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到体系:中国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发展的新阶段
2017-01-12龚艳君霍勇
龚艳君 霍勇
·卷首语·
从技术到体系:中国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发展的新阶段
龚艳君 霍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介入心血管病学快速发展,循证医学已证明相当多的介入治疗干预手段的有效性,但直至今日这些干预手段并未带来群体预后的改善。循证证据明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通过早期的再灌注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遗憾的是在临床实践中,达到早期干预的比例仍然很低。我国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不但未见下降反而上升。因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有效的干预手段落实到临床实践中,从而使患者及时获益。
一、技术应用、推广及规范
随着具有微创特点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在全球广泛推广,我国的一些介入诊疗技术也获得很大进步,但部分技术刚刚起步,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左心耳封堵等。我们应尽快将这些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但在技术应用、推广的同时,我们要注意技术的规范。
目前,国家卫生行政监管部门、心血管专业学会及协会一直在推广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规范化,并以三个层面和三项制度构成我国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规范化的基本框架。三个层面,一是个人层面,二是专业学会和协会层面,三是政府层面。三项制度是指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规定的准入、培训以及质控制度[1]。目前全国心血管介入诊疗规范化的工作已初见成效,心血管介入诊疗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体系建立及完善
显然,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不仅要证实某一项干预手段的有效性,或者医生是否规范地掌握了这些手段,更重要的是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技术的作用,也就是从技术到体系的发展。
我国STEMI救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系建设问题,STEMI救治流程的改变就是我们在“技术到体系”这一模式探索最成功的范例。2011年11月,由国家卫计委领导、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实施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正式启动。与各医院“单兵行动”相比,政府领导、协会立项的心肌梗死救治项目可以整合资源优势:政府层面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建立考核评估机制;胸痛中心持续优化院前院内衔接流程;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逐步完善数据库,互联互通,建立共享机制;媒体宣教,提高患者和高危人群的预防意识;企业参与,提供药物和器械等支持。胸痛中心发展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建立标准,制订明确胸痛中心设立的基本硬件要求、流程要求、医疗过程持续改进要求、考核要求。国内已经制订了一个非常详细的实施方案,同时,借鉴美国胸痛中心协会的标准,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建立了符合中国医院情况的认证体系。中国胸痛中心的自主认证工作已于2013年9月14日在广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上正式启动。至今已有122家胸痛中心获得认证。胸痛中心是“从技术到体系”更高一个层面的体现。在临床急救的情况下,胸痛中心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改善预后。
随着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应用、推广、规范,心血管疾病救治体系的建立、完善,中国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相信我国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的拐点一定会到来。
[1] 霍勇.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再推广,再规范.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5,23(1):1.
10.3969/j.issn.1004-8812.2017.01.001
100034 北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
201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