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播新课程物理下的个性化教学
2017-01-14王素荣
王素荣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本着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样,挖掘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出的。在新课程物理个性化教学上,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性手段,调动学生
(1)改进实验,拓展能力。教师要熟练把握教材,具有独立处理、活用、拓展教材的能力,大胆改进可见度不高、效果不明显的实验。受条件限制,个别实验需要改进。例如,研究磁体磁场,由于学校磁针数量有限且购买时间长久,已被磁化得面目全非,N、S极颜色不统一,同时小磁针易掉,安装也费时。因此,我发给每个实验小组一个大磁针、一个磁铁、一盒铁屑。条形磁铁放桌上不动,近距离移动磁针,看到磁针偏转,不同位置指向不同,快捷且效果显著。研究磁感线在装铁屑盒子上钻多个小孔,代替用手撒且不脏手,也达到了均匀分布的目的。学校条形磁铁足够做分组实验,而蹄形磁铁少,不够分组,演示磁感线时,学生看不清水平玻璃板上的铁屑,此时可以在玻璃板上铺上白纸,下面放磁铁,上面撒铁屑,利用平面镜改变角度,全班学生从不同方位可清晰看到磁感线。又如,学校搞建设剩几块三合板,将其钻眼固定,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特点,练习画电路图时派上用场。将实验室报废的零件重新组合,低成本制作,高实效拓展。做个有心人,处处是实验,能力皆拓展。
(2)重现实验,加深印象。初中毕业班总复习教学进度紧,需要掌握的内容多,所有实验再现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有些实验的重现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复习天平时,课堂上带着天平,没有浪费时间却使内容形象深刻。又如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部分学生已混淆或遗忘,安排各实验小组,由组长牵头,用适当的课余15分钟,再次粗略重现成像过程。第二天上课时,关于成像规律的总结及应用,各小组争先恐后,说得头头是道。很多实验的重现不会占用多长时间,却使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复习课的内容也鲜活起来,学习由难受变为享受。
(3)归纳比较,使知识结构系统化。不同物理知识对比讨论,形成清晰完整结构,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新课教学中,每进行新课传授时,对于研究方法和相似实验要善于归纳比较。如“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在初中应用最多,中考出题频率最高,每次应用时都归纳比较,学生在比较中易于掌握知识。再如,电学部分几个实验:①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②电流与电压的关系;③伏安法测电阻值;④伏安法测灯泡电阻值;⑤伏安法测灯泡功率。对比分析总结出共性:电路图一样,滑动电阻器共同作用是保护电路,第二个作用却不同。在相同中找到不同,使知识结构系统化。归纳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具有系统性、规律性,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二、个性自我,促进学生
(1)个性经验,促进学生。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是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①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勤矫正的策略。不把学生想象得太优秀,对重点、难点内容,注意多层次、多方位、多梯度加以剖析,抓住关键问题处,有的放矢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学生错处及时订正,重复矫正。②实行“学讲计划”,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实施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竞相回答。在小组中培养“领头羊”,集思广益增进求知欲,互教互学,形成星火燎原之势。③兴奋学习,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利用下课前兴奋点及时领悟、总结当堂知识。④用巧妙的方式强化记忆。将错就错对待学生易错知识,有时假装糊涂,在错误中体验过程,如一道选择题,正确答案B,有些学生选C,我故意用鼓励的语气让选C的举手,稍后却说选C的是错误的,未举手的学生非常兴奋,为证明自己的智慧,更加认真听课;而举手的学生好奇错在哪里,非常关注教师启发。同时我又让答案正确的学生举手,他们找不到教师的规律,这样同学都非常期待老师的答案,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再遇到同类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2)个性风格,带动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眼神传达反对、赞成,用无声语言管理学生,引用熟悉现象,使用身边物品,解释常见问题,使物理真实自然贴近学生,随时调整灵变课堂,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启发、有感情的课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劳逸结合,合理把控教学节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个性评价,激励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只看分数,应开发其潜能,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标准,不可以追求完美答案,注意含蓄委婉更正;每个学生各自特点,亮点无处不在,扬长避短,及时表扬;对学生的微小进步及时肯定,不吝啬赞美语言,让其个性完美展示。给学生更多勇气和信心,老师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都可使学生由消沉变勤奋,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无论怎样彰显个性,都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反思、创新,为祖国的未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常店镇马楼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