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存仁先生传承谱系初考*

2017-01-14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邓玉海 朱生樑

·医林人物·

陈存仁先生传承谱系初考*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邓玉海 朱生樑

陈存仁先生,作为著名中医学术流派之一丁氏内科流派的传人,是海派中医的代表性人物。通过文献搜集整理,简要介绍陈存仁先生的生平、师承及其传人,梳理丁氏内科陈存仁一脉的传承脉络,建立其传承谱系。

陈存仁 丁甘仁 丁氏内科 海派中医 传承 谱系

丁氏(丁甘仁)内科流派,为海派中医代表性流派。陈存仁先生作为丁氏传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即闻名沪上,后因1949年赴港而与内地罕有瓜葛,又因特殊历史原因,逐渐在内地销声匿迹,但在海外却声誉日隆。

生平简介

陈存仁[1- 6](1908- 1990年),原名承沅,又名保康,字存仁,1908年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1921年入南洋医科大学攻读西医,因罹患伤寒,经西医诊治弗效,后延请丁甘仁先生经中药数剂而愈,遂改投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先后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20年代末即自设诊所独立行医,并因参与组织抗争“废止旧医案”而闻名海内,是当时海派中医的代表人物。1949年赴港另起炉灶,1985年退隐移居美国。1990年9月9日因突发心脏病病逝于美国洛杉矶寓所。

1.从十七师,中西汇通

陈存仁医学先后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并与谢利恒有师生情谊,兼从丁福保学习经济,或耳濡目染中西医汇通之道;国学则先后师从陆澹盫、姚公鹤、章太炎,擅长考据,以经治医。如其自述已从十七师。先生聪慧机变,勤勉博览,学验俱丰,诊断力强,长于时病,善用验方,不仅对本草研究精深,对经时方见解独到,对四诊详察明辨,还能在中西汇通方面另辟蹊径,并重视精神卫生、食养锻炼。擅长内科,尤精肺肾,如伤寒、肺病等时病,并善调理,活用膏方,于男女科及杂病多有心得。

2.才华横溢,著作等身

陈存仁有“医界才子”之誉。先生独立创办了国内第一份医药专业报纸《康健报》,撰写了首部研究肠伤寒治疗的专著《湿温伤寒手册》,先后主编了《中国药学大辞典》、《皇汉医学丛书》等煌煌巨著,并为民国时期多种中医药期刊报纸及《申报》、《新闻报》等撰写了相关稿件数百篇。仿“朱子家训”撰写的《医家座右铭》得到了医界同仁响应。1949年赴港后,曾刊印《医学常识丛书》等十余种书目宣传推广中医保健养生知识。20世纪60年代应香港《星岛晚报》董事长胡仙女士邀请,开辟“津津有味谭”专栏达17年之久。1979年应日本讲谈社之邀编纂并于1982年出版《中国药学大典》(又名《图说汉方医药大事典》)。

3.学验俱丰,重视传承

陈存仁曾受聘中国医学院主讲中医内科学,改组上海中医师学术研究会后主讲“伤寒证”,1935~1937年期间任上海中国医学院董事兼总务主任。1949年赴港后另起炉灶,不久即声名渐隆,远近闻名,曾先后应王道中医学院院长陈济民、香港中医师公会之邀主持存仁医学讲座讲学。1954年在港创办中国针灸学院,聘请香港针灸界的精英担任教席,为港埠培育了不少针灸人才。后应韩国驻港总领事推荐,编撰中医教材,出版《中国医学史》,获韩国庆熙大学名誉博士衔。

4.善于交际,热心公益

陈存仁以其精湛的医术、敏锐的思维、理财的天赋,在政界、学界、中医界等游刃有余,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理财家。历任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央国医馆委员、上海国医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国医公会(后改名上海市中医师公会)秘书等职。赴港后历任香港中医师公会名誉会长,港九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名誉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长等职。并在多家慈善机构任职,如担任当时上海最大的慈善机构仁济善堂董事、抗敌后援会慈善救济组委员等,同时创立了“百技助学金会”,专门资助那些因家境贫寒难以继学的优秀青年深造。

医学传承

医学传承主要可分为院校传授和师承传授,前者或为官办医署,或为私立学堂,或为讲座函授,后者或为家传,或为师授,或为私淑。业医从教后,陈存仁主要采用讲座式、学院式和师承式三种模式授业,可分为两个时期:上海时期以学院式传承及师承式传承为主,香港时期以讲座式传承为主,涉外的传承则以访问讲学及编写教材为主,门人弟子遍及海内外。针灸虽非专长,但因曾在港创办中国针灸学院而门人无数。

1.上海时期(赴港前)

中国医学院期间 陈存仁于1930年起受聘中国医学院主讲中医内科学,1935~1937年期间任上海中国医学院董事兼总务主任,并为中国医学院实习教师[7]。期间学习毕业者与先生多有师生之谊,是其学院式传承的代表。较著名者有董漱六(1937年第9届)、黄菽承(1938年第10届)、朱良春(1938年第11届)、颜德馨(1939年第12届)等。

国医研究所期间 1937年陈存仁自建国医大厦并挂牌“国医研究所”,内设诊所,带徒授业。据张文勇先生所藏一张民国三十五年处方,上列侍诊门人10位:章庆云、陆士雄、董家声、顾宗文、顾时雨、陈永康、徐震旦、黄维本、顾金祥及(舍姪)志超,可谓是传统师承的代表。其中,陆士雄、陈志超、徐震旦等均为中国医学院毕业生。同时,还有如陈百平、陆颂文等据传也曾来跟师求学。

伤寒医学讲座 陈存仁在医界春秋社改组成立上海中医师学术研究会后主持医学讲座。当时讲座设在上海青年会大礼堂,能容千人,听者座位之满,开讲之日,由谢利恒师主持开课典礼。后又开设伤寒讲座,从学者数百人。结业时学员代表吴东璜年六十五岁,致词称仁师为中医界之功臣[4]。

2.香港时期

1949年的香港,中医治疗被看作是商业活动,而香港中医的来源有三:国内移居、私人传授和中医院校毕业的,但中医院校的经营, 纯属私人开办, 未纳入正规教育系统之中。抗战前香港中医教育仅有一些专题讲习班,抗战后陆续开办或迁址过中医院校,但仍以业余班、进修班为多[8]。陈存仁赴港后,白手起家,一方面凝炼医技提高疗效,一方面积极宣传普及中医文化知识,逐渐在香港声名鹊起,成为港九最著名的上海人,先后受聘于多个中医学院,并应邀主持存仁医学讲座讲学,后主办成立中国针灸学院[9- 10]。

存仁医学讲座 据陈存仁门人邵雅谷、陈秉尧为其《赴港十年纪念册》所撰“陈存仁先生小史”中记载:“一九四九年仁师来港,王道中医学院院长陈济民氏,慕名请仁师主持存仁医学讲座,列门墙者百零五人,年事最高者为周君景伯,时年六十有六,以仁师循循善诱,周君称道不已。继由香港中医师公会主办‘存仁医学讲座’,学员多至二百二十人,隶粤籍者占十分之八,假座崇正总会礼堂讲学,历时六月,结业典礼假皇仁书院大礼堂举行,盛况空前。”[4]

中国针灸学院 1954年,陈存仁在港创办中国针灸学院,聘请香港针灸界的精英担任教席。由梁觉玄担任专任讲师,谢永光、邓昆明、苏天佑、周世民等担任特约讲师,为港埠培育了不少针灸人才,后来组成的中国针灸学会(香港),其会员多为该院历届毕业同学[10]。

编辑中医教材 据陈存仁先生在《业外杂谭录》中记载,他为韩国东洋医科大学(今并入韩国庆熙大学)编写了一套用于汉医(今称韩医)院校教育的整套教材,大约14册[6]。不过,因资料有限,其具体情况尚待考证。

师承传人

章庆云(1916- 1989年),男,浙江德清人。先从师张载伯3年,再拜陈存仁为师,案侧随诊4年。后受聘在上海济生会平民施诊给药所担任内、外科医生。1946年在陈存仁诊所助理医务,1949年正式悬壶开业。1956年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历任岳阳医院内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组副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内科学会委员等职。章氏临证50余年,对胃窦炎、胃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萎缩性胃炎、咳喘、心血管系统等疾病均有独到见解。章氏著述有《章庆云医案》及《66例胃脘痛临床总结》、《临床运用人工牛黄治疗感冒发热》、《临床运用人工牛黄经验总结》等论文,门人学生等总结其经验撰写《老中医章庆云运用香苏散治疗脘腹痛的经验》、《章庆云老中医治疗胃脘痛经验》等文章[11]。其传人为朱生樑,还有门人宫克奇、郑建华、高桂花等。

陆士雄,中国医学院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六月)第10届毕业生[7]。

顾宗文,男,1917年出生,江苏宝山人。29岁时已行医上海,在1946年全国中医师考试中位列第127名[12]。善治脑病及产后精神失常。文章《琥珀粉内服治疗产后精神失常》、《顾宗文治疗脑血栓形成后遗症的经验》被收录《宝山县老中医经验选编》。门人有陈佩英等[13]。

顾时雨,男,1913年出生,江苏吴县人。在1946年全国中医师考试中位列99名,当时已行医上海,对内科杂病有一定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曾与新中国医学院首届毕业生程绍典同在上海市邑庙区小东门地段医院第一门诊部工作,有共同署名文章《贯众汤治疗钩虫病15例临床报告》、《三味白头翁汤治疗45例痢疾144例肠炎报告》等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俞根初于《三订通俗伤寒论》所载调理诸法之病中调护法(新增)一节中引恽铁樵《医学月刊》第1期顾时雨谈调理应从饮食、寒暖、精神三方面入手;刘炳凡在《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内科卷)》之《痉病与脑膜炎全书》中有“顾氏四期方(顾时雨)”,将痉病分作恶寒、发热、危险、不治四期来论治,法备方具。但此二者所论是否即陈氏传人顾时雨,尚待进一步考证[12,14- 18]。

徐震旦,中国医学院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七月)第16届毕业生[7]。

陈志超,男,1916年出生,上海人。为中国医学院1941年(民国三十年七月)第15届毕业生。在1946年全国中医师考试中位列第294名。1947年7月曾在《中医药情报》上署名发表“如何去应考试院之‘中医考试’”,类似于如今的考前辅导[7,12]。

陈存仁先生的师承传人,可考据者多在大陆(图1),港岛及海外传人尚待进一步材料充实。

附记:此文部分内容来自陈存仁先生之子陈树桐先生的口述和侄女王凯安先生提供的文献资料,在此致谢!因个人能力有限,文献搜集艰难,难免有错漏之处,还望有识之士指正。若有相关文献资料如陈存仁先生的文字、处方、图片、信件等,希惠寄或联系笔者,以补充完善之,不甚感盼。

[1] 陈存仁.我的医务生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镜源,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中华中医昆仑(第五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73- 316.

[4] 邵雅谷,陈秉尧.陈存仁先生小史[M].香港:赴港十年纪念册,1959.

[5] 熊月之.稀见上海史志资料丛书(第10辑)[M].上海:上海书店,2012:258- 259.

[6] 陈存仁.业外杂谭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杨杏林,唐晓红,上海中国医学院院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8] 刘逢吉.香港中医药概述[J].中医杂志, 1981(9):78- 80.

[9] 余泱川,刘小斌.侨港名医与香港中医事业的发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医史文献分会学术年会暨新安医学论坛论文汇编.2014:54- 56.

[10] 谢永光.香港针灸发展概况[J].中医杂志, 1984(2):79- 80.

[11] 施杞.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982- 986.

[12] 梁峻.中国中医考试史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272- 280.

[13] 宝山县卫生局.宝山县老中医经验选编[M].上海:宝山县卫生局,1984:105- 107.

[14] 裘沛然.杏苑鹤鸣: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校史[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119.

[15] 程绍典,李复光,杨少岩,等. 贯众汤治疗钩虫病15例临床报告[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0(4):179- 180.

[16] 程绍典,李复光,杨少岩,等.三味白头翁汤治疗45例痢疾144例肠炎报告[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0(6):254- 256.

[17] 俞根初.三订通俗伤寒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561- 562.

[18] 刘炳凡,周绍明.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内科卷)[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96- 598.

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 2016年)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传承研究基地项目陈存仁学术思想研究基地(编号:ZY3- CCCX- 1- 1001)

K826.2

A

1006- 4737(2017)03- 0059- 03

2016- 11- 07)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欢乐上海迪士尼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