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年寄语

2017-01-13蒋建东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靶点

·卷首语·

新年寄语

元旦前因为工作需要,我仔细回顾了 2000 年以来我国药物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一是想比较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原创研究的特点,二是了解这些基础研究对后来中国新药研究的实践影响。阅读之间,感触变化。正值 2017 新年,我借《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卷首,与大家分享我国药学前沿的灿烂星光。

结构生物学进入药物靶点研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人员深入研究了革兰阴性菌细胞外膜的分子组成与相互作用,寻找药物靶点,以期克服细菌耐药(Nature,2014)。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的研究者在三年里解析了多个GPCR 受体的立体结构、相关信号传导及药物结合的变构调节(多篇文章发表于 Nature,Science,2013 – 2015)。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学者探索肌肉兴奋-收缩偶联这一过程中离子通道的作用和结构生物学,及由此触发的动作电位、离子释放和一系列蛋白质构象变化(多篇文章发表在 Nature,Science,2015 – 2016)。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学者则发现人体半乳糖苷凝集素是连接炎症和胰岛素抵抗的关键分子(Cell,2016)。

天然药物研究在中国最具特色,也有深厚基础。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砷的重要临床用途和抗白血病机制;新的研究又揭示 As2O3的直接作用靶点是 PML,为药物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Science,2010)。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医师合作,发现小檗碱是一个新机制的安全有效的降血脂药物,并具有优于他汀类的临床特点(Nature Medicine,2004)。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则利用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实现细胞重编程,成功诱导了多能干细胞(Science,2013)。

新的生物技术日益渗入我国的药物研究。北京大学药学院的研究者在病毒疫苗研发领域取得革命性进展,他们以甲型流感病毒为模型,应用基因遗传密码子扩展技术成功创制了复制缺陷型活病毒疫苗(Science,2016)。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验证核基因组序列 ITS2 作为植物通用 DNA 条形码,为中药鉴定带来新的技术(Nature Communication,2013)。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学者发现,麦角硫因和放线硫醇参与了细菌功能分子的组装,在林可链霉菌中精确地导演了林可霉素的生物合成(Nature,2015)。

这些成果,有的已经被验证并用于临床和实践,有的则具有潜能服务于新药研发,也有的离实际运用还有距离。过去十几年,我国药物基础研究厚积薄发,令人欣喜;面对未来,我们期待更好的原创,并注重转化。

又是一年开始,希望我们共同做好工作,不忘初心,通过《中国医药生物技术》这个论坛,培育出药物研究的中国之花。

10.3969/j.issn.1673-713X.2017.01.001

猜你喜欢

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靶点
睡眠研究所·Arch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院士当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昆虫也会便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