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记》研究(1979-2014)看先秦儒家教育伦理思想的当代探索

2017-01-12韩博韬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学秩序学记儒家

韩博韬

(山东大学 文史哲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从《学记》研究(1979-2014)看先秦儒家教育伦理思想的当代探索

韩博韬

(山东大学 文史哲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按照内容侧重不同,1979-2014近35年相关《学记》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及硕博士学位论文可分八类:中文文本与西方名著的比较,古代思想史与当代价值的比较,教师与学生的比较,教育与教学的比较。据其可得结论:社会交往是教育行动的基础,教学秩序是教育行动的依据,教育理想是教育行动的目标。

《学记》;先秦儒家;教育伦理思想

我国固有之学问自古有“汉学”“宋学”之分,前者重考据,后者重思辨。在中国历史和中国学术史上,可以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一步步被抬到这个无以复加的高度上来的[1];王学典[2]先生说:“文革结束已经快40年了。30年河东,30年河西。历史几乎每隔30年都要出现一次轮回:从1919到1949,从1949到1979,从1979到2009,几乎都是如此。从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开始,像中国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门类一样。”此时就像王先生所说“或许我们正置身于一场新的文化大论战前夜”。《学记》保存了中国最古老的教育智慧,其当代研究本身也有研究的价值,笔者试图从《学记》的当代研究中总结其对先秦儒家教育伦理思想的认识精华。

一、《学记》教育伦理思想的当代研究进路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专篇论著,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79-2014近35年相关《学记》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及硕博士学位论文数量,详见表1。

由表1可知,20世纪改革开放之初直至80年代末期,学界关于《学记》的研究呈降温趋势;自90年代初至21世纪前十年,学界关于《学记》的研究大致呈不愠不火的状态,中期有小高峰;新世纪以来,学界对《学记》的关注不断增强,特别是由于2009年纪念《教育史研究》二十周年及相关论文集征稿的推动,2009年学界对于《学记》的关注和研究达到最高峰;此后,《学记》受学界的关注度在逐渐降低。

表1 与《学记》相关核心期刊论文及硕博士学位论文统计(1979-2014)

从表1可以看出,学界对《学记》的关注出现了四个小高潮:1979年-1982年、1985年、1994年-1996年、2006年-2009年。这四个时期可以先后对应改革开放带来思想解放的初期、思想解放引起思想自由化的前期、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初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新挑战的时期。我国学界对于中国经典文献的关注与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的关系可以反映思想与社会的息息相关。

《礼记·学记》的相关研究中,单以各类报刊上所见的文章而言,1989年以来就有700余篇。经统计,1979年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所收录的期刊论文及硕博士学位论文共95篇,根据内容侧重不同,大致可以分为8类:其中侧重《学记》文本的研究约占7%,侧重与西方教育学名著比较的研究约占3%,侧重思想史的研究近占12%,侧重《学记》现实意义的研究约占6%,侧重学生的研究约占6%,侧重教师的研究近占12%,侧重教育思想的研究约占23%,侧重教学思想的研究近占31%。可见其教育教学思想是学界关注的主体。

第一类,侧重《学记》文本的研究中,刘晓东[3]提出“禁于未发之谓豫”中的“豫”还有更丰富的含义,即要让年幼儿童悠闲舒适,从容成长,让儿童享受当下的生活,避免有损于儿童的成长。对“豫”的传统释义提出了新的看法,有创新性。袁健惠、彭慧根据不同学者对个别字句的不同断句标点和释义,论证和阐明其中某一种说法的合理性,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从文章的发表的时间顺序看,对于《学记》文本的研究重复性工作少、创见性成果多、研究视角更精细化。

第二类,侧重与西方教育学名著比较的研究中,《〈学记〉与〈大教学论〉教学思想之比较》是关于《学记》与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的比较研究,其核心观点是前者重“道”和后者重“器”[4],体现出中西方教育理论特性的差异。

第三类,侧重思想史的研究中,麦赐球[5]提出《学记》具有深度的现代阐释性,其文章保存了黄钰生先生在西南联大上的讲话,为“西南联大这个宝贵的历史资源库”提供了资源。张晚林、翁后发[6]认为:《学记》从“尽心知性”的精神中表现其宗教情怀,从“开而弗达”的理论中表现其学求自得,从“退息居学”的生活中表现其持敬存养这三个方面展现了其对人文教育的贡献。鲜明简洁地概括了《学记》人文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这部分研究显现出相关学者长于运用中国古典文献进行综合论述、思想浓厚的特点。

第四类,侧重《学记》现实意义的研究中,有学者从语文这一学科教学的角度重点阐释《学记》中“喻”的方法延伸,即“做中学”、教学反思等等。和上一类相比,当今学者对《学记》现实意义阐释的深度与高度略显不足。

第五类,侧重学生的研究中,学者多从学生的角度强调立志、修身、尊师、循序渐进、独立思考、学思结合、博专融会等思想方法的重要性,观点大为一致。

第六类,侧重教师的研究中,学者大多从教师师德、学养、教法三个方面论述严格为师、提高自身素养、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与方法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论文发表时间上来看,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学界由对教师个体成长向教师群体、教师职业发展的进一步关注与思考。

第七类,侧重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学者主要围绕“德育”这一教育思想母题展开论述,并且随后出现了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教育思想话题下的22篇文章中有近四分之一主要探讨教育心理学思想),着重分析了《学记》中“知、情、意”在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常校珍[7]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对《学记》文本做出了全面的梳理与论述,观点准确鲜明,是相关《学记》教育心理思想的早期研究中比较成熟与完善的研究成果。

21世纪以来,从《学记》出发并倡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谐教育理念等声音也在学界出现;也有结合大学教育做出的具有相当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新成果,如王秀丽[8]结合西方的合作学习理论,提出《学记》“论学取友”即古代中国“为什么把“取友”作为考试的内容之一”这个问题,并立足当今大学教育学生探索、创新精神不足与师生关系冷漠的现实,论证“取友”即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涉及到教育伦理学思想,乐爱国、冯兵[9]撰写的《〈礼记·学记〉的教育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是唯一的论文,这篇文章从《学记》揭示出“师道之尊”“教学之伦”“为师之德”“从学之道”这四个教育伦理学的方面,分析论证较为公允。

第八类,侧重教学思想的研究中,学者多是从课程教学论方面的分科教学、学校系统与学制、学校制度、教学进程、教学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或是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教学艺术上重述“练习法”“讲述法”“诱导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具体教学方法。张警鹏[10]在2002年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作为研究《学记》的参照对象,是把我国优良教育传统与当代具体教育改革做比较的有意义研究。再如谌安荣[11]从教学目的论、教学本质论、教学艺术论及教学理想境界的追求等方面对《学记》的教学哲学思想进行了十分透彻的发掘、分析和论述,代表了目前《学记》教学思想研究的最高水平。缪春蓉[12]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通过调查分析了当代语文和谐教育的现状,并吸取《学记》中教育教学思想为语文和谐教育理念的实施提供了借鉴。除此之外,我们能够看出《学记》教育教学思想对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也产生了影响,从这一侧面也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及第二语言教学工作对学界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也反映出其发展的上升趋势。

按照学者们论述的重点进行归纳,有侧重中文文本和与西方名著比较的差别,有侧重古代思想史与当代价值的不同,有侧重教师与学生的不同,也有侧重教育与教学的不同。可以说,学者们对《学记》的关注、研究都一步步推动着中国教育思想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传播了《学记》作为元典的经典思想,有益于中国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然而正如现实社会问题会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而层出,学术问题也会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多而更新,过去研究的“老底”与现实需求的“饥渴”之间的矛盾会突显。侧重古代思想史与现实意义的成果论证并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看法,但前者缺乏一个较为醒目合理的框架,后者也不可避免地随着社会的变化显现出数量上的“捉襟见肘”和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

二、当代《学记》研究对先秦儒家教育伦理问题的探索

《学记》是专门探讨教育的,并且始终无法与那个时代的伦理烙印脱离关系。下面笔者将从社会交往、教学秩序、教育理想三个方面来论述当代《学记》研究对先秦儒家教育伦理问题的探索。

(一)社会交往——教育行动的基础

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普遍充分利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工具是如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邱泽奇[13,p197]先生说:“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人是群体的生物。”社会交往,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间发生的各种联系与接触。人的社会交往,产生于人类维持生存的需要,并促成人类自身的稳固结合。社会交往的涉及面非常之广,因为社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教育活动等社会实践,都必须借助于社会交往的形式存在和发展。

将教育仅仅视为学校教育这种想法较为狭隘,陈通明[14,p104]先生认为:“把教育归结为各类学校教育、传播信息和文化的图书报刊和广播龟视等宣传手段,就是片面的。首先,有组织的社会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不能使每个社会成员学到他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的全部知识和经验。……其次,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变性是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无法全部囊括的,要在学校的教育中准确地预测将来显然有困难,青少年也就不可能通过接受学校教育的预先指导就会对此有全面的准备。再次,教育水平的发展程度限制着学校教育不能使社会成员都获得从小学到大学的较完备的教育和训练。还有,每个人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特点的陶冶,各种文化艺术修养的形成、发展等,也是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无法全部代替和包容的。”他还认为社会交往具有“交流经验和知识、产生和传播社会思潮等社会意识形态、推动再学习、对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传播文化”[14,p105]等重要作用。

教育行动是实际的、动态的,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因此必须以社会交往为基础。曲正伟[15]认为:“《学记》是一种社会记忆的文本表达形式,它的意旨在于为现实社会和个人的生存境遇创造合法性,从而形成对‘共同愿景’的认同。这种社会的记忆是通过主体与知识的操演(身体实践和纪念仪式)得到固化和传承的。通过这种解读方式,《学记》更多展现的是‘士’阶层的生活史,即古代‘士’人对自身‘位置’的固守以及对‘意义’的阐释和守护。”古代的士是一种社会阶层,尤其是根据先秦时期的历史语境,《学记》与士的社会交往本身就有极大关联。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古代,教育行动也是要以社会交往为基础的。

(二)教学秩序——教育行动的依据

论及教学秩序,这还需要说到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是对儒家产生过影响的,“无为”固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意思,而是讲“无为而无不为”,这大概就是“制度”产生的思想来源,倘若有一套非常合理的制度,这套制度固然需要人来设计,人人都遵守并奉行,“无为而治”或能实现。而儒家直至发展到战国、秦前,制度化的思想设计非常多,《荀子》一书能集中体现。而成书于战国的但早于《荀子》的《学记》对于教学制度的论述,尤其是从那个时代看,较为全面了。

教学秩序是指教学工作中各种重要关系的安排,憧憬的是一种良好有序的状态。《学记》原文第4—6章,我们可以看出《学记》明确设计了设学规则、考校规则和修息规则。第一,关于“塾”“庠”“序”“学”,孟子早有解释。即所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第二,考校之制为“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安其道”。“教之大伦”是学校的七条重要规定。第三,修息之规:学操缦而安弦,学博依而安诗,学杂服而安礼。“时教”是正业,“退息”的目的不是“通经”而是“安学”。这是“学”之规。而作为社会制度之一的学校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就是愈益完善的[13,p103-107],其教学秩序也是随之而不断完善的。

当代学者的《学记》研究反映了学界对教学秩序的关注,并呈现出逐渐深化的趋势。吴杰[16]认为孔子的课程教学论非常可贵,如开创分科教学、提出设置学科的理论,并提出了《学记》所设想的教学进程。何朴[17]则探讨了《学记》中的教学方法,详细分析了“诱导法”、“问答法”“练习法”“讲述法”四种教学方法,这四种方法的综合也能看出先秦儒家教育伦理思想中主张“循学”的一面。覃照[18]从教学管理角度出发,认为《学记》“拟定了一个从地方到中央的学制系统及十六年制的大学教学计划、重视教学常规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重视教学质量的管理,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重视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反映出学界对教学秩序的关注。王天平[19]认为:“《学记》中的教学根本制度主要包含于‘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的教学目的之中;《学记》中的教学基本制度以个别教学制度为主,辅之以班组教学制度、复式教学制度等。学校教学行为规范主要有教学组织的规范、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制度等。此外,教学外部管理规范主要有教学评价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学记》中教学制度思想具有公共性、系统性、稳定性、强制性和人文性等特征。”其硕士论文可以视为当代对《学记》中教学秩序问题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以上当代《学记》研究均可以视为对先秦儒家教育伦理问题——教学秩序(另外如“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也是学者们广泛关注讨论的问题)的探索,不难看出,教学秩序是教育行动的根据。

(三)教育理想——教育行动的目标

儒家学说中的政治学说及社会学说均与其憧憬的教育理想有关。而教育理想的重点则与教学理想不同,即社会化育。《礼记·礼运》中名篇《大道之行也》是战国时期的儒家托古改制的说法,反映了其社会理想,这与《学记》首章中的“化民成俗”为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是相一致的。

无论是侧重教育思想的研究,还是侧重思想史的研究,当代学者对先秦儒家教育伦理问题中的教育理想的论说都是围绕师生关系、教育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来讨论的,可以视为是基于社会关系与教学秩序这两个方面的。根据侧重不同,先秦儒家的教育理想可以划分出许多个,但是抽象地总结,这个理想就可以归纳为“和”。而这个字甚至贯穿了我国历史主流的终始,政治、经济、民族等各个方面均是如此。我们看最热衷这个话题的当代《学记》研究成果能得出一些结论。

张秀红[20]于1998年在《河南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论〈学记〉所反映的教学辩证法思想》一文中指出“教与修的辩证统一、善教与继志的辩证统一、长善与救失的辩证统一、藏与息的辩证统一、善喻与知教的辩证统一,官先事与士先志的辩证统一”已经初步透露出对“和”的关注。邹定滔和张伟燧、周文和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分别发表《简谈〈学记〉的语文教学艺术理想境界》和《〈学记〉教学艺术思想探微》,则在教学艺术这个说法上进一步触及“和”。至2007年,谌安荣的博士论文《阐释与反思:〈学记〉教学哲学思想研究》则专门在最后一章谈到“和”这个教育理想。谌安荣[11,p2]博士说:“《学记》认为和谐是教学要追求的理想境界。和谐的教学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共生、师与生的和谐共处、生与生的和谐共进,最后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到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邬智等人、郑旭辉与陈笃彬、杨栋、刘婷婷分别发表《试论〈学记〉中的和谐教育理念》、《〈学记〉:教学价值取向的和谐》、《〈学记〉中儒家教育理念管窥)》、《透析〈学记〉教育理念以观古代教育思想》,明确提出“和谐教育理念”。可见“和”这个教育理想是教育行动的目标。

社会交往、教学秩序、教育理想分别是教育行动的基础、依据和目标。儒家文化的特质之一是其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贯穿了先秦儒家教育伦理思想的终始,对应到教育行动上,社会交往、教学秩序、教育理想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过渡桥梁。教育是发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事情,倘若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施者与受众都要以虚心、诚心的态度来构建双方的关系。当教学秩序有条不紊时,要想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中国人“谦”这种人格魅力就有了用武之地。当代《学记》研究中如张晚林、翁后发撰写的《从儒家教育思想看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以〈礼记·学记〉为诠释中心》、杨大伟撰写的《从〈学记〉看素质教育》、孙伟儿撰写的《试论〈学记〉的人文价值》反映了学界对于先秦儒家教育伦理思想人文情怀的关注。

三、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后,有学者提出了创建中国教育学派问题,认为中国教育学科建设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学派的缺失。反思中国教育学的百年之路,一个总体问题是学派成长的缺失,即‘内涵式’、‘开创性’发展不足”[21],这一问题也的确是学界关注的,甚至应当是教育界和理论界积极承责去解决的。钱焕琦[22]先生认为“关注教育伦理学基本原理的完整建构”与“进一步探索中外教育伦理的发展根基和历史的逻辑关系”是教育伦理学的两个重要发展趋势。所以笔者认为探讨先秦儒家教育伦理思想的当代研究进路符合钱先生所提出的两个重要趋势,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

[1] 冯友兰.涂友光,赵复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8-49.

[2] 王学典.从反思文革史学走向反思改革史学——对若干史学关系再平衡的思考[N].中华读书报,2015-3-18(5).

[3] 刘晓东.先秦《学记》“禁于未发”章新诠[J].南京师大学报, 2008(2):74.

[4] 姜俊和,周世厚.《学记》与《大教学论》教学思想之比较[J].教育探索,2007(3):5-6.

[5] 麦赐球.西南联合大学教学记事——“大一国文”开篇《学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79.

[6] 张晚林,翁后发.从儒家教育思想看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以《礼记·学记》为诠释中心[J].现代大学教育,2011(1): 6-11.

[7] 常校珍.《学记》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5(2):20,43-48.

[8] 王秀丽.《学记》中“论学取友”思想对当代大学教学的价值[D].太原:山西大学,2006.

[9] 乐爱国,冯兵.《礼记·学记》的教育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8):176-179.

[10] 张警鹏.从《学记》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J].教育科学研究,2002(10):30-33.

[11] 谌安荣.阐释与反思:《学记》教学哲学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12] 缪春蓉.《学记》和谐教育思想与语文教育改革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1.

[13] 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 陈通明.略论社会交往中的教育现象[J].宁夏社会科学, 1985(1).

[15] 曲正伟.位置与意义:《学记》中“士”的生活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71.

[16] 吴杰.孔子的课程理论和《学记》所设想的教学进程[J].东北师大学报,1981(1):81-86.

[17] 何朴.《学记》中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3):103-106.

[18] 覃照.《学记》教学管理思想探微[J].教育科学,1995(3):56.

[19] 王天平.《学记》中教学制度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1-2.

[20] 张秀红.论《学记》所反映的教学辩证法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1998(6).

[21] 郑金洲.中国教育学60年·1949-2009[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2.

[22] 钱焕琦.教育伦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5-64.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A Contemporary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al and Ethical Thoughts of Pre-Qin Dynasty Confucian Scholars: A Case Study of Xueji Studies (1979-2014)

HAN Bo-tao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nts, theses on Xueji Studies (1979-2014), core journals identified by Peking University, master and doctoral dissert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categories.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Chinese texts and western masterpieces, ancient thoughts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social contact is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action, teaching order is the basis of education action, and education ideal is the goal of education action.

Xueji; Pre-Qin Dynasty Confucian Scholars; educational and ethical thoughts

G40-09

A

1009-9115(2016)06-0095-05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6.022

2016-06-01

韩博韬(1992-),男,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史、中国当代思想史。

猜你喜欢

教学秩序学记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秩序
从《学记》看高效课堂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