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2017-01-12张迪
张迪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
·经验交流·
依达拉奉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张迪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
目的研究并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 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0.05),而在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依达拉奉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和可靠安全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依达拉奉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并发症,具有致命风险,临床上多采取尼莫地平、依达拉奉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为此,针对2013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研究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颅部CT明确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均对本研究知情了解,自愿参与。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2~73(63.17±7.62)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1~75(63.62±7.96)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初始给药剂量为1~2 mg/kg,静脉泵入,治疗2周后改为口服,每次40 mg,每天3次,口服2周,共治疗4周。
观察组采用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尼莫地平给药方法同对照组,取30 mg依达拉奉加入至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两次,持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炎症因子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分别采取散射速率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 定。
1.4 疗效评价
疗效判定标准: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生活能够自理,颅部CT检查未发现新梗死病灶即为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效改善,生活基本自理,颅部CT检查未发现新梗死病灶即为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颅部CT检查可见新梗死病灶即为无效[1]。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0.05),而在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注:1)与治疗前相比,P <0.05。2)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 <0.05。
组别 例数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m/s) CRP/(mg/L) IL-6/(pg/ml)对照组 40治疗前 0.141±0.048 21.43±7.65 229.85±56.98治疗后 0.098±0.0431) 12.65±3.471) 148.36±43.641)观察组 40治疗前 0.144±0.029 21.89±7.82 229.17±57.21治疗后 0.056±0.0371)2) 8.32±1.891)2) 109.53±36.291)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共出现3例低血压,观察组共出现1 例低血压、1例皮疹,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0%、5.0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周,主要是由于脑动脉异常收缩而导致的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进而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其发生率约为30%~90%,往往会导致迟发性脑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4],因此,临床上需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进行积极治疗。
现阶段,临床上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5],临床上多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尼莫地平属于钙离子拮抗剂,可选择性阻滞脑血管平滑肌的钙离子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进而解除脑血管痉挛状态,还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组织血流灌注,减轻脑损伤,但尼莫地平给药后容易导致低血压等不良反应[6-7]。而依达拉奉近年来也逐渐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治疗中,该药物属于神经保护剂,可起到保护脑细胞、改善半暗带及阻断氧自由基生成的作用,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对脑血管脂质过氧化反应予以抑制,有利于减轻脑内缺氧状况,解除脑血管痉挛状态,还能有效穿透血脑屏障,修复缺血部位的神经细胞,进而促进神经功能自我修复[8-9]。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充分说明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可靠。本研究结果与唐红宇等[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该研究中,针对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分别给予尼莫地平、尼莫地平+依达拉奉治疗,研究发现,依达拉奉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低于尼莫地平组,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格拉斯哥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研究认为,依达拉奉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术后脑血管痉挛予以缓解,有利于改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依达拉奉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减慢其血流速度,抑制其机体内炎症反应,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且其安全性相对可靠。
[1]冯怡墨,孙晓川,张晓冬,等.依达拉奉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7,28(2):230-232.
[2]陈洪芹.血管内弹簧圈治疗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7):113- 114.
[3]王传明,李巷,韩金玲,等.马来酸桂哌齐特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6):153-155.
[4]欧阳强,韦英海,吴振宏,等.法舒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7):47-48.
[5]龙先喻,黄晓松,袁波,等.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治疗的临床探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9(2):76- 77.
[6]纪祥辉,刘莉,冯仰柏,等.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5):64-66.
[7]杜鹏,木依提·阿不里米提,苑杨,等.尼莫地平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的影响[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7,25(2):145-149.
[8]高禄斌,王倅旭,闵瑞雪,等.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4-5.
[9]霍孜克,赵乾,张翔,等.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应用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治疗的预后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7,10(3):77-78.
[10]唐红宇,梁永,颜建辉,等.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研究[J].肿瘤药学,2017,7(3):324-327.
R743 文献标识码:B
10.19338/j.issn.1672-2019.2017.11.027
2017-08-16
(张立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