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排尿训练及护理
2017-01-14关梅
关梅
脊髓损伤患者排尿训练及护理
关梅
目的 探讨膀胱功能训练及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建立自主排尿的效果。方法 52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根据入选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膀胱功能训练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保留尿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保留尿管时间为(13.71±4.19)d短于对照组的(21.84±4.36)d;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2例(7.7%)少于对照组8例(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膀胱功能训练及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有积极作用,能够缩短留置尿管时间,降低泌尿系统感染,提高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脊髓损伤;排尿训练护理;效果分析
脊柱骨折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为脊髓损伤,且引发因素与椎体移位和碎骨片突出存在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是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受到损伤而引起排尿功能出现异常,不仅提高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还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鉴于此,本次实验为寻求有效的护理对策,选择本科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52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及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26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5例,女11例,损伤类型:颈段脊髓损伤6例,胸椎段损伤12例,腰椎段脊髓损伤6例,脊髓圆锥及马尾损伤2例。选取2013年5月~ 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26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0例,损伤类型:颈段脊髓损伤7例,胸椎段损伤12例,腰椎段脊髓损伤6例,脊髓圆锥及马尾损伤1例;两组患者年龄20~55岁。患者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脊髓损伤,并排除尿路损伤,尿路梗阻,尿道畸形等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予以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及护理。
1.2.1.1 留置导尿期间的护理 3 d需对患者导尿进行留置,并持续引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膀胱得以休息,3 d后,夜间持续开放尿管,保证患者休息,白天输液时每2小时放尿1次,不输液时每4~6小时放尿1次,鼓励患者进行排尿动作,让患者出现排尿感。在此期间,护理人员的放尿量需控制在500 ml,并依据膀胱容量合理放尿。
1.2.1.2 手法排尿期间的护理 患者的膀胱处于充盈状态时,护理人员需利用一只手对患者的下腹部进行适当的按摩,力度需保持均匀,若患者的膀胱呈现球状,脐部下方放置一只手,手背之上放置另一只手,沿着骨盆方向进行适当的挤压,若患者未出现排尿感,需适当的松手,而后对上述操作进行反复操作,直至患者出现排尿感,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剩余尿量<100 ml[4,5]。
1.2.1.3 反射排尿训练 寻找排尿的扳机点,利用皮肤-膀胱的反射作用,促进患者快速排尿。常用的扳机点包括耻骨联合上区和牵拉阴毛,在此基础上还包括摩擦大腿内侧,热敷下腹部以及流水刺激等,通过以上护理方法刺激患者快速排尿。
1.2.2 对照组 予以患者传统护理方法,首先予以患者导尿留置,时间为2周,对其进行持续开放。然后3~4周定时将尿管进行夹闭,开放时间每隔3小时进行1次,在此期间,需对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严密监测,4周后可以退出导管,若患者的自主排尿效果不佳,需再次将导尿进行留置,直到患者自主排尿为止。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留置尿管时间进行统计和比较,了解患者自主排尿功能。对留置尿管患者进行尿常规分析,了解患者尿路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保留尿管时间为(13.71±4.19)d,尿路感染2例(7.7%);对照组患者保留尿管时间为(21.84±4.36)d,尿路感染8例(30.8%)。观察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其较易出现膀胱功能异常,与此同时,6个月后患者的疾病会向慢性期发展,一旦固定神经障碍会对治疗效果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制订合适的排尿训练方法,加强护理,预防患者尿路感染[6-8]。
根据患者脊髓损伤平面不同,应采取不同的膀胱训练方法。骶髓以上损伤时,选择采用反射性排尿训练的方法;骶髓或骶神经根受损时,选择采用手法排尿训练[9,10]。手法排尿训练促进患者尽早地拔除尿管,按摩膀胱,促使反射性排尿反射的形成。利用留置导尿期的训练,可以使膀胱处于充盈和排空状态,对脊髓低位中枢与大脑之间的关系起到促进作用[11,12]。
护理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帮助患者尽早形成自主性排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3]。对泌尿系感染进行预防,一般而言,泌尿系感染的引发因素与膀胱不能全部排空、大小便失禁以及使用橡胶接尿器存在相关性。与此同时可以对残余尿量进行控制,会阴部位需保持清洁。告知患者需加强水的摄入量,每日尿量需维持在2000~3000 ml,从而使生理性膀胱冲洗目的得以实现[14]。在导尿期间需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必要时予以患者氯己定,对尿道口进行冲洗,从而使其保持在清洁状态。与此同时,可以予以患者维生素C或蓝莓汁等尿酸化剂[15]。间歇导尿患者可选择1.0~1.2号尿管,用液状石蜡充分润滑,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对患者的尿液情况进行观察,看是否出现混浊和沉淀现象,间歇导尿时,需予以尿常规检查,并对细菌进行计数,若患者的脓细胞或白细胞数参数>1.0个/高倍视野,细菌计数>1.05 cfu/ml时,需在医嘱条件下予以抗感染治疗。
总之,对脊髓损伤患者运用膀胱功能肌训练方法及加强护理,能够很好地减少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尿管时间,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陈玉梅,刘莉,康玉闻,等.三种排尿训练方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12,27(22):54-56.
[2] 王金云.间歇导尿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自主排尿训练的护理.透析与人工器官,2016,27(2):38-39.
[3]李晶.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的观察及康复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759-760.
[4] 何瑞琼,赖春晓,卢珠倩,等.早期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1):26-27.
[5] 赵凤艳,齐海燕,赵连峰,等.47例脊髓损伤患者院外尿路护理体会.中外健康文摘,2012,(47):244-245.
[6]刘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的护理观察.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20):3189-3191.
[7]周波,张威,李璇.综合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中国康复,2014(2):133-134.
[8]潘丽然,黄子珊.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排尿障碍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5):228-229.
[9]龙良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2):199-201.
[10]喻春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医学信息,2015(35):121-122.
[11]庞灵,郭惠玲,刘花,等.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综合康复护理.护理学杂志,2016,31(8):94-95.
[12]武征.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1):265.
[13]王宁.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的护理观察.医学信息,2014(21):382.
[14]张杏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干预性综合护理的临床体会.山西医药杂志,2014(4):448-450.
[15]唐相君,程贤琴.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干预性综合护理的临床体会.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6):762-76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3.087
2016-12-28]
121000 辽宁省锦州市第二医院骨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