体质状态为基本目标,灵活运用经方,临床效果满意。试分经论述之。
1.1.1 太阳病:太阳病之为病,有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恶风,头痛以后脑为主,连及项背部,身痛腰痛,骨节疼痛,鼻鸣干呕,喘息,小便不利,水肿,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浮紧或浮缓等诸多表现。而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主证。太阳表实,寒水相互搏结凝滞于经络,寒邪拘紧凝滞,引起血压升高。对于在表的寒邪,主要是透邪外出,开通玄府,使寒邪托透而出。玄府一开,水湿津液顺势而下。方用小续命汤。
1.1.2 阳明病:阳明之为病,可以表现为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或见潮热,谵语,前额头痛连及眉棱骨,腹满痛,烦躁,不大便,舌红苔黄,脉滑数。邪入阳明,从燥从热,邪热充斥脏腑内外,弥漫于经则表现出四大证,与宿食糟粕搏结于肠间,腑气不通则表现出痞满燥实坚。治以荡涤肠胃,理气降压。方用承气汤类。
1.1.3 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可以表现为两侧头痛,随情绪波动明显,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目赤,两耳无所闻,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舌边尖红,苔薄黄脉细弦。少阳肝胆经气枢机不利,郁而化火发为高血压。治以和解少阳,疏肝降压。方用小柴胡汤。
1.1.4 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不渴,时腹自痛,头晕目眩,呕吐涎沫,乏力,少气懒言,腹胀纳差,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聚湿为痰,痰浊内阻,气机升降失常,痰蒙清窍则头昏、眩晕、头痛、眼花。同时,土虚木乘,肝气上逆则发眩晕。治以益气和胃,降逆止呕。方用旋覆代赭汤。
1.1.5 少阴病:分述如下。
1.1.5.1 少阴寒化:少阴寒化证者以恶寒,精神萎靡,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自利而渴,脉微细,舌体胖大或淡黯、苔白滑者甚至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心悸乏力等为辨证要点。少阴阳气衰微,为里虚寒证,肾阳虚在不同病人表现不一,或不能养神而心烦,但欲寐;或不能养筋而四肢拘急、腹内拘急;或不能温脾而吐泻;或不能固表而汗出;或不能温煦而四逆、畏寒。虚阳外越,血压升高,甚至休克昏迷。临床上以回阳救逆、温阳降压为治疗原则,应急投四逆汤。如无四逆,或阳虚较轻,本证治法可改为温经回阳。对精神萎靡,畏寒肢冷,或浮肿,或腹泻,或小便不利,或心悸震颤,或头晕欲寐,舌胖大有齿痕、苔滑,脉沉细无力者为少阴阳虚水泛证,以温阳利水为治法。方用真武汤。
1.1.5.2 少阴热化:少阴热化证主要表现为心烦失眠,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耳鸣目赤头昏,口舌糜烂,舌质红或光红、苔少,脉细弱而数。邪热深入少阴,肾阴亏虚,心火偏亢,则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烦不得眠。阳水不足,阴火有余不能潜阳,阴火亢盛于上,则血压升高。治疗上以养血滋阴、泻火降压为治法。方选黄连阿胶汤。
1.1.6 厥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临床上以头晕,巅顶头痛阵作,遇寒痛剧,干呕吐涎沫,纳差,手足逆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紧为辨证要点。阴寒之邪循肝经上犯清窍,则头晕;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故头痛以巅顶部为主。中焦虚寒,脾阳不振,则畏寒喜暖、手足逆冷;寒凝中焦,脾被湿困,胃不受谷,则干呕吐涎沫,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紧。治以暖肝温胃,升清降浊。方用吴茱萸汤。
1.2 运用经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分述如下。
1.2.1 小续命汤:小续命汤出自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原方主治中风卒起,经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不能语,或神志昏乱等。其病机为阳气亏虚,寒邪入侵,营卫郁闭。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属于太阳表实证,寒水相互搏结凝滞于经络者有效。对于在表的寒邪,主要是透邪外出,开通玄府,使寒邪托透而出。玄府一开,水湿津液顺势而下,升高的血压随之降低。
1.2.2 五苓散:五苓散原载于《伤寒论》,书中共有7条原文阐述本方的运用,体现了气化行水的治法,对膀胱气化失司所致的水肿、尿少,舌苔白润者,其效如神。该方在白术、茯苓健脾制水,桂枝通利小便则水去眩晕除,用于原发性高血压阳虚水泛之证效果良好。
1.2.3 承气汤类:大承气汤是古代的急诊用方,具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常用于发热性疾病或危重外伤后的极期,以脘痞、腹满、舌燥、便秘、神昏为特征。近代,大承气汤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祛其肠胃积滞,使邪热无所依,起到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效果。
1.2.4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经典的和解剂。柴胡苦辛微寒,清热解郁,升阳达表,使内陷之邪达表而出,消除少阳气机郁滞,清泻胆火;黄芩清胆,增强柴胡清热解郁作用;半夏辛散开结,又降逆止呕;生姜助半夏又制半夏毒;参、枣、草补脾益气。全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作用。
若伴有失眠等神经精神症状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若伴有大便干结等阳明经证可采用大柴胡汤。
1.2.5 旋覆代赭汤:旋覆代赭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具有降逆和胃、消痞涤痰的作用。不但可以治疗常见的胃肠病,还可用于治疗一些由胃气虚弱、痰饮上逆引起的高血压。方中旋覆花与代赭石合用,旋覆花苦辛性温,降气消痰,和中止呕;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助旋覆花降逆化痰而止呕。二药配伍,镇肝降逆、下气消痰的作用明显提高。全方益气和胃,降逆止呕,使脾胃调和,下降血压。
1.2.6 四逆汤:四逆汤方原载于《伤寒论》,书中有11条原文阐述本方的运用,是经典的回阳救逆剂,适用于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急危重症。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阳虚较轻,或者无四逆,此时的四逆汤可以起到温经回阳的效果,常用于精神萎靡,畏寒乏力,心烦欲寐,脉微细者。
1.2.7 真武汤:真武汤是古代水气病的用方,经典的温阳利水方。所谓水气病,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致使水湿停聚,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的疾病。血容量增加引起的高血压的中医病机可以理解为津液运行障碍,水湿停聚。而治疗水气病,应注意阳气的温通。下焦阳气不化,肾失开阖,宜真武汤。
1.2.8 吴茱萸汤: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和胃降逆的作用,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痰饮上逆引起的病变。吴茱萸暖肝胃,降浊阴;配生姜、人参和大枣,共奏暖肝降浊之效,浊阴降则血压降。
2 小结
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脑卒中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治疗多以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为主,方多采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疗效欠佳。将伤寒六经辨证体系应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上,方证相应,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改善体质状态,同时降低血压。
201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