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简帛妇产科文献研究概述*
2017-09-1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李善韬 张如青△
·文献综述·
出土简帛妇产科文献研究概述*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李善韬 张如青△
近百年来,我国陆续出土大量简牍帛书,其中有不少涉医文献,为今人了解战国秦汉时期医学状况提供了最直接的真实信息。其中涉及妇产科方面的出土文献颇为丰富,目前已有大量学者研究了出土文献中妇产科方面的内容,本文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内容进行概述。
简牍帛书 出土文献 妇产科 研究概况 综述
近代史学大家王国维曾说:“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1]。简牍帛书的“发现”开启了古代思想技术研究的新篇章,修正传世文献中的大量错误,破释传世文献中“千年谜题”。近年来大批学者对于出土简帛涉医文献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诸多成果,其中妇产科方面研究成果颇丰,以下按简帛出土地点概述如下。
马王堆出土的简帛文献涉及妇产科方面研究概况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学简帛所涉及的医学领域非常广泛,具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五官科、养生及性医学诸多学科。与妇产科相关的文献有《胎产书》、《养生方》、《杂疗方》、《天下至道谈》、《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涉及妇产科疾病的有女子少腹肿、女子癃等,妇科所用药物有陈藿、隐夫木等。此外妇女生理及外阴解剖、妇女生殖保健,孕前、孕期保健皆有详细介绍。这对于探究战国秦汉时期妇产科医学水平及妇女医疗史具有重大意义。
1.妇产科生理情况概述
在出土简帛文献中没有对于妇女生理、身体结构情况的直接描述,但是从某些简文中可以间接地了解到妇女生理、身体结构的特点,下面就一些学者的研究概述如下。
与妇女生理特点相关的经络循行 《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足阳明经循行的路线包括“上出乳内兼(廉)”。《阴阳十一脉灸经》相对应的是 “上穿乳”。马继兴[2]认为是“向上通过乳头”。魏启鹏等人[3]认为是经脉通过乳部。周一谋[4]认为后世医家关于乳房疾病与胃经联系紧密的观点应源于此处简文。《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足厥阴经脉穿过“少腹”,并在是动病当中论述女子“少腹肿”与男子“颓疝”是性别原因造成的不同,由此刘吉善[5]认为女子“少腹”是指女子的生殖器即子宫及附件并膀胱,又指小腹两侧,由此推测妇人的生殖系统属肝而非肾。
妇女外阴的描述及女子外阴图 关于妇女外阴名称及阴部解剖名称的描述,主要集中在马王堆汉墓简帛的房中类文献中,此种文献包括《养生方》、《天下至道谈》、《杂疗方》等书。房中类文献对于女子生殖方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学者对此十分重视,相关论述如下。
张显成[6]认为张家山汉简“(病)在戒,不能弱(溺),为闭”中的“戒”是指女性的外阴。Rudolf pfister[7]将《天下至道谈》中女子外阴名称所代表的外观形象与内窥镜下女子阴道内结构形象作比较,从而得出女性外阴名称的现代解剖学位置。刘鹏[8]举《养生方》及《天下至道谈》有关女子外阴图及其名称的例子作为佐证,认为在人类早期,女性处于生殖方面核心地位,并且早期人们对女性生殖器作了细致的观察,对女性生产过程作了详细的描述。另外,李祥华[9]总结了《养生方》中女性外阴解剖名称共八个,《天下至道谈》中女性外阴解剖名称共十二个,并对这些解剖名称进行了训释。关于女子外阴图,李零[10]根据简帛中的外阴图形复原了完整图形(见图1、图2)。
图1 女子外阴解剖图(《养生方》)
图2 女子外阴复原图(李零)
2.妇女疾病概述
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涉及妇女疾病有“乳内兼(廉)甬(痛)”周一谋与萧佐桃[4]指出此条为乳房内侧痛。《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妇人则少腹朣(肿)”,马继兴[2]引用张介宾的说法,认为此病即为疝病。
《五十二病方》中的“婴儿索痉”,马王堆简帛整理小组[11]解释为是子痫一类的疾病,其根据为巢氏《诸病源候论》中子痫一条。旷惠桃[12]、刘庆宇[13]等人以病名前冠以“婴儿”为由,并联系上下文意,认为此病应为新生儿破伤风一类的疾病。《五十二病方》中“女子癃”,夏庆等人[14]认为此处把女子癃与其他类型的癃病分别出来,说明当时的医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女子在癃淋证上有其独特的病因病理。顔平[15]也有类似的看法。
3.妇产科所用方药研究
《养生方》中主要内容是女性养生、改善女性生殖机能并附女子外阴解剖图及名称的一部房中类医书,书中载女子益甘方“□茯苓去滓,以汁肥豯以食女子,令益甘中美。取牛 燔冶之,□干姜,菌桂皆并□□□囊盛之,以酰渍之,入中。”丛春雨[16]认为益甘是增益与甘美的意思,此方具有增强女性新陈代谢,促进内分泌机能,调整肾阴与肾阳的再平衡,起到阴起阳益的兴奋作用。并分析其药物组成及用法,认为第一首为食疗方,第二首为女子坐药方。周一谋[17]总结了《养生方》当中增强女性生殖机能的医方有“勺(灼)方”(用辛温药为丸布裹塞入阴户)及“益甘方”(内服与外用并举)等。并认为《杂疗方》中的“约方”也是增强女性生殖机能及治疗女子阴冷和性冷淡一类疾病的医方。郭建生[18]等人探讨了“蜗牛”在《养生方》中增强女性性机能的重要作用。崔锐[19]也对《养生方》及《杂疗方》中增强女子性机能的医方进行了总结与统计。
4.《胎产书》与妇产科
《胎产书》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其内容可分为孕前及孕期保健、逐月养胎、胎教、种子求子、初生婴儿保健、藏胞图、人字图及埋胞法,对于其中涉及妇产科方面的研究概述如下。
陈农[20]在生殖、胎养及胎教、母婴保健等方面对《胎产书》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指出此书反映了西汉早期的胎产生育观点,可以结合《内经》进行比较性研究。旷惠桃[21]从优生学的角度对《胎产书》的择时受孕、逐月养胎、产后保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周一谋[22]根据《胎产书》的内容阐述了当时人们对于逐月养胎及服食养胎药方面的认识,并认为古人对于不孕症的治疗有一定的认识,“埋胞”反映当时人们对产后婴儿的吉凶和求子方面的期望。李欢玉[23]对《胎产书》中关于胎孕求子、胎养胎教、优生优育、产后妇婴保健以及不孕等方面进行了叙述。吕亚虎[24]就 《胎产书》 所载祈孕求男、胎期宜忌、 产育保健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求男嗣及对鬼神的信仰崇拜的特点。逐月养胎(或称十月养胎)是《胎产书》中的重要内容,刘钊[25]列出《诸病源候论》、《医心方》、《备急千金方》中有关逐月养胎内容与《胎产书》相关内容对照。陈吉全[26]等人从五行配属的角度对逐月养胎作了研究,认为当时的医学界还没有形成规范的五行与五脏、五体的配属形式。
5.字词训释方面
《马王堆古医书考释》《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马王堆医书考注》《马王堆汉墓帛书·肆》《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以下简称为《集成》)等书对马王堆简帛妇产科文献中的字词作了比较全面的训释与补充,尤以最近出版的《集成》较为全面及准确。《五十二病方》治疗“女子癃”的“陈藿”,严健民[27]据《楚辞》及《广雅》认为藿即为豆叶,尚志钧[28]综合比较历代文献,乃据《名医别录》之说认为藿是赤小豆叶。马继兴[2]据音韵学及《尔雅》《尔雅翼》《说文》等考释“隐夫木”,认为是桧木一种或者是桧木和栘木两种药材。孙启明[29]在《<五十二病方>胶、隐夫木考》一文中释“隐夫木”为“扶栘皮”。邓义英[30]等人根据韵语、文句层次结构及“受”字的理解对《胎产书》的文字重新标点。裘锡圭[31]对于《胎产书》中“洒”字重新考释,认为是“酒”的误植。
《武威医简》妇产科研究概况
《武威医简》是我国首次出土的一部比较完备的简牍医学专著,其成书年代大约在东汉初年,包含了内、外、妇、男、五官等科的内容,涉及妇产科的有“治邚(妇)人膏药方”、“治千金膏药方”两则,有完整的方剂组成。对《武威医简》妇产科文献有如下研究。
1.妇产科药物研究
2.妇产科剂型及用法研究
“治邚(妇)人膏药方”中张延昌[37]分析方剂中每一味药物的功效主治认为此方是外用膏剂。张丽君[38]从音韵角度认为“朌膊”为猪脂肪之意,即猪脂肪所做的膏剂。袁仁智[35]认为“朌膊”为肪脂之草写,不烦改字。确定其为动物脂肪所做的膏剂。李具双[39]认为此方和《武威医简》中其他膏药方,是现今所见最早的膏药方,但此方内服外用还有待考证。周祖亮[40]认为“千金膏药方”既可以内服又可以外用,也可同时应用。
3.妇产科方剂功效和主治方面研究
张延昌[41]分析“治邚(妇)人膏药方”中各药的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认为此方具有“治疗妇人经血不调,乳痈肿痛,乳汁不下等证”。彭卫[42]通过对“治邚(妇)人膏药方”用药的药性分析后,认为此方主治病症可能与现代医学的宫颈炎、宫颈糜烂、子宫肌瘤等疾病有关。《武威汉代医简》[42]整理者释“血府”为子宫,释“又中邚人乳余”为产后杂病,说明“千金膏药方”可治妇产科疾病。
其他简牍散见妇产科研究概况
裘锡圭[43]对于居延汉简中出现的“带下”病校释为妇女病。耿鉴庭[44]认为是女子带脉以下之病。居延汉简记载有大量戍卒妻子的结婚年龄及子女年龄,贾丽英[45]统计此数据认为居延地区的边戍妇女具有早婚晚育的特点;又根据当时戍卒有良好的医疗保障推测戍卒女性家属亦有良好的医疗保障。高大论[46]认为张家山汉简“在戒,不能弱,为闭”应为女子癃闭一类疾病,“前出如拳,为暴”为阴挺病。“乳痈,为醉”为急性乳腺炎,“白叚”为白带病。“字而肠痛...”为儿枕痛。彭卫[47]认为张家山汉简中“乳痈”为乳腺炎,“前出如拳,为暴”为子宫脱垂一类的疾病。于越[48]研究睡虎地、周家台两种秦简中的妇科疾病,《周家台秦简》“叚(瘕)者,潘(燔)剑若有方之端,卒(淬)之醇酒中。女子二七,男子七以数(饮)之”,推测为“女子瘕”病;《睡虎地秦简》“生子未能行”是指孕妇难产;“子变出”或“怀子而变”考释为小产一类疾病;“前血出”考释为阴道出血;“丁卯生子,不正,乃有疵前。”考释为胎位不正及阴道损伤一类的疾病。“痀疾”见于新蔡葛陵楚简,原文为“女子之慼,又痀疾作",张光裕、陈伟武[49]认为其当为拘急或者为拘瘛,所以此病当为女性急性病的一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汤在啻门》中有逐月养胎法,陈伟[50]释读了部分内容。 老官山汉简是继马王堆涉医简帛、武威医简又一次大规模涉医简牍的重大发现,但是其释文及图版尚未公布,据目前已发表的文章可以略窥其中妇产科的内容,在《成都“老官山”汉墓》[51]一文中“□□□□□□□□□□ 冶,饮之。女子视欲得男者,禹步三,□□□取□”的条文涉及到妇女求子术。另外老官山汉墓简牍中《诸病症候》中有“女子红痭,赤白半”,涉及到的妇科疾病应为女子崩漏或赤带病。和中浚等[52]列举了《六十病方》中的妇产科疾病,其中有“女山(疝)”、“女子不月”、“字难”、“女子瘕”,并描述了“女子瘕”的症状及病因。李家浩等人[53]介绍北大藏西汉竹书涉及的妇产科疾病有“治乳痈方”、“治字有余疾”、“字而胞不出”等等。另外周婵娟[54]从妇女用药及妇女性保健用药方面综合探讨了出土简帛涉及妇女的疾病史情况。
综上所述,出土简帛涉及妇产科的内容在释读、方药、养生保健、胎产生育已有比较详细的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也比较丰富,例如有些学者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来推测当时的妇女婚育状况,这对出土文献的研究是一个新的启发。再比如有学者从医理、药理方面进行研究,这对于文献释读加深对简文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但仍存有些许不足,首先是从中医学角度系统性的研究比较少,对于部分病名、方药从医学的角度研究不够深入。其次对于出土简帛文献所涉及的妇产科医学史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据马王堆医简中《胎产书》及其他简帛中的《日书》可以发现当时人们的生育习俗等。此外部分文字的释读仍存在错误与歧义。针对以上问题及不足,希望相关学者可作进一步的研究。
[1] 干春松,孟彦弘.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上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175.
[2] 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30,254.
[3] 魏启鹏,胡翔骅.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1[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4] 周一谋,萧佐桃.马王堆医书考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36.
[5] 刘吉善.论马王堆医书中的生殖医学[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10(1):50- 53.
[6] 张显成.释简帛医书中的“戒”[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1(1):56- 57.
[7] Rudolf pifister.谈房中术中的女阴词之分体法[C]//出土医学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2016:102及附件.
[8] 刘鹏.《黄帝内经》之前早期医学对生殖的论述[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论文集.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国文献研究所,2013.
[9] 李祥华.中国古代房室养生学对世界性医学的贡献[J]. 性学,1994,3(3):29- 34.
[10] 李零.中国方术考(修订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 , 2001:407 .
[11] 马王堆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2] 旷惠桃.《五十二病方》“痉病”探讨[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4(C1):96- 98.
[13] 刘庆宇,赵鸿君.“婴儿索痉”再考辨[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2):52- 59.
[14] 夏庆,刘士敬.从出土秦汉医籍看中医治疗癃淋证[J]. 福建中医药,1998,29(3):16- 17.
[15] 颜平.淋证的命名体系及分类模式[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5):25- 26.
[16] 丛春雨.论醋在敦煌遗书、马王堆竹简古医方中的临床应用[J].敦煌研究,2001,68(2):139- 146.
[17] 周一谋.帛书《养生方》及《杂疗方》中的方药[J].福建中医药,1992,23(6):43- 46.
[18] 郭建生,王小娟.马王堆医书《养生方》性药探讨[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2,12(4):56- 58.
[19] 崔锐.秦汉时期的女性观[D].西安:西北大学,2003.
[20] 陈农.《马王堆帛医书》的胎产生育观[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8):37- 38.
[21] 旷惠桃,潘远根. 马王堆《胎产书》的优生学思想[N]. 中国中医药报,2006- 12- 28(5).
[22] 周一谋. 谈马王堆医书中的食疗食补方(上)[J]. 食品与健康,1995(5):22- 23.
[23] 李欢玉,雷磊. 浅析《胎产书》的胎孕胎育理论[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5):15- 17.
[24] 吕亚虎.帛书《胎产书》所见早期孕育信仰浅析[J]. 江汉论坛,2009(6):70- 77.
[25] 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陆[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1.
[26] 陈吉全,黎敬波.五行与五脏配属史的再研究[J]. 光明中医,2010,25(11):1986- 1988.
[27] 严健民.五十二病方注补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98.
[28] 尚志均.五十二病方药物注释[M].内部资料.1985:84,134.
[29] 孙启明.《五十二病方》胶、隐夫木考[J].中华医史杂志,1988(03):封3.
[30] 邓义英.《胎产书》整理本标点辩误[J]. 成都师专学报,2000,19(1):52- 55.
[31] 裘锡圭.马王堆医书释读琐议[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7(4):42- 44.
[32]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释文、注解 十七、十.
[33] 张延昌,田雪梅, 杨扶德,等.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外、妇、五官科方药及应用[J].西部中医药, 2005,18(11):13- 14.
[34] 杜勇.《武威汉代医简》考释[J]. 甘肃中医,1998(1):8- 9.
[35] 袁仁智.武威汉代医简校注拾遗[J]. 中医研究,2011,24(6):78- 79.
[36] 彭达池.武威汉代医简札记三则[J]. 中医文献杂志,2012,30(1):21- 23.
[37] 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研究[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86.
[38] 张丽君.“朌膊”考释[J]. 古汉语研究,1995(1):65.
[39] 李具双.“膏药”考[J]. 中医文献杂志,2002,20(2):21- 22.
[40] 周祖亮,方懿林.简帛医药文献词汇学研究综论[J].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4):1006- 1008.
[41] 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注解[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161、86、161.
[42] 彭卫.汉代女性的身体形态与疾病[J]. 浙江学刊,2009(6):30- 41.
[43] 裘锡圭.居延汉简中所见疾病名称和医药情况[J]. 中医药文化,2008,3(6):16- 19.
[44] 耿鉴庭.汉简里的医药疾病资料[J]. 江西中医药,1957(4):59- 62.
[45] 贾丽英.从居延汉简看汉代随军下层妇女生活[J].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6(1):56- 60,74.
[46] 高大论.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13- 64.
[47] 彭卫.汉代女性的身体形态与疾病[J]. 浙江学刊,2009(6):30- 41.
[48] 于越.秦楚简病名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49] 张光裕、陈伟武.战国楚简所见病名辑证[C]//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编揖部.中国文字学报第-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2- 91.
[50] 陈伟.读《清华竹简(伍)》札记(续)[J/OL]. [2015- 4- 12].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92
[51]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成都“老官山”汉墓[N]. 中国文物报,2013- 12- 20(4).
[52] 和中浚,李继明,赵怀舟,等.老官山汉墓《六十病方》与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比较研究[J]. 中医药文化,2015,10(4):22- 34.
[53] 李家浩,杨泽生.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简介[J]. 文物,2011(6):88- 89.
[54] 周婵娟.秦汉简帛所见妇女史资料整理[D].重庆:西南大学,2015.
A Research Instruction on Unearthed Bamboo-clips and Silk Books of Gynecology Literature
LI Shan-tao, ZHANG Ru-q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China)
During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unearthed huge amounts of bamboo-clips and silk books of which contains quite a few medical literature. These have offer the most direct real information on medical status during the periods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the Qin-han dynasties. Among these,there have been abundant unearthed gynecological literature. Currently, lots of scholars have researched on the above contents. This paper is to give instruction on the formers′ studying on base of extensive collecting materials.
bamboo-clips and silk books; unearthed literature; gynecology; study instruction; reviews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科学技术史”;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简帛医书综合研究”(编号:12&ZD115)
K877.5
A
1006- 4737(2017)04- 0066- 04
2016- 12- 01)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