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温阳通督论治头痛病探讨※

2017-01-14孟凡磊程慧明何兴伟

中医药通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清阳督脉运转

● 孟凡磊 程慧明 何兴伟

从温阳通督论治头痛病探讨※

● 孟凡磊1程慧明1何兴伟2▲

通过对头痛病因病机分析,提出大多数头痛发病的病机关键是脉络瘀阻、清阳失运、神机运转失常;而督脉痹阻是头痛发病的经络学基础。通过温通督脉、益气升阳、祛风散寒、化痰祛瘀等治法,则可促进督脉阳气和诸经气血运行敷布通达和畅,进而祛除、或温化阻遏于头窍之风寒痰浊瘀血,使神机运转布达复常,发挥其清利头窍、醒神安神、通络止痛之目的。因此,重视温阳通督法在头痛病中的应用,则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头痛病 脉络瘀阻 清阳失运 神机运转 温阳通督

头痛病,古有“脑风”“首风”“厥头痛”“真头痛”等病名,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对于头痛病的病机证治,近年来有学者[1]认为督脉与头痛病具有密切的关系,为此笔者拟从督脉的循行分布、功能特性与头痛病的发病关系入手,对头痛病病机证治作些探讨,以期为从温阳通督法论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1 头痛病病名分类溯源

历代与头痛病相关的病名众多,且命名较为混乱,现结合文献对头痛病命名分类的依据梳理之。

1.1依据病因命名根据头痛发病的原因,古人有“首风”“大头风”“雷头风”等名称。有风邪所致头痛,如《素问·风论》载:“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等;寒邪可致头痛,如《素问·奇病论》云:“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曰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风寒邪气兼杂可引起头痛,如《难经·六十难》曰:“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李东垣《兰室秘藏》则认为湿热也可引起头痛:“心烦头痛者,病在耳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金匮翼·头痛统论·雷头风》载有风热头痛:“雷头风者,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雷之鸣。盖为邪风所客,风动则有声也。”《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则载时疫可致头痛:“大头风者,头大如斗,俗名大头瘟,天行时疫病也。感天地不正之气,甚而溃裂出脓,由邪客上焦之故。”朱丹溪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王清任则强调瘀血可致头痛,其在《医林改错·头痛》中云:“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汤)一剂而愈。”由此可知,古人常以外邪、痰浊或瘀血等病因分类命名头痛。

1.2依据病位命名根据头痛发病的部位,命名为“偏头痛”“眉棱骨痛”等。如《灵枢·厥病》载:“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圣济总录·偏头痛》载有偏头痛:“偏头痛之状……痛连额角,故谓之偏头痛也。”古代医著常将眉棱骨痛附于头痛类疾病中,如《证治准绳·头痛·眉棱骨痛》曰:“眉骨者,目系之所过,上抵于脑……遂从目系过眉骨,相并而痛。”

1.3依据经络命名张仲景《伤寒论》中有关于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论述。如《伤寒论》载有:“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等条文。后世医家多沿用之。至李杲《兰室秘藏·头痛门》发展为:“太阳头痛……少阳经头痛……阳明头痛……太阴头痛……少阴经头痛……厥阴头顶痛者。”

1.4其他《灵枢·厥病》则以头痛轻重程度命名:“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此外,也有以头痛新久来分类命名者,如《证治准绳·头痛》提出:“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2 脉络瘀阻、清阳失运、神机运转失常是头痛发病的病机关键

对于各类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均有阐发,不外乎外感内伤两方面。

2.1外邪侵袭是引发外感头痛的重要因素外感头痛主要由风、寒、湿、热诸邪所致。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载:“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类证治裁·头风》则曰:“风邪上干,新感为头痛,深久则为头风。”现代医家对此也有描述,孙英勋[2]等认为风邪是诸型头痛一个重要和共同的病因病机,也是头痛反复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赵云志[3]则根据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认为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多见。说明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此外,风邪又常兼夹他邪上犯可致头痛,如《证治准绳·头痛·眉棱骨痛》曰:“眉骨者……若诸阳经或挟外邪,郁成风热毒,上攻于头脑,下注于目睛,遂从目系过眉骨,相并而痛。”《兰室秘藏》载有:“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此伤寒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耳中……乃湿热头痛也。”据此可知,风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且常与寒、湿、热等病邪相兼为患。

2.2痰浊瘀血或体虚受邪、气血逆乱是内伤头痛发病的重要机转内伤头痛有虚实两个方面,主要由肝气郁结或脾肾阳气亏虚,痰瘀上蒙清窍、气血逆乱所致。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三》曰:“痰者,由水饮停积在胸膈所成。人皆有痰,少者不能为害,多则成患。但胸膈饮渍于五脏,则变令眼痛,亦令目眩头痛也。”朱丹溪则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丹溪心法·头痛》载:“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秦昌遇《症因脉治》言:“或元气虚寒,遇劳即发……或七情恼怒,肝胆火邪。皆能上冲头角,而成内伤头痛之症也。”跌仆损伤,或内生瘀血,亦可致头痛病,如《医林改错·头痛》载:“查患头痛者……用此方(血府逐瘀汤)一剂而愈。”现代医家也重视痰瘀之邪在头痛发病中的作用。刘明华[4]等从多方面论述,认为痰浊头痛乃是内伤头痛中的常见证型。华荣[5]等则认为瘀血阻络在头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知痰、瘀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痰瘀痹阻,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致头痛,并创造了施治的方法和方剂,至今仍对临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诸病源候论·头面风候》载体虚受邪可致头痛:“头面风者,是体虚,诸阳经脉为风所乘也。”《太平圣惠方》云:“夫偏头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证治准绳》则曰:“病头痛者,凡此皆脏腑经脉之气逆上,逆乱于头之清道,致其不得运行,壅遏精髓而痛者也。”可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气血逆乱所致的脉络失和也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

内伤所致的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临床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多因体虚劳倦而发,遇劳则剧,时作时止,缠绵难愈[6]。

2.3清阳失运、神机运转失常是头痛发生的重要病机《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灵枢·周痹》则云:“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由此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疼痛与神机运转和阳气运行存在密切关系,阳气运行失常可导致神机运转失职,则脑髓神机对疼痛的感知出现障碍;另一方面,神机运转失常则可致气机逆乱、阳气郁结,脉络瘀阻而出现疼痛症状;同时疼痛亦可促使神机运转复常,并激发驭使阳气运行,进而促进机体脉络气血运行通畅而缓解疼痛,即“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

对于脑髓、脑髓神机运转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控和疾病发生发展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近年来有学者[7-11]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脑髓神机倚赖气血津液精髓的升降出入运动,通过督脉(脊髓)调控脏腑经脉气血功能及机体阳气的运行敷布,以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控。故笔者认为,头痛病的发生发展亦与神机运转失常密切相关。

综上可知,头痛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因以风寒为主,内因以肝气郁结、脾肾阳气亏虚多见。病机则主要表现为风寒侵犯头部、肝气郁结化火上扰头窍、脾肾阳虚痰瘀滞于头部或头窍失养。以上多种病邪皆可上犯,均可导致头部阳气失运,痰瘀痹阻,气血逆乱,从而导致头痛的发生。因此,笔者认为阳气失运、气血逆乱、痰瘀阻滞、脉络失和等因素所导致的脑髓神机运转失常是头痛发病的病机关键。

3 督脉痹阻是头痛发病的经络学基础

3.1督脉是脏腑肢窍阳气转输之纽带督脉主要循行于后背与头部正中线,为“阳脉之海”,具有督领全身阳气、统率诸阳经之功能;又因督脉与“阴脉之海”任脉相衔接,故督脉与十二经脉联系密切;此外,督脉和其络脉循行于头部、脊柱内和脊柱两侧,并与足太阳经相邻,与足太阳经多处重叠,经气交通,共主一身之阳气,而五脏六腑之气皆通过背俞穴与足太阳经相联系,故督脉与脏腑经脉气血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何氏[12]认为督脉总督诸阳,是脏腑肢窍阳气转输之纽带,与脏腑经脉气血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在形态结构上,督脉与头窍具有直接的联系,如《素问·骨空论》所载:“督脉者…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在功能活动方面,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故头窍之清阳依赖于督脉的转输和敷布,且头窍疾病的发生与督脉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如《难经·二十九难》曰:“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3.2督脉痹阻是头痛发病的经络学基础由前述可知,督脉与头窍在形态结构上和功能活动方面均构成了密切联系,因此督脉的功能活动异常亦势必对头窍的功能产生影响。风、寒、热、痰、瘀等邪浊上犯头窍,则可致痰瘀痹阻督脉、头窍,最终使头窍清阳失运、气血逆乱、神机运转失常而为患;当督阳空虚,或肾阳亏虚无以充养督阳,温煦失职,则可导致头窍清阳失运,痰浊瘀血无以温化,滞留阻遏头窍而为病。因此,督脉痹阻、头窍失濡应为头痛发病的经络学基础。

4 温阳通督是治疗头痛病的重要途径

对头痛病的治疗,《内经》中有不少记载,此后历代医家治疗头痛,主要以内服药为主,同时兼有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张仲景则提出以分经论治头痛,并明确提出治法和方药。如《伤寒论·厥阴病》载:“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即是以温散厥阴肝寒之法治疗头痛;《兰室秘藏·头痛门》则记载了不少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方药:“太阳头痛,恶风而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阴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临证指南医案·头痛》中有邹时乘按:“观先生于头痛治法,亦不外此。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说明古人采用药物治疗时,非常重视从祛风散寒、温阳通络或宣通阳气立法来论治头痛。

对于针灸治疗头痛,《针灸甲乙经》中则详细记载了治疗头痛的选经取穴,如“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足阳明、太阳。”《针灸资生经》云:“前顶、后顶、颔厌,主风眩偏头痛。”《针灸大成·百症赋》则曰:“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这些记载为从督脉论治头痛提供了理论依据。

5 小结

综上所述,各类头痛病发病的病机均与脉络瘀阻、清阳失运、神机运行失常密切相关,而督脉痹阻是头痛发病的经络学基础。据此,笔者认为,从温阳通督、益气升阳、化痰祛瘀入手治疗头痛病,有确切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风寒侵犯头窍者,祛风散寒、温阳通督可以祛除风寒湿浊之邪以使头窍清阳运行通畅、神机运转复常;对于气血逆乱、痰瘀阻滞者,通过化痰祛瘀、疏通督脉、宣通阳气,则可使气血运行和畅,痰消瘀化以达治疗之效;气血亏虚不能濡养头窍者,温阳通督法可使气血运行通畅,阳气充盈上达,则头痛自消;同时,督脉通畅、督阳充盈,则脑髓神机运转通达和畅,则可达醒神安神止痛之目的。对于邪热上犯,或肝阳上亢等阳邪所致的头痛病不适合本法治疗。目前,临床头痛病多采用中药、针灸或针药结合为主治疗。中药治疗通常可选用吴茱萸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羌活胜湿汤、通窍活血汤、川芎茶调散等方剂;针灸治疗通常可取百会、风府、大椎、前顶、后顶等腧穴以温阳通督,使脾肾阳气正常敷布,则可使头窍气血复常、痰瘀得消,达到治疗头痛之目的。至于温阳通督法治疗头痛的现代机理研究,则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1]卢勤妹.吴旭教授通督温阳法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16-17.

[2]孙英勋,李创业.王启政教授从风火痰瘀论治头痛经验[J].中医学报,2011,26(5):562-564.

[3]赵云志.顽固性头痛从风论治[J].光明中医,2006,21(8):9-10.

[4]刘明华,胡益利,黄爱民.痰浊头痛治疗心得[J].光明中医,2012,27(8):1658.

[5]华 荣,李郑生,张彦红,等.李振华教授辨治瘀血头痛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6,24(7):1212-1214.

[6]姚欣艳,李 点,刘朝圣,等.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419-2421.

[7]王永炎.老年性痴呆辨治[J].中国医药学报,1994,9(2):49-51.

[8]王永炎,张伯礼.中医脑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30.

[9]张学文.中风痴呆证治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1):1-2.

[10]何兴伟.脑髓神机对生命活动的调控途径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理论杂志,2008,14(3):170-171.

[11]周德生.脑主神机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2-4.

[12]何兴伟.通督升阳法论治鼻渊病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29-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No.H2718)

何兴伟,男,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脑脊髓病理论与针灸临床研究。E-mail:hexingwei196@126.com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30006)

猜你喜欢

清阳督脉运转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从“阴中求阳”论治“督脉生病”
复旧运转
《狮来运转》萌翻石狮
时来运转
最方便的健身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