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红茶略考

2017-01-12叶厚全

中国茶叶 2017年10期
关键词:茶庄红茶茶叶

□ 李 平 叶厚全

宜红茶略考

□ 李 平 叶厚全

清朝和民国时期,渔洋关是湘鄂西最大的茶叶集散地,素有小汉口之称。作为一个山区小镇,形成宜红茶最大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特殊的历史条件。虽说经历两三个世纪的变迁,渔洋关集镇上的古街、古茶庄、古码头许多已不复存在,但得到保护和利用的那些遗址遗迹,仍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和探寻这里生产的宜红茶的历史足迹。

一、渔洋关是宜红茶的集散、加工中心

1.茶商开设茶庄

据《湖北贸易志》和《中国茶讯》1950年第10~11期记载,“在前清道光年间(1824)有广东茶帮携大批江西制茶技工,到五峰渔洋关设号精致红茶,也为宜红区红茶精致出口之始。该区第一个设厂精致红茶的是钧大福,次为林志成(子臣、紫宸)、泰和合,皆为广帮。后湖北汉阳籍茶商亦前往设厂精致,计有义成生、仁华、志成(子臣、紫宸)等六家。到民国初年,又有源泰、源泰恒、忠信昌、兴泰、恒记等十三家,总计前后设厂者二十二家。”

渔洋关于是成为湘鄂西最大的茶叶市场,“驰名海内”,与鄂南的羊楼洞齐名,是汉口茶市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其中的泰和合、义成生、仁华、志成等茶庄都是汉阳人开设的,有英、俄洋行的背景。光绪年间,俄罗斯源泰洋行与长乐县(后改称五峰)商人宫福泰在渔洋关一起开设源泰茶庄,开启了俄罗斯洋行直接在鄂西地区开设茶庄、收购精制红茶的先河。之后,又有俄罗斯新泰洋行在渔洋关开设新泰茶庄,专门生产砖茶出口。1911年,渔洋关最重要的中码头正式启用,茶叶贸易也进入鼎盛时期。五峰县志这样记载民国初年的渔洋关茶叶贸易:“鼎盛时,茶工万计,骡马千匹,木船百只。街市热闹,通宵达旦,素有‘小汉口’之称。”

2.宜红茶在五峰渔洋关正式命名

明清时期,五峰大部属于容美土司管辖。1735年改土归流,容美土司属地始建鹤峰州、长乐县。原属于长阳县的渔洋关并入长乐县后,如鱼得水,逐渐从过去的蛮荒之地成为交通要道和商业贸易中心。1914年,因与福建、广东长乐同名,长乐县改称五峰县,渔洋关有水路直通长江,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清道光年间,就有广东茶商带领江西技工在渔洋关精制红茶,开启宜红茶区红茶制作的先河。1933年前后,湖北省银行又把这种在渔洋关加工、集散的茶定名为宜红茶,地位仅次于“祁红”,名列全国第二。1992年版的《湖北省志》贸易卷对宜红茶名称的来历也有详细的记载:“1933年前后,湖北省银行多次带领江西、浙江、汉阳等地的茶商和制茶技工,来渔洋关开设茶号,并将红茶定名为宜红茶。”“宜红”这个名称的出现比渔洋关红茶上市交易的时间要晚一百多年。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宜红茶区为中国出口红茶产区之一,核心区域包括湖北省的五峰、鹤峰、长阳三县以及湖南省石门县,覆盖了现在的湖北宜昌、恩施和湖南的常德所辖地区。

3.中国茶叶公司收购红茶

1941年,中国茶叶公司在渔洋关设立五鹤茶厂,开始在五峰收购加工红茶,然后网点逐步延伸到鹤峰、长阳、石门等地。《湖北省茶叶贸易志》记载,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茶叶公司先后在湖北建立汉口茶厂、宜红收购处和宜红转运处,其中宜红收购处就设在五峰渔洋关,专门收购鄂西茶叶,然后从宜都转运到汉口出口前苏联和蒙古等国。五峰精制茶厂的前身是1941年中国茶叶公司在渔洋关开设的五鹤茶厂,以精制红茶享誉中外。1943年12月湖北省建设厅〈厅号1042〉《复兴五峰茶叶计划书》中写到:“查五峰为鄂西重要茶区,所产茶叶曰‘宜红’,昔年运销国外,颇有声誉”。

4.技术一直保持领先

从道光年间江西技工在渔洋关精制红茶,开启宜红区红茶生产、加工先河开始,渔洋关一直是宜红茶区的技术中心,先后诞生了许多技术精湛的制茶高手。渔洋关当时的江西会馆既是商人出入的场所,也是制茶师傅交流的地方。清朝末年,随着俄罗斯逐渐占据汉口茶叶市场,渔洋关生产的红茶被称“高品”,供不应求。民国初年,来自修水出名的师傅就有数十位,其中《五峰县志》立传的有七位,分别是樊高升、冷德干、樊孝花、樊竹卿、樊希壁、姚协和和陈师傅。另外,锡匠师傅吴东升和篾匠师傅覃正藻也收入在列,共计九位,实属罕见。吴东升师傅同样来自江西,独门绝技是用脚踩的锡纸所包装的茶叶不渗水、不跑气,深受茶庄欢迎。五峰本土出生的制茶师傅黄足三更是享誉海内,1937年,他在渔洋关民生公司茶厂生产的“香艳牌”红茶获得全国第二名。同年,湖北茶叶改良所从羊楼洞迁至渔洋关,改为渔洋关茶叶改良场,并在五峰红石板、赵家坡、石梁司、水浕司、采花台建设模范茶园,极大地促进了五峰茶叶品种的改良。建国后,先后受命在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茶叶公司汉口茶厂和广东省茶叶公司专门制作出口红茶,并先后成为鹤峰、五峰精制茶厂技术专家,成为茶界公认的一代红茶工艺大师。1938年8月,省政府建设厅在渔洋关设湖北省茶叶管理处,专门负责茶叶管理事务。

5.生产交易从未中断

早在康熙年间容美土司时期,五峰、鹤峰生产的白茶就在俄罗斯边贸城市恰克图交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赖慧敏在《清代北商的茶叶贸易》(内蒙古大学学报2016年第一期)中指出:“恰克图的茶商把福建的茶都称为君眉茶,白毫茶则是湖南的茶。”这里面提到的湖南白毫茶,许多都是产于五峰、鹤峰(原属容美土司)的白毫茶,因为清代汉族诗人顾彩在1704年所著的《容美纪游》中多次在五峰属地见到湖南的茶商,当时交易的就是“通销楚省”的白茶。

关于鄂西南的茶叶贸易,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也有重要发现。在主展厅通道之间的显著位置,竖立着一块巨大的长盛川茶砖,一旁还有文字说明,是专门介绍长盛川青砖茶的,实际上也是推介以渔洋关为代表的鄂西南茶叶的。醒目的文字说明明确写到:“长盛川闻名遐迩,始创于1638年,风靡亚欧,铺就中俄万里茶道,品牌历史646年,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本砖茶是用鄂西南的优质高山茶叶,按照长盛川青砖茶六百多年传统工艺,经过七十多道工序,历时180天精制而成。此砖高136.8厘米,宽64.6米,净重70公斤,堪称艺术精品。”19世纪50年代以后,福建武夷山茶区从汉口北运的茶深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茶路因此中断。同样,羊楼洞茶区的茶也屡受战争影响,由盛而衰。而渔洋关身居内地,远离战争,生产从未受到大的影响。

大量商人涌入渔洋关,促使了鄂西南、湘西北最大的古茶市最终形成。来自江西修水的商人、技师和来自湖北汉阳的商人还在正街新建了江西会馆和晴川书院(汉阳会馆),便于日常联系、交流。现晴川书院尚存遗迹,江西会馆尚存石碑、遗址。

抗战时期,五峰的宜红茶仍是中外贸易的“高品”。1938年“湖北省茶业产销状况及改进计划”一文记载:“鄂西之路,以产红茶为主,蜚声中外之,‘宜红’即产本地。”1941年,中国茶叶公司在渔洋关设立五鹤茶厂,后在水浕司开办分厂并成立采花台、富足溪制茶所。至1949年,渔洋关仍有民生等6家茶庄运营,所产宜红茶源源不断地运到汉口远销前苏联、波兰、英国、美国等地。

二、宜红茶核心产地和运输线路

1.核心茶区

据《湖北省志》和《中国茶讯》记载,五峰、鹤峰、长阳、石门一直是宜红茶的核心产区。在五峰有水浕司、采花台、富足溪、楠木桥、长茅司、陈家湾、大面、渔洋关、太平庄、甘沟河、河坪、周家岭等地,以五峰、水浕司、采花台、富足溪、深溪河、岗坪、渔洋关为集中点。在鹤峰有留驾司、百胜桥、高渡江、梨子坪、五家山、新地堡、茶园坡、五里坪、燕子坪、龙子坪、梅山、桃山、寻梅等地,以鹤坪、留驾司、岗坪、五里坪为集中点。在长阳有星岩坪、城五河、都镇湾、平乐等地,以星岩坪、城五河、都镇湾、平乐为集中点。在石门有泥沙市、深溪河、大小京州、罗家坪等产地,以深溪河和泥沙市为集散地。以上各区除长阳都镇湾、平乐集中宜都外,其余都集中于五峰渔洋关,然后装船到宜都入长江转运汉口。

此外,湖北的宜昌、恩施和湖南常德的广大区域也是宜红茶的重要产区,生产的红茶也叫宜红茶,一直享誉中外。

2.运输线路

据江荻君在《宜红区毛红茶产销调查》记载,清朝和民国时期,“宜红全区是在高山峻岭地带,交通极为不便,多为羊肠小道,一遇天雨,山路泥泞,道路几天为之堵塞,不能通行。由鹤峰到渔洋关360里,经九峰桥、垭坪、燕子坪、清水氽、岩板河、阎王鼻子、三板桥、五道河、杨柳岭、瓜楼湾、钉子铺、杨花子岩到渔洋关。沿途人烟稀少,路险道窄,骡马难行,专赖人背,每人可背百斤茶叶,往返一次须时13天。

由五峰到渔洋关有120里,经香沟、街店子、白鹿庄、红岩岗(垴)、翻十五里陡岩,经千庄、荒口、洞口、长乐坪至渔洋关。途中翻十五里陡岩,时为最险,人骡经此,稍有不慎,即有摔倒岩下的危险,此路往返一次需时四天半。

由长阳星岩坪到渔洋关有240里,经磕膝凸,下道儿拐,上得胜垭、楠木、火茂洞、沙子垭,经五峰至渔洋关原路到渔洋关,此路往返一次需九日。

由湖南石门泥沙至渔洋关有120里,经梯儿岩,即到渔洋关。道路坎坷,人行很危险,骡马更不能行,此路往返一次需时四天半。

茶叶运输不是靠人背便是靠骡马驮。若是人背,其运费计算是住店需半斤川盐,草鞋及零用需一斤川盐,人每天吃饭合川盐一斤半,每人赶二至四个骡,以此数乘各路需天数,即得各路骡驮之运费。若以骡驮来计算,骡每天吃苞谷三升,合川盐14两,脚掌每次一付合川盐一斤,人每天吃饭合川盐一斤半,每人赶二至四个骡,以此数去乘各路所需天数即得各路之运费。”

毛红茶在渔洋关加工后,从渔洋关走水路约50公里,然后在长江与清江交汇处的宜都陆城再上大船转运,直接进入汉口茶市。

三、宜红茶区古茶道的主要遗址遗迹

1.古茶道遗址遗迹

鹤峰五里坪、留驾司,长阳星岩坪(现属五峰)、城五河和湖南石门泥沙通向五峰古茶道两旁的遗址遗迹众多,现存古茶庄、古码头、古石桥、古茶园、古茶树随处可见。

五峰渔洋关周边的遗存主要包括源泰茶庄、新泰茶庄、忠信昌茶庄、天生公司、五峰精制茶厂;龙王庙码头、中码头;湖北省银行;汉阳桥和梯儿岩摩崖石刻。源泰茶庄位于渔洋关镇桥河居委会南北路66号,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后在同治、光绪年间数次维修。光绪年间,俄罗斯源泰洋行在此设立办公场所,并在堂上租用大量民居精制红茶。源泰洋行是汉口四大洋行之一,资本雄厚,所办茶庄在渔洋关规模最大,并在五峰、鹤峰、长阳等地设有收购点。龙王庙码头位于渔洋关镇桥河居委会正街的渔洋河畔,房屋建于清代宣统元年(1908),斗砖砌筑,占地400平方米。原是一处供奉水神、祈福行船的龙王庙,实为镇江阁。清代末年,汉口忠顺昌茶庄在渔洋关设立茶庄在此收购红茶,并在鹤峰开设分号。民国时期,湖北省银行又在龙王庙设立办事机构,自己生产红茶,为茶商汇兑银票。五峰现存的石桥有13座,最早的是老县城的安化桥,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木桥改建而成,名曰“得胜”,系双拱石桥;其次是横跨汉阳河的汉阳桥石桥,双拱,桥长24.70米,宽3.80米,主拱桥面距水面高6米,原为长乐(五峰)县主要通道之一,为汉阳茶商出资在清同治年间修建,是连接五峰、鹤峰、长阳等鄂西南茶区古茶道的必经之路;再次是楠木桥,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由木架改为石桥。采花乡还有泰和合、宝顺合、源泰茶庄和中国茶叶公司采花台古客栈、骡马店建筑群和中国茶叶公司制茶所的旧址等遗存。

鹤峰的主要遗存有泰和合茶庄和忠顺昌、宝顺合茶庄、渔关源泰红茶庄牌匾。通向五峰的古茶道仍然基本完好的有数十公里,沿途还有一些保存完好石桥、石碑。

石门的主要遗存是卢次伦1892年修建的泰和合茶庄,至今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另有通向五峰或津市的古茶道十余公里,被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列入文物保护范畴。

五峰的古茶园、古茶树也有广泛分布,沿渔洋关古茶市一路西行,在古茶道沿线的乡镇超过百余处,其中采花台、楠木桥、茶园、星岩坪、黄家台等十多个村庄面积最大,数量最多。据马湘泳的《我国茶树的起源在川东鄂西》、周文棠的《中国鄂西山地是茶树原产地》等全国知明茶叶专家的考证,五峰在距今2300多年前就有自然生长的茶树。又据2007年12月《三峡日报》报道,中国地质大学许文胜副教授在五峰楠木河西侧考察时发现一株古茶树,被当地茶农称为“茶王”。后经华中农业大学王敬博士鉴定,古茶树超过500年树龄,被誉为湖北境内首次发现现存最古老的茶树。

2.保护现状

五峰、鹤峰、石门境内的古茶道最初形成的时间在清朝康熙年间,为容美土司所建,那个时候来自湖南、湖北、山西等地的茶商开始在五峰、鹤峰采购白茶,然后通过万里茶道运到俄罗斯恰克图交易。现存的五峰古茶道有300余公里,鹤峰、石门境内都有几十公里,蜿蜒起伏,蔚为壮观。

五峰朱家染铺的宝顺合茶庄和采花台泰和合茶庄至今保存完好,房子所有结构没有任何变化,门窗俱全,仍能住人;汉阳桥、楠木桥、安化桥、高桥等13座石桥仍是当地老百姓出行的通道;渔洋关的源泰茶庄得到维修,已经对外开放。石门、鹤峰的泰和合茶庄,正在维修之中,不久将以新的面貌出现。2016年8月8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形成办公会议纪要,拨出2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古茶道、古码头、古石桥、古客栈的维修,使得宜红茶区的文物得以更好地保护。

《湖北通志》《湖北省志(贸易)》《湖北省志(农业)》《湖北省志(交通)》《湖北茶叶贸易志》《武汉市志(商业)》《五峰县志》《鹤峰县志》《石门县志》《宜都县志》《容美纪游》

猜你喜欢

茶庄红茶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晋商渠氏长盛川考略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清末民初大同古城茶庄史迹钩沉
蜜香红茶
红茶暖胃是真的吗?
Happy Afternoon Tea
香喷喷的茶叶
鸿德茶庄
日照市观自在茶庄(生态园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