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来运用温通针法治疗感冒后失嗅证1例
2017-01-14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王 茜 陈跃来△
△通讯作者
陈跃来运用温通针法治疗感冒后失嗅证1例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王 茜 陈跃来△
通过临床医案1例介绍陈跃来运用温通针法治疗感冒后失嗅证的针刺要点。温通针操作要点在于押手和刺手的配合,押手施关闭法可以控制针感的传导方向,并通过押手指腹感应气至与否。气机已至,刺手补法守气,气至病所产生温润通畅的感觉,起到驱寒通络开窍的作用。
陈跃来 郑魁山 失嗅证 嗅觉障碍 针灸 验案 名医经验
陈跃来教授师承针灸大家郑魁山教授,擅长运用经络脏腑理论针治各种疑难疾病,辨证准确,选穴精妙,针法独到,疗效显著。陈氏临证注重针刺手法的运用,讲求气至病所而有效,认为行针手法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兹就其临证治验感冒后失嗅证1例解析如下。
徐某,女,40岁,于2015年2月3日就诊。主诉:嗅觉消失近1年。
患者1年前感冒后出现嗅觉消失,香臭不分,无法辨别葱姜蒜等辛辣刺激物,至多家医院五官科治疗,效果不佳,至今未愈。患者胃纳欠佳,夜寐不安,舌红苔白腻,脉弦细。既往无头部外伤史,查头颅核磁共振无特殊体征。中医诊断为失嗅证,证属风寒余邪留滞清窍,治拟温通驱寒、行气通窍。取穴:风池、印堂、迎香、下关、颧髎、足三里。操作:嘱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指切按一侧风池穴,右手持25 mm毫针,进针12~22 mm,针尖斜向鼻部,候气至,左手拇指行关闭法,配合刺手使针尖顶住针感,针感持续传导至鼻部,患者即感鼻腔内有温热通畅感,守气1分钟,缓慢出针,按压针孔,两侧风池穴同样操作;双侧迎香穴向内上方呈30°进针约12 mm左右,出现鼻腔酸楚感后,予平补平泻;印堂穴向鼻柱方向平刺12mm,以针感持续向前传至鼻腔为准;下关穴向对侧目外眦方向、颧髎穴向对侧顶骨后部方向,进针22~40 mm,使针感持续传至鼻腔;足三里予提插捻转补法。以上诸穴得气后留针20分钟,期间行针1次。
针刺后,患者即可辨别艾条、酒精等刺激性气味。4天后复诊,患者自诉可辨别葱姜蒜等刺激性气味,效不更方,继续针灸2次巩固治疗,患者两侧鼻腔嗅觉基本恢复正常。疗程结束一个月后随访,患者嗅觉正常。
按:患者感冒后嗅觉消失,乃外邪壅塞鼻窍,致鼻不闻香臭。《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云:“若肺脏调和,则鼻气通利而知香臭;若风冷伤于肺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中医治疗感冒后失嗅证以温通驱寒、行气通窍为主。风池穴乃搜风要穴,是陈跃来教授治疗头面五官疾病的常用穴,有清头明目、祛风通窍之效,取风池穴行温通针法,激发少阳、阳维、阳跷经气,针感直达病所, 驱寒通络,从而达到“开窍”之功效。针刺迎香、印堂可通鼻开窍,增强嗅觉功能。下关、颧髎内含蝶腭神经节,向固定角度针刺此二穴,使针感传导至鼻腔,可修复嗅黏膜,有宣通鼻窍之功。足三里补益中土,取其培土生金之意。诸穴相伍,共奏祛邪通窍之功。
温通针法是郑氏家传特色手法,能有效地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经气运行,气至病所,力专而效宏。其操作要点在于押手和刺手的配合,押手施关闭法可以控制针感的传导方向,并通过押手指腹感应气至与否。气机已至,刺手补法守气,气至病所产生温润通畅的感觉,起到驱寒通络开窍的作用。
R249
A
1006- 4737(2017)03- 0050- 02
2017- 0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