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佚本传奇《合镜记》考释

2017-01-12石艳梅

关键词:传奇

石艳梅 金 晨

(徐州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佚本传奇《合镜记》考释

石艳梅 金 晨

(徐州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合镜记》,明代传奇,全本佚。仅存十出曲词存于明代戏曲选本《群音类选》和《吴歈萃雅》中。剧本以传统题材即乐昌公主分镜、合镜的曲折爱情故事为题材,有所传承又有所改变。通过散出的曲词分析可以得知其剧情大概,同时发现此剧可能还有一个改编本《新合镜记》流行于世并更重于抒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更为细腻。古代文人和剧作家对此题材的偏爱,与国人“大团圆”的心理趋向息息相关并一脉相承。

佚本传奇;《合镜记》;大团圆

《合镜记》,《远山堂曲品》《曲品》著录。《远山堂曲品》“雅品残稿”著录云:“传乐昌镜之分合也。”*李晓芹:《〈曲品〉疏证》,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293页。《曲品》“新传奇品”云:“特传乐昌一事,亦畅;但云作越公女,反觉不情。别有一本,尽通。”*齐森华:《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34页。按:乐昌镜分合事,最早见于《两京新记》(成书于玄宗时期),后李亢的《独异志》和孟棨的《本事诗·情感第一》都有记载:

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偿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仍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闻者无不感叹。仍与德言陈氏偕饮,令陈氏为诗,曰:“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遂与德言归江南,竟以终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事诗(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页。

《合镜记》,作者佚名,全本佚,仅于明代曲选中存散出,共十出。《群音类选》“官腔类”卷十六收六出:《德言尚主》,(画眉序)四支,(滴溜子)(鲍老催)(滴滴金)(歇拍)各一支曲词。叙徐德言中金榜状元,承乐昌公主厚宠,被选为“东床”,与之成婚,“感圣德如天样”“恩深爱广”。

《赐镜公主》,(金井水红花)二支,(滚遍)二支,(尾声)一支曲词。叙德言与乐昌夫妇新婚燕尔,伉俪情深,“秦台萧史,文章俊英,皇陵帝子,幽闲娉婷,一双两好天生定”*胡文焕:《善本戏曲丛刊·群音类选》,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第844页。。叙徐德言与乐昌夫妇承主龙恩,得赐菱花镜一个,取其“忠贞无隐蔽同斯镜”之意。

《乐昌分镜》,(四朝元)二支,(小桃红)(下山虎)(锦衣香)(浆水令)(余文)各一支曲词。叙德言遭妒被朝中某人谗陷,受命远征,“君命难违”,与妻乐昌公主分离,知不相保,便将镜剖分,各收一半,约定于上元佳节访于都市,以期相证。此处叙述与孟棨《本事诗》中分开的原因并不一致,前者称“恨杀奸谗,祸贻斯镜……今日里将玉斧剖分,满地残星,惨受着劫运,各收一半,他日相征”;而《本事诗》中只是“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偿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页。仅是因为南朝陈代亡国才分开的。

《破镜再合》,(香柳娘)四支,(山桃红)二支曲词。叙徐德言战乱停息后流离至长安都市,恰遇一苍头卖镜,忙问梗概,此镜缘何破坏,谁人遣来卖?苍头告知是矦门遣来,“她六年守空帏,常时锁眉黛”,出半镜合之,竟然复成一块,不由得触物生情,“临风泪洒”,忙问“物意两和谐,怀人果何在?”后喜得人存物在,忙题一诗笺托拜转与妻子。

《杨素探问》,(狮子序)(太平歌)各一支,(赏宫花)两支。叙乐昌公主收到信笺后,喜忧参半,因为她在战后已被收在杨素家里为宠姬,终日郁郁寡欢,“含羞掩泪,欲语难题”。杨素发现后便悉心探问,知其坎坷后便许“管教你相见在须臾,还见镜月两光辉”。成人之美,君子所为。宋代李昉辑录《太平广记》时,在第一百六十六卷“气义”类,以杨素为题,叙述此事。乐昌合镜记的故事为杨素的形象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夫妇团圆》,(驻马听)四支,(不是路)一支,(忆多娇)两支,(玉交枝)四支。叙杨素将徐德言招至家中,与乐昌公主三人对唱,从中得知剧情曲折:秦淮兵乱中,乐昌公主守志投江,赖杨素捞救。德言逃生芦内,奔投大侠名元会,被羁縻吴门数载,辗转至此,喜得“月圆镜圆人又圆,顿成之美”。后两人推恩不受朝廷名位,归江南以至终老。

此剧曲文,亦见于其他戏曲选本收零星散出,《月露音》卷三选《分镜》一出,与《群音类选·乐昌分镜》一出曲词完全相同,由此可见出于同一剧作。又收《合镜》(山坡羊)套曲,未标题目。却不见于《群音类选·破镜再合》一出,概未被《群音类选》所选。

《吴歈萃雅》收有四出,《应试》,(仙吕入双调)(步步娇)(雁儿落)(得胜令)(忒忒令)(沽美酒)(好姐姐)(七兄弟)(桃红菊)(豆叶黄)(园林好)(梅花酒)各一支曲词,中间(川拨棹)两支,后(锦衣香)(收江南)(浆水令)(尾声)各一支,共十七支曲词一贯而下。曲词皆为旦角所唱。叙与生(丈夫)即将分离前,半嗔半怪,要求生“把山盟共设,不许暂时弃撇,若有个负心的,教他随灯儿便灭”。没想到生一去便杳无音讯,女子在家柔肠万结,泪痕千叠,心内刀割,肌肤瘦怯。不由得爱恨交织,萦绕如梦间,“饶君总把计谋设,怎禁那负心薄劣,一一向梦儿中对他分说”。这些曲词暗示德言与乐昌公主分别的原因是南朝陈代正值外有侵略,战事不歇,德言受令出征,“他一去了信音绝想着”,“这些时信断音绝,眼中流血,心内刀割,泪痕千叠,因此上渭城”,又与前《群音类选》《本事诗·情感》中所述分开缘由不相一致。

《买镜》,(商调·山坡羊)(皂罗袍)(解三酲)(玉抱肚)(掉角儿犯)(尾声)各一支。曲词中看不出买镜情节,仍为女子倾诉衷肠与烦闷之情唱词,叙述闺中怨妇对远出夫君的思念,对曾经的海誓山盟如今独守空房的埋怨,对自己青春流逝、光阴蹉跎的叹息。《闺情》中(闺怨)一支,细致描写了乐昌独守空房的心理。

又《南音三赖》“戏曲”上收有《新合镜记》(七贤过关)“云收翠羽深”套曲,与《吴歈萃雅·合镜记·闺情》一出曲辞相同。据此,两本应该同为一本。又《新合镜记》为《合镜记》的“同剧异名”之作,抑或为其改本。如系改本,则《吴歈萃雅》所收四套佚曲,亦应出于《新合镜记》。又有吴树荫先生称《南词新谱·古今入谱词曲传奇总目》著录《新合镜记》一种,仅《南词新谱》存残曲,不知与《南音三籁》是否同本或同源,核查未见。但从《群音类选》中的四出曲文和《吴歈萃雅》的四出曲文比较来看,《吴歈萃雅》曲词更多叙述闺阁之思,在春光明媚、彩蝶流连的时节和情境中,女子触景生情,无心赏景,总是抱怨自己的丈夫为何迟迟不归,眼见春去秋来,年华消逝,手持半璧镜子,听到黄莺鸣叫也是悲切的,见到梅子还青涌上一股心酸,窗外的喧闹与屋内的冷清形成强烈对比,徒增悲伤。可见《新合镜记》应是当时流行于世的另一个改本,比《合镜记》更倾向于抒情。

以上戏剧所存散出,不仅展示了《合镜记》的主要关目内容,而且对于同类题材剧作的版本辨别及故事的演变历史提供了研究依据。由此勾勒出《合镜记》的大概情节:徐德言娶公主,承主隆恩,赐镜定情,两情相悦之时,却遭到小人谗陷,又恰值战乱在即,分离之时乐昌公主分镜以志后约;元宵佳节苍头卖镜,两人破镜再合;杨素向乐昌探问前事,成人之美,使徐德言与乐昌夫妻团圆。也由此可知,《合镜记》所述情节本于《本事诗》,但是通过《合镜记》剧作的创作、演出和传播,“乐昌分镜”“破镜重圆”的故事更加广为人知且深入人心,成为被后来众多文人学者所津津乐道的爱情佳话。

宋代李致远《碧牡丹》:“破镜重圆;分钗合钿;重寻绣户珠箔。”*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94页。元孙季昌《端正好·四时怨别集杂剧名》套曲:“受寂寞似越娘背灯,恨别离如乐昌分镜。”*刘益国:《元曲熟语辞典》,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1页。明无名氏《霞笺记·得笺窥认》:“咫尺天渊有如千丈,相思帐由他主张,须道乐昌分镜合徐郎。”*于石:《常用典故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302页。《剪灯新话·联芳楼记》:“一旦事迹彰闻,恩情间阻,则乐昌之镜,或恐从此而遂分。”*刘谷城:《青瘦集》,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58页。《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妾有乐昌破镜之忧,汝兄被縲紲缠身之苦,为虏所掠。”*谭龙曼:《中国典故》,黄山书社2012年版,第88页。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小时记父母为聘一女,但不知其姓氏……颇疑其乐昌之镜离而復合,但无显证耳。”*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不仅如此,乐昌事还受很多戏曲作者青睐,频频作为戏剧创作题材,宋元戏文《乐昌公主破镜重圆》,《永乐大典》卷一三九六九“戏文五”、《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全剧佚;元杂剧沈和甫有《徐驸马乐昌分镜记》,《录鬼簿》著录;戏文有明无名氏《破镜重圆》一本,《南词叙录》著录;《曲海总目提要》中还有标注“明初旧本”《金镜记》,云“全据徐德言本事而作”,所述情节与《合镜记》也大抵相同,疑为《合镜记》或《新合镜记》的初本;明传奇有《南词叙录》著录《破镜重圆》(佚)、《新合镜记》(散佚)。而且还多次以副线形态出现在其他剧作中,如宋元戏文《赛乐昌》(未见著录,仅《九宫正始》引录其曲,注云“元传奇”),《宋元戏文辑佚》辑佚曲三支,不得本事,但顾名思义,所叙爱情故事类于乐昌分镜事;后来明代张凤翼的《红拂记》中用乐昌公主衬托红拂、李靖的爱情故事;冯梦龙的《墨憨重定女丈夫传奇》中也用乐昌故事润色红拂女的爱情。

为什么“乐昌分镜”“破镜重圆”的故事会如此受到欢迎呢?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心理和文学创作倾向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破镜为信”之原型最初见于《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七引《神异经》:“昔有夫妇将别,破镜,人执半以为信,其妻与人通,其镜化鹊飞至夫前,其夫乃知之,后人因铸镜为鹊安背上,自此始也。”*李昉等:《太平御览(一百一册 卷七一七)》,出自张元济等辑:《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97页。这段故事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把镜子化身为鹊鸟,虽然妇人德行有瑕,但从根本上还是反映人们对夫妻团圆“破镜重圆”的希望与肯定心理。

西汉年间,镜子作为爱情信物开始流行,在背面刻写着“清光宜佳人”的句子;汉代亦有在铜镜上铸刻“长相思,毋相忘”的句子,比西汉的更为直接;唐代韦应物《感镜》曰:“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夙昔尝许人,镜成人已没。如冰结圆器,类璧无丝发。形影终不临,清光殊不歇。一感平生言,松枝树秋月”*韦应物:《感镜》,出自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全唐诗(191卷)》。。这些诗歌都以“镜”作为传情的信物,可见人们以镜传情的心思和爱好,正所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刘益国:《元曲熟语辞典》,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8页。。古时镜子多以圆形而铸,美好却易碎,正如人间美好的情感易于破裂或流逝,而破镜重圆的大团圆结局模式,也是人们对感情从一而终、美满团圆的向往,因此常常被人们用来作为信物。继镜子之后,钗、玉、手帕和鞋子等也陆续作为人们传情达意、寄托情感和期待团圆的信物。以钗为信物的剧曲有明传奇《玉钗记》,叙李元璧临别前与妻子各持玉钗一枚,以期人物得遇双全,重谐伉俪。明传奇《分钗记》,演伍经、史二兰事,也是以玉钗作为离合信物的。另外,明传奇《分钱记》,叙杨生为官被谴,携妻与子离开浙江往苍梧,留已怀身孕之妾在父母家中,分银钱执半而别,其得以聚合。诸多剧作无论用什么作为信物,最终都成就了大团圆的故事结局,彰显了中国古代民间对于大团圆结局的喜爱与心理趋向。

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历史变迁》一文中说:“中国人的心理,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止于此……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刘国胜:《鲁迅文化基金会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46页。近代学者王国维也曾概括过古典戏曲和小说的结构模式:“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傅杰:《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8页。戏剧结局的大团圆,反映了民间对理想生活的描绘与向往,也展现了对当时封建社会丑恶一面的反抗与鞭挞,表达了人们美的情趣,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表露。因此虽然生活中存在种种不如意,但《合镜记》《分钱记》等戏剧作品仍旧坚持圆满的结局,这也正是剧作题材更为广泛流传的原因。

(责任编辑 金菊爱)

Research on the Lost Legendary DramaCombinetheMirrors

SHI Yanmei & JIN Chen

(HumanitiesSchoolofXuzhouUniversityof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018,China)

CombinetheMirrors, is the legendary drama from the Ming dynasty though only incomplete copies exist with ten song lyrics existing inGroupofSoundstoChooseandWuYuCuiYafrom the Ming dynasty. The story was based on traditional themes of princess Lechang’s twists and turns love story of separating and combining mirrors, with being both inherited and chang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words the story can be largely known. It also found that there might exist a popular adaptation,NewCombinetheMirrors, which was more lyric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of the hero was more delicate. The preference for this theme by ancient writers and playwrigh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sychological tendency of Chinese “Big Reunion”.

lost legendary drama;CombinetheMirrors; big reunion

2016-07-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0YJC760058)

石艳梅,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

10.3969/j.issn.1671-2714.2017.02.009

猜你喜欢

传奇
三丈三的宣纸传奇
安-225,昨日的传奇
灰大狼传奇
两个人的传奇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传奇联盟
M1的进化传奇
传奇 下
传奇 上
坚持,造就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