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
2017-01-12何艳冰
何艳冰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机电工程系,郑州 450009)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
何艳冰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机电工程系,郑州 450009)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本文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容和评估体系等方面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的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并取得实效,同时也是高校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两条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传播政治理论与道德观念,提高人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学生增强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需要更多地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也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系,当面对大学生经常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时,应善于掌握大学生心理变化的规律,学会用心理学的原理去观察、分析其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好坏最终取决于每个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价值观所达到的有效程度与效果。因此,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才有可能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学生的认可,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同时融合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融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隶属于意识形态领域
在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育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具体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目标就是要培养“四有”新人,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同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纲要》中也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他们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工作,多关乎青年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门课程,不仅仅是个体的心理问题,这关乎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就此层面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这是我们不得不留意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
无论是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教育部所明文规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他们都有着类似的培养目标,二者的目标是共同的。在共同目标层面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理论融合的可能性。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青年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引导;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灌输,更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培养;不仅仅是一种思想领域的宣教,更是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窗口。思想政治教育课不是要培养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是要培养精神健康、活泼向上的青年学子;思想政治教育课不是要培养教条和口号的传播者,而是要培养思维严谨,能认识世界并能改造世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四有新人”。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仅仅要治疗某位学生的心理疾病,而是要引导大多数同学健康向上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要学习条条框框的心理学术语与知识,而是要培养青年学生适应社会、调适心理的能力。
就“社会人”与“个体人”层面来看,任何个体的人都是社会的,而任何社会中人都是人类的一个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时,我们无法抛开他作为一个个体人的角色,无法抛开身心和谐关系不谈。[1]同样,在进行心理教育时,我们也无法抛开他作为社会中人的角色,任何时代的个人都是具体社会中的个人。一句话,人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所以,在此层面上讲,针对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针对个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融合的坚实基础,换句话说,想将二者分开也是不可能的。
(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
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性质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目的是异曲同工,有着共同的性质和共同的目标,虽然在实践过程中,二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与操作特色。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来讲,明显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好坏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有着心理困惑的人能培养自己良好的价值观,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具有自杀倾向的青年学生会去爱这个社会,我们更难想象一个不能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心理的人能形成健康的道德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其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将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很显然,当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展开时,我们看到心理健康的青年学生,他们有着开朗、活泼的性格,积极向上的心态,那么他们才有心思来关注这个社会,才会接受别人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并且才会爱所处的这个社会,才会关爱身边的人。一句话,心理问题不解决,一切教育都将被拒之门外。
(四)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助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如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同样,我们也有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推进也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积极有效的影响。二者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不是一厢情愿式的,更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二者是共生共长、协同共进的。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我们不必赘言,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心理健康、性格活泼开朗的人,若没有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引导,他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否会本能的爱这个社会?他们如何避免狭隘的心理意识?他们又有什么理由与机会去培养自己的道德观与责任感?没有健康的心理,一切的教育都将被拒之门外。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有健康的心理,其他教育被拒之门外更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我们无法断定人性是本善或是本恶的,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善的人、善的行为、善的追求与善的事实;同样也存在着恶的人、恶的行为、恶的追求与恶的事实。那么当一颗健康的心若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善的人、善的行为、善的追求与善的事实的时候,那么,他接触恶的人、恶的行为、恶的追求与恶的事实的机会将大大增加。人心便意味着渴求,生命便意味着欲望,我们无法否认善与恶的交汇与模糊,但是那种善与恶的一般界限还是有的,尽管或许在某些时候是模糊的,但是我们知道,善的不是恶的,正如恶的不是善的一样。那么,当善的教育缺失的时候,心灵的良田将成为感染苦恶的沃土。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要有光,单靠太阳光是不够的,心里有光才行。这心里之光便来自后天的教育。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他们所受到的“心里之光”的照耀与引导便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固然,我们承认这不是唯一的途径,也不可能是唯一的途径,但就现阶段的中国教育状况来说,却是高校青年学生主要的引导途径。所以,如果说心理问题不解决无法接受其他教育,那么仅仅解决心理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追求的不是一颗空荡荡的、虚无形式的心灵,而是一颗思想自由、学识饱满、爱心满怀的灵魂。所以说,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成与拓展,其在高校的有效展开是对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促进与完善。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推进也必将给与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有效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融合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任务取向以及不同的教育实践方式,但是我们更应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共同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此为基础,而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符合社会需求,也有利于在新形势下高职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正确认知的形成以及健康心理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地方式来有效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既可以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有任务,也能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及弥补其不足。无论如何,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作为“自我”的个人和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个人,既需要培养一个人的“社会自我”也需要培养一个人的身心和谐。面对新世纪、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都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今天的大学生、明天的社会建设者的个人成长、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了在当今社会二者的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与效果之融合
每个学生都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这样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它们都不可能是泾渭分明和截然分开的,它们是重叠的,相互渗透的。
另外,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一名成功的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是多元性的,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理应了解跨学科的知识,例如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真正的老师除了是德育老师,也是人文教师、心理教师,同时对自然科学也应有所了解,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三师”,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能力结构,思想政治应是情商、智商、德商、心商都有一定指数的人,只有各种知识和能力建构起来,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游刃有余地解决各种问题,同时还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和问题进行立体的综合分析。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们具有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有对社会的敏感性,以及做工作的大局观念,而这些既是优势又是劣势的方面,使得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很难以人为本,常常因为社会的影响和个人认识而困惑、迷茫的高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开展工作,使得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大学生的认可。而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对方的共情、倾听的工作方式,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指导的工作内容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更宽的工作途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融合对策
1.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
教育者是心灵花园的园丁,是精神世界的工程师,因此教育者首先应当是被教育的。在学习型社会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首先应当成就“学习型个人”,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尤其是心理学理论方面的素养,这将极大有利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
在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74%的学生赞同辅导员拥有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并能对学生充分地理解和尊重,而且表示由其表现出来的行为典范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有78%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拥有便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心理学知识将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说,对青年学生心理的了解、对现有心理学理论成果的吸收、对人性论相关理论的参考等等,这些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全面提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尤其是心理理论素质,一方面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并充分认清自己的工作性质与责任,而且能较好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能使青年学生意识到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青年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引导。
2.创造具有生机活力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发挥其主要作用,关键看这堂课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生命力。因此,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活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课堂气场很重要,这不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有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还要求教师有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能和学生心理相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磁场或气场,寓教于乐,把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变成学生乐意接受的东西,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润人细无声。当然,要想创造一种气场,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技巧,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除此以外,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多样化,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新课程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理应是民主的,地位是平等的,感情融洽,互相合作,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是言传身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从心理和情感上接受我们,也能够从关系上和我们拉近距离,这对于我们展开教育是个必要条件;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代沟,师生之间缺乏信任,就容易造成沟通障碍,学生不能从心理和情感上接受老师,我们的交流就会失败,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义。正如我们做的1050份调查问卷里显示的那样,其中当问到“您的政治辅导员是否有无视您的感受而一味地批评、指责”时,回答有的占到全部问卷的53%。大学在校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疾病,大多是由师生关系不协调引起的。要想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师生合作时拥有融洽的人际氛围至关重要。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的能力
作为思想政治教师,除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能力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的能力,应是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教师资格证,也要有心理咨询师证。[2]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同时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与时俱进的跟上社会的步伐和大学生的需要,根据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和解决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也要讲求一定的技巧性,针对心理困惑引发的思想不稳定、思想认识不正确等问题要采取疏导的方式,合理引导的方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管齐下,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与此相关的道德素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融合方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融合对策方面,除了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创造具有生机活力的课堂气场、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的能力外,还应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融合的具体操作和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图书资料共享、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评估体系将是有效的融合方式。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进修
教师进修与培训是在职老师继续学习、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一所正规的院校应当定时,比如三年或五年,支持或资助本校教师进行相应专业能力的进修与培训。但是,传统的做法只是限制与本专业之内的学习,这对于其他专业或许是有效的途径,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来说则显得远远不够,就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殊性来说,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可能性与必要性,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培训进行交叉与重叠。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适当偏向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培训,而让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适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进修,那么逐渐地,两个学科之间的老师及其知识背景便会逐渐融合与融会贯通,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融合便指日可待。[3]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图书资料共享
让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适当偏向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培训,而让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适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进修,但是,知道进修或培训只是非常规的活动,尤其是对于有些高职院校来说只是偶尔为之。所以,功夫在平常。依照目前的一些高职院校的情形,且不管那些没有院系资料室的高校,就有院系资料室的高职院校来说,一般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图书资料室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室分开,二者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其实,就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殊性来说,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可能性与必要性,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将二者合二为一。自然如此之举不是为了壮大图书数量,而是为了便于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资料共享与方便交流,自然要有一定的图书保障是前提。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融合
如果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图书资料共享主要是针对院校主管部门的方式改进的话,那么调整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评估体系则主要针对主管或负责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职能部门。目前的情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评价机制与评价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利于二者之融合。若考虑改进的话,日后对二者之评价可以适当参照另一学科的相应活动参与程度,比如对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评估要参考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程度,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评估要考虑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融入、引导。以此为评估标准,高职院校学生将会受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引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来说,他们也将逐渐弥合二学科之间的沟壑达到事实上的融合。
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充分发挥了这两种教育的互补效应,树立了“大教育”的理念,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大教育格局,使两种教育的教育效果达到了最大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得到了双向提高,使学生的成长之路更顺畅,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具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导向性,同时也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1]徐炳谦,张能云.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2]郭建东.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分析[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8.
[3]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2).
(责任编辑 谢春红)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E Yan-bi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Zhengzhou Tourism College, Zhengzhou 450009, 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kes an organic integration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such aspects as concept, content and evalu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healthy growth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refore, it makes students’ education work more targeted and effective, and which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institute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tegration
2017-01-15
何艳冰(1981—),女,河南方城人,硕士,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2.022
G641
A
1008-3715(2017)02-00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