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8例临床观察
2017-01-14段文强
段文强
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8例临床观察
段文强
目的 探讨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4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给予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观察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 并统计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 反酸嗳气症状、胃脘痛症状、饱胀症状的缓解率分别为97.92%(47/48)、93.75%(45/48)、95.83%(46/48)。治疗后患者胆汁反流时间、频率分别为(11.9±2.3)min、(48.2±6.8)次, 优于治疗前的(30.2±4.7)min、(98.5±12.4)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中显效18例, 有效27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 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不仅能够促进患者各种消化道症状的缓解, 而且能有效降低胆汁反流的时间、频率, 提高治疗效果, 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左金丸;半夏泻心汤加减;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应用
胆汁反流性胃炎指因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 造成十二指肠的内容物(胆汁、肠液、胰液等)大量反流进入胃部, 进而导致胃黏膜屏障的功能受损, 胃黏膜糜烂、出血以及上皮反应性变化等症状的疾病, 属于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常发生于胃肠吻合手术之后[1-3]。传统西医在治疗过程中效果欠佳,且容易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本文就本院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9月~2016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4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不明原因的反复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及消瘦症状,且经胃镜诊断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标准:胃镜下的黏液呈黄色胆汁样, 胃黏膜上有胆汁沉积形成的瘀斑, 胃黏膜出现糜烂、充血等表现, 同时存在胃黏膜的下层发生水肿、黏膜层中有明显的血管扩张及炎性细胞侵入的情况。48例患者中,男27例, 女21例, 年龄18~ 78岁, 平均年龄(41.2±13.3)岁,病程3个月~ 6年, 平均病程(1.9±1.4)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处方组成:黄连、黄芩、法半夏、党参各10g, 吴茱萸、干姜各6g。其中有胃脘痛症状的患者可加五灵脂10g;有口苦症状的患者可加栀子10g;有便秘症状的患者可加大黄10g;有反酸症状的患者可加代赭石10g;1剂/d, 分早中晚3次服用(以500 ml水煎汤150 ml口服), 以4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治疗后各项主要症状或体征(反酸嗳气、胃脘痛、饱胀)的缓解情况, 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胆汁反流时间、频率。结合患者的主要症状或体征改善情况与胃镜下表现, 评价其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标准[4]:患者的主要消化道症状及体征完全或基本消失, 经胃镜检查见黏膜水肿、糜烂、出血、血管扩张等表现明显减轻为显效;患者的主要消化道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 经胃镜检查偶见黏膜水肿、糜烂、出血、血管扩张等表现为有效;患者无法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反酸嗳气症状、胃脘痛症状、饱胀症状的缓解率分别为97.92%(47/48)、93.75%(45/48)、95.83%(46/48)。治疗后患者胆汁反流时间、频率分别为(11.9±2.3)min、(48.2±6.8)次, 优于治疗前的(30.2±4.7)min、(98.5±12.4)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中显效18例, 有效27例,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在所有胃炎患者中所占比例为10%~15%,属常见消化系统慢性疾病, 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因。西医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在于迷走神经兴奋或其他原因诱发幽门括约肌功能失常后会导致正常胃蠕动受影响, 胆汁进入胃部, 并导致其内环境的pH值升高, 胃黏膜屏障受到破坏的同时, 胰酶泌素、促胰液素等水平异常降低, 幽门括约肌张力进一步增强, 则胆汁反流程度再次加重, 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5-8]。因而, 在治疗上其主要是通过提高胃蠕动性, 保护胃黏膜等药物的应用来达到缓解胆汁反流症状的目的, 多潘立酮、奥美拉唑以及硫糖铝等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但是一方面这些药物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造成胆汁反流的原因, 另一方面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大, 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也较差, 治疗效果不理想[9]。
中医则将胆汁反流性胃炎纳入到“反胃”、“痞满”、“胃脘痛”等的范畴内, 认为患者先天不足、脾胃亏虚或者因情志失调导致的气血瘀阻、湿热郁胃等是主要病机, 因而, 利胆泄热、疏肝和胃被认为是治疗的关键所在[10]。本文采用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 基础处方中的黄连、黄芩都可以发挥清热的功效;而法半夏则具有降逆和胃的功效;加以吴茱萸温中、散寒、理气,党参健脾、益气、和中, 干姜温胃散寒、消积解郁, 诸药合用, 共奏合胃健脾、柔肝解郁、散瘀降逆、理气和中的功效[11,12]。同时, 对有严重口苦表现的患者加用栀子, 可以进一步发挥清热燥湿之效;有严重胃脘痛症状的患者加用五灵脂则可发挥镇痛、除滞散瘀之效;有严重反酸症状的患者加用代赭石具有泻火消滞之效;有严重便秘症状的患者加用大黄可以发挥祛瘀攻滞的效果[13]。因药证相, 各味药合用治疗4个疗程后, 患者的反酸嗳气症状、胃脘痛症状、饱胀症状的缓解率都在90%以上, 胆汁反流时间及频率大大降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3.75%, 中药的用药安全性也有保障。这与鲁磊[14]的研究结果一致, 其研究中还与西药治疗的效果进行对照, 也有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显著更优的结果。而周德君[15]的研究则采用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也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可见通过疏肝和胃、利胆泄热类中药的应用可以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有效治疗。
综上所述, 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不仅能够促进患者各种消化道症状的缓解, 而且能有效降低胆汁反流的时间、频率, 治疗有效率较高, 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1]杨启平.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2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 29(3)∶167-168.
[2]卞勇.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2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 31(6)∶465-466.
[3]何成华. 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胃炎32例.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 29(10)∶70-71.
[4]蔡文清. 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23)∶143-144.
[5]袁宪章. 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54例.内蒙古中医药, 2004, 23(3)∶4.
[6]罗吉品. 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8例.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6, 22(12)∶763.
[7]赵玲. 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5例临床观察. 国医论坛, 2008, 23(2)∶7.
[8]凌继荣. 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8例临床观察. 中医药导报, 2008, 14(5)∶45.
[9]罗婷, 黄能, 杨勇娟. 半夏泻心汤加味结合西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5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2)∶190-191.
[10]经海容. 柴胡疏肝散加减合左金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6例.中国校医, 2011, 25(6)∶438.
[11]谢永丹.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6例临床疗效观察. 福建中医药, 2008, 39(5)∶5-6.
[12]王岩, 于英英.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53例疗效观察.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2, 34(12)∶1113-1115.
[13]潘新彦.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0例疗效观察.中外医疗, 2012, 31(36)∶7-8.
[14]鲁磊.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国医论坛, 2015, 30(1)∶42-44.
[15]周德君.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分析.实用中医药杂志 , 2014, 30(4)∶270-27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2.091
2016-12-15]
123221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