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公所创办四明医院考证研究*
2017-01-14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
王姿英 黄牧华
·医药学史·
四明公所创办四明医院考证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
王姿英 黄牧华
通过考证多份历史文献和资料,追溯了四明公所的创办原因、四明公所创办小型医院过程、四明医院拓址新建情况、四明医院改革情况以及被上海市政府接收的过程,真实展现了这家由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医医院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业务特色、社会地位等,并成为民国时期医疗机构发展的缩影。
四明公所 创办 四明医院 上海 民国时期 医学史 近代史
上海开埠后至民国初年,来沪贸易的各地商帮建立的会馆、会所达60余所。四明公所,又称宁波会馆,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公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前身“四明医院”始创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其作为“四明公所”的一个分支机构,历经动荡社会的风雨飘摇,顽强生存发展,从仅为宁波同乡服务到向社会开放,从纯粹的中医医院向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医院发展,还开办了高级护士学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海市政府接收,成为近代史上由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且发展历史最久的一家中医医院。
宁波同乡建立四明公所
四明公所又称宁波会馆,于1797年发起创设,1803年正式成立,1954年停止活动,是宁波人在上海成立的第一个同乡组织,也是各地旅沪最具影响力的同乡组织[1]。
近现代史上所指宁波人,系指清代时期宁波府管辖下的鄞县、镇海、慈溪、奉化、定海、象山、石浦七县的甬籍人士。现存上海市档案馆的《上海四明公所廿八征信录》中“上海四明公所修订章程”第二章“定名”中明确提出:“本公所由旅沪之四明七邑同乡组合而成,因定名曰上海四明公所。”[1]“四明”乃宁波别称,在《上海四明公所大事记》第一条记录有:“甬治滨海,东饶鱼盐之利,群山互抱,其主峰奇挺插天,上有四穴,如牕通光晷,故称四明,会稽之支别也。”[3]连绵的会稽山上主峰高耸,四穴昭然,形同窗户,透阳通明,故曰“四明”。
明清以来大量的宁波人涌入上海,同样在《上海四明公所大事记》第一条内记载了原因“乡之地不足于耕,人多业贾,国以内名都大埠,工商所期会,必甬人开其先”,“海通以来,沪为五洲绾毂地,来者尤众”[3]。宁波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繁盛的对外贸易商埠,这使得甬人极富经商才能和冒险精神,再加上人稠地狭等原因,宁波人历来有外出谋生的传统。宁波与上海一苇可航,交通便捷,因此成为宁波人聚居的主要城市,在上海经商务工的宁波籍人士多达数十万。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死者必须入土为安,有能力者须叶落归根。客居上海的宁波人过世后,其尸棺一般都要尽可能运回原籍安葬,而在运走之前就需要在上海暂时停放尸棺。随着在上海的宁波人日益增多,殡葬问题也逐渐变得突出而紧迫。
《上海四明公所大事记》记载:“清嘉庆二年丁巳(1797年),甬人始建四明殡舍于上海县北郊二十五保四图。先是乡人钱随、费元圭、潘凤占、王忠烈,谋所以安旅榇者,创一文善愿,旅沪之乡人,各日输一钱,历年积累,于城闉北郊购地三十亩强,为之基础,殡舍始建,即今之法租界民国路公所是也。”
“三年戊午(1798年),殡舍成,以余地为丛葬处。殡舍既成,分东西序,男女有别,为祀事所,岁时有祭。拨余屋以舍馆丁,俾司启闭。辟余地为义冢,以安旅魄。秩然有序,始基之矣。”
“八年癸亥(1803年),建关帝殿。于是建正殿五楹,廊庑毕备,崇祀关帝,始额其门曰四明公所,规模已具。”[3]
乾嘉时代,上海已成为繁华的港口,宁波人在上海也愈聚愈多,一些老乡发起“一文愿捐”,量力资助,在上海县城外西北郊的地皮上建成寄柩用的殡舍和祭祀用的祀事所,并将旁边一片空地作为义冢,用于埋葬不能归葬原籍的同乡尸体。
当时在沪的各类甬人团体相继加入公所,成为团体会员。此后公所不断扩充、修缮乃至因战事被毁后又重建。1849年,上海设置法租界时,四明公所被划入法租界。因土地产权引发的纳税问题、因棺柩寄存引发的卫生问题以及因市政建设引发的占用公所土地问题等,四明公所与法租界公董局长期存在矛盾分歧。1874年5月和1898年7月,法租界当局两次派兵侵占四明公所,造成震惊中外的四明公所血案。旅沪宁波同乡会毫不畏惧,同仇敌忾,掀起大规模罢市罢工斗争,得到上海各界响应与支持。现今保存在人民路上的红砖古门楼式“四明公所”遗址,已成为上海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扩张租界光荣斗争史的见证[1]。
1898年的血案发生后,清政府最终以允许上海法租界面积扩大一倍多的条件,方才与法方达成协议。四明公所土地产权得到法方的承认,但让出部分土地以修筑宁波路,并且不再在公所内停放棺柩和埋葬尸体,而是逐步将棺柩和墓地迁出法租界,改设于华界。
四明公所初创小型医院
《上海四明公所大事记》记载:“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年),设施医局。是岁八月,设医局于大殿两庑,延医施诊,同乡之贫病者,并给药饵。三十二年丙午(1906年),撤东西厂,改造市房,设病院。南厂既成,厝柩者咸集于此,东西两厂比岁空旷,于是改造市房,西为宁寿里,东为宁福里,收息以裕岁费。复于宁寿里中设病院,凡同乡之贫病者,得保送进院医治,药饵饮食悉供给之。”[3]
由于血案的发生,迫于法租界的压力,四明公所新建南厂,将厝柩不断转移过去,并主动撤除法租界内的东西两厂,改造成市房,出租收息,后来就设立了小型的医院。
《上海四明公所廿八征信录》中“上海四明公所修订章程”中第一条就明确了“本公所以建丙舍、置义冢、归旅榇、设医院等诸善举为宗旨。”其中“设医院”的内容是1919年修订该章程时增加的内容[1]。四明公所早期实际上是主要从事殡葬事业的同乡团体,此后随着在沪甬人的增多,公所规模的日趋扩大,先后增办医疗、教育、救济等其他慈善公益事业。
现存上海市档案馆有两块1925年勒石的碑拓,对四明公所于1906年创建的病院,均有记载。一块石碑名为《上海四明医院碑记》,由镇海人盛炳纬撰、向道深书。其中记载有:“光绪丙午,复创设病院,越岁辛酉,乃议拓建医院,至壬戌秋落成,合众人之力,费十余万金之财,得数十贤人君子,率作兴事,为之鸠工庀材,而规模始扩,美矣备矣。”另一块石碑名为《拓建上海四明医院记》,由慈溪人葛恩元撰。相关记载内容有“我四明公所襄于光绪丙午岁,创设病院于宁寿里,虽贫病已称便近,而规模尚嫌简陋。”[4]
现存于上海图书馆的《四明医院十五周纪念册》中文章“本院之沿革”对1906年设立的病院情况有详细描述:“光绪丙午,诸董事鉴于贫病同乡无所依棲,乃于法租界爱来格路宁寿里公所房屋,闢室数楹作为病房,能容病人三十余人。”“同时于公所纯阳殿,设施诊所,每日上午,分单双期施诊,有内外妇幼诸科。其病房诊疗责任,即由施诊所医生轮流兼任之。药剂则向订定之药铺临时购配。并由四明长生会,推举调查员,时临查察,然规模固未足完备也。岁辛酉,先董朱公葆三、葛公虞臣、方公式如及现任诸董事,乃发起募捐,备就原址建造医院。”[5]9- 10
以上文献史料均说明了四明公所1906年初建的是一所小型医院,既有病房,又有门诊,已具备了现代医院的基本构架。在宁寿里,贫病者认为既方便又距离近,但由于规模小,所以同乡会通过集资募捐的方式在原有医院旧址基础上迁址建设了新院,也就是后来正式命名的四明医院。
四明公所拓建四明医院
《拓建上海四明医院记》石碑对1922年开幕的四明医院描述十分详细:“辛酉七月,同人会议,佥以南北两厂幸皆庆成,亟宜加拓旧址,兴造医院,于是任募认捐,先后络绎,鸠工度地,次第经营。院临爱来格路,立石坊,稍进为大门。循甬道而前,右方自为一部楼,上下比舍如栉者,男病室也。其左为诊所,为药室,为客座,为办事处。而以女病室居楼之上。别购重症间及善后所于西南隅。余若庖湢溷厕,随宜位置,而全院规制于以大备矣。是役也,始事于是岁仲秋,历十有三月,讫壬戌孟秋而落之。凡架屋六十二楹。其费縻于建筑工程者,六万二千余金,縻于置备器物者,一万八千余金,而经常施医给药之需,皆不与。”[4]
1922年10月30日的《申报》记载有“四明医院系由四明公所募集同乡捐款十余万,就原有爱来格路旧址,建造洋楼数层,气象矞皇,规模整饬,计可住患病者二百余人,昨日开幕。”[6]
《四明医院十五周纪念册》中“本院大事记”记载“九月初十日行开幕礼到中外来宾数百人并留影以资纪念”,“九月十五日正式开诊门诊数十号并接收老病房移交病人三十余人,院长及董事均莅院参观”[5]2。
四明公所与四明医院的直属关系,在多处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上海四明公所廿八征信录》中“上海四明公所修订章程”第十一章医院,第四十三条:“本公所设有四明医院,凡旅居同乡之患病者,得以觅保至本公所或医院,报明病症,入院医治,其膳宿医药费,另有医院专定章程遵守办理。”[1]《四明医院章程》第一条:“本院由四明公所董事及各同乡发起募集捐款,就公所原设之各善会病院旧址扩充改建,以为四明旅沪同乡就医之所,定名曰四明医院。”第二条“本院系慈善性质,除照本章程第三十六、四十六条规定收费外,概不取费。”第四条“本院设董事十八人,组织董事会,以四明公所董事会董事、公义联合会董事兼任之。”[2]
《四明医院十五周纪念册》中“本院十五周年概况”第二部分关于本院历任院长各部主任及监察员事项中记载:“本院组织系院长制,初为董事兼任,一正二副。民国二十三年起,乃改为聘任职。不复设副。院长之下,设总主任,医药主任,及庶务主任各一员,商承院长。分掌所属各项事宜。并由董事会在同乡会员中推举监察员二人,授以随时稽查本院公款帐目之权利。壬戌年开幕时,首任院长为朱公葆三,副院长为葛公虞臣及周公湘云,均系董事兼任。”“直至民国二十三年甲戌七月,葛公又复谢世,董事会乃决议,院长一席,改董事兼任为聘任。同时将副院长制取消。于是同年八月一日,本院原任特务医生戎明士先生乃应聘为本院院长焉。”[5]13
现藏上海图书馆“选载月刊谈话稿”刊登时间为1937年6月10日第三十三期,文章名为“十五周纪念后之希望”,对四明医院成立十五周年以来的业务情况进行了总结:“首事当局,同时鉴于社会上西医院业已林立,而完善之中医院,尚付阙如,默查需要,乃仿近世西医院之设备制度,而聘中医内外妇幼各科宿儒、常驻负诊治之任。另请西医一人,以备咨询参诊。同乡因以称便,实开中医科学化之先河。溯自民国十一年仲秋开幕,以迄今岁,适十有五载。所经住院疗治病人,都三万人,门诊求治者,计七十余万号,经常支出,前后一百余万元。收支不敷,由四明公所筹垫者,计五十万元,盖亦伟矣。”[7]
上海图书馆藏书1937年所撰《四明医院十五周纪念册》中有一篇文章“本院在中医复兴期中之价值”,阐述了当时四明医院的性质和社会地位,由当时四明医院医药部书记潘永湘所写:“上海公私医院之多,几乎触目皆是,外人主办之著名者如公济、宏恩、仁济、宝隆、广慈、圣心、同仁等院,国人所办者如红十字会、市立沪南、普慈,及最近开幕之中山、上海市立等院,在医院记录上言,诚甚盛事。然而延中医、用中药,以治吾中国人疾病,而保吾中华国粹之中医院,则除神州广益外,尚属尠见。有之,如仁济堂、位中堂、联义会、联益会、广仁堂、集仁中医院等。则皆限于门诊,大多未有住院之设备,间有稍稍布置病榻者,亦止于三数十架而已。较之本院之男病院设病床一百八十架,分布四十五间,女病院设病床七十架,分布二十间,共有病房六十九间,设病榻二百五十架之多,则本院于中医药界,服务广大,于中医院中,规模粗具,忝居风气之先,实无多让……与焦易堂先生等之卓识,不谋而合,将来中医药事业云蒸霞蔚之日,一言中医院,自必首推四明医院,则本院于社会,于民族,于国计民生,虽不必有所自伐,然中医药消沉时期之中流砥柱,非本院其谁属之?”[5]33
四明医院实施现代改革
现存上海档案馆一份印刷材料《在艰苦支持中的上海四明医院概况》,对1942年以后四明医院的性质做了介绍:“自民国三十一年吴涵秋院长、黄景霞副院长接事之后,以医药科学,日在进步,为适应时代需要,迎接新的科学,故将医院予以改组,逐渐蜕变为中西医具备的现代化医院。同时工作的对象,也由纯粹宁波同乡而普及于全上海各界。”[8]
现存上海档案馆1947年编撰的《四明医院五年来大事述要》,在引言部分写道:“目前医务情形,与五年前显著差别,约有下列几点:一、由一中医院而蜕变为中西医咸备之现代化医院。二、由单纯的中医内外科,而增为内科、外科、妇产科、肺痨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齿科等,各科咸备。三、门诊人数由每日一百号增至每日四百号之记录。”[9]现藏曙光医院院史陈列室“四明医院概况(邬式唐)”可知:“吴涵秋于一九四二年秋八月被聘任院长……行政领导仍属四明公所之董事、监理董事会。以后又新建特等病房,即今之归产科病房及四明护士学校、与师生宿舍。即今之小儿科病房。当时正在抗战时期,物价飞涨,开支难以预算,经常用费因院中收入极微,住院病人又莫不需要贴费,因又组织经济委员会,认募基金二百数十万元伪币,各项添设经费、拓建病房等经费,随时募集之。”[10]
新中国成立后,院董涣散,四明公所停顿,院内经费困难,以致开支无着,职工欠薪后发或分期发给,但是医院的业务量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现存上海市档案馆的“1953年四明医院了解情况资料”显示:“医院性质:综合医院,分科:内、外、妇产、肺、X光、小儿、五官、中医,床位282(另有20只婴儿床),门诊(日平均)364。”“现只有1953年一、二月份的统计来看,共计门诊数为19,576人。内科3053,外科2774,小儿科6465,肺科2936,妇产科1368,五官科1639,中医内科1341。一月份床数273张,住院日数5747天,使用率70.27%;二月份床数273只,住院日数4964天,使用率64.93%。”[11]
上海政府接收四明医院
1952年,四明公所董事蒉延芳与院长吴涵秋为代表向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提交“呈请卫生部接办四明医院”的报告,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将此报告转给了上海市人民政府[12]。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发文同意接管,195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发通知改称四明医院为上海市立第十人民医院[13]。
为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上海市于1954年8月成立了第一所中医医院“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选址与市立第十人民医院为邻。1956年,市立第十和第十一人民医院联合门诊大楼建成。1960年,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合并市立第十和第十一人民医院,新组建一所以中医为特色,集医疗、教学、研究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并成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医院筹建过程中,上海中医学院邀集沪上众多名老中医商榷医院的命名,一致同意定名为“曙光医院”,喻义中医事业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将如凌晨的曙光,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旭日东升而辉煌光大。
[1] 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上海四明公所史料[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1,349- 355.
[2] 上海四明公所廿八年征信录:四明医院章程[A]. 上海市档案馆藏,Y4- 1- 765- 10.
[3] 葛思元.上海四明公所大事记[A].上海图书馆藏,1920:1,9- 10.
[4] 上海四明公所四大建筑征信全录:上海四明医院碑记·拓建上海四明医院记[A].上海市档案馆藏,4- 1- 763- 31.
[5] 四明医院十五周纪念册[A],上海图书馆藏,1937:2,9- 10,13,33.
[6] 四明医院开幕纪[N].申报,1922- 10- 30(13).
[7] 选载——月刊谈话稿[A]. 上海图书馆藏, 1937,第33期:59.
[8] 在艰苦支持中的上海四明医院概况[A].上海市档案馆藏,B242- 1- 717- 1.
[9] 四明医院五年来大事述要[A],上海市档案馆藏,B242- 1- 717.
[10] 四明医院概况[A].曙光医院院史陈列室藏.
[11] 1953年四明医院了解情况资料[A].上海市档案馆藏,B242- 1- 976- 1.
[12] 上海四明医院关于呈请卫生部接办医院的函及相关批复[A].上海市档案馆藏,B242- 1- 482.
[13] 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关于四明医院更名为第十人民医院的通知[A].上海市档案馆藏,B242- 1- 615- 5.
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 2016年)项目(编号:ZY3-WHJS- 1- 1015)
R- 092
A
1006- 4737(2017)03- 0049- 04
2017- 04-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