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转型发展探索与实践
——以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学校转型发展
2017-01-12王立新
王立新,赵 哲
(安阳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南 安阳 455000)
安阳师范学院转型发展探索与实践
——以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学校转型发展
王立新,赵 哲
(安阳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南 安阳 45500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丰富课程、强化实践,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在新政策背景要求下,安阳师范学院把创业教育作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突破口,围绕转型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归纳起来为“四重四抓”。
转型发展;创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
安阳师范学院为河南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国同类院校排名第一),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4年获批汉语海外传播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同年10月被省教育厅遴选确定为河南省第二批以部分专业(集群)方式转型发展试点院校。
一、凝聚智慧共识,准确把握转型发展
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安阳师范学院领导班子对学校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特色培育等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并组织学习与研讨,逐步确立办学发展目标:继续保持并努力彰显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把学校办成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相互支撑,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互衔接,以地方需求和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较强,开放办学程度较高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
在推进转型发展过程中,安阳师范学院始终坚持三个方面发展。一是固特色,不断发扬教师教育传统和优势,加强校校、校地合作,深化体制创新,持续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发展,做优做精师范专业,不断提升教师教育工作质量;二是强应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应用学科专业建设,努力造就一批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地方(行业)急需的专业,形成若干学科专业集群,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三是重服务,根植地方、依靠地方、融入地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专业链、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对接,全方位做好教育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咨政服务、文化服务,以服务促发展,努力使学校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源动力[1]。
二、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转型发展
安阳师范学院提出“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变、在专业设置上调、在课程体系上改、在师资配备上动、在教学管理机制上转”转型发展策略,出台《关于开展部分专业集群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学校把转型重心放在经济管理类、工程技术类、文化产业类三大专业集群上。经济管理类专业集群对接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四个河南建设,主动服务于豫北三市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商贸物流、信息服务、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文化旅游等领域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工程技术类专业集群对接工业生产走向“互联网+”新业态要求,探寻先进技术扩展渠道,开发产业化新途径,增强对中小微型企业信息服务水平;文化产业类专业集群对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和豫北三市文化产业建设,为发展地方文化产业,传承弘扬中原文化,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服务。三大专业集群涵盖30个本科专业,占全校60个本科专业的50%。
学校把转型发展工作重点聚焦在“八个着力”上。着力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鲜明、地方(行业)急需、优势明显的应用型专业集群;着力打造校企校地合作平台、实习实训基地,为实践育人提供全方位支撑;着力构建协同培育新机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衔接;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完善基于转型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结构;着力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体现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要求的课程结构;着力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开展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学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着力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管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内部治理结构。
三、开展创业教育,积极引领转型发展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要求高校要全面树立创新型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特色,丰富课程体系分类施教,加强实践教学,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在新政策背景要求下,安阳师范学院把创业教育作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突破口。安阳师范学院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旨在全力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专业领域的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层次和质量。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再丰富、是专业教育的再深化、是就业教育的再引领、是思想教育的再提升。以创业教育为突破口,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基础上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完全符合国家和我省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2]。
四、深化综合改革,全力推进转型发展
安阳师范学院在2014年10月获批第二批河南省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后,围绕转型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归纳起来为“四重四抓”。
(一)重布局,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
2012年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为加强专业建设,学校出台《安阳师范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五个一批”建设工程,即“巩固一批——夯实基础,巩固传统专业;改造一批——提升内涵,改造新建专业;做强一批——打造品牌,做强特色专业;理顺一批——对应学科,理顺专业类群;谋划一批——瞄准需求,谋划新设专业”。三年来,学校依据地方经济发展产业需求和学生报考率、报到率和就业率情况,先后停招、轮招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学等12个专业和方向,新增应用统计学、物联网等9个应用型专业和方向。
(二)抓示范,成立创业教育类学院
根据转型发展需要,学校以商学院为依托成立创业学院,并组织申报遴选创业教育二级学院。创业学院采用“课程+项目”的授课模式对,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实训实践场地并进行指导,努力培养“有担当、能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以《安阳师范学院关于建设创业教育二级学院的实施意见》为依据,经申报,筛选经济学院、软件学院、传媒学院作为首批创业教育二级学院,在此三个学院设立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验区,通过重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教育二级学院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教融合、就业创业、服务社会等方面试点先行,探索和积累转型发展成功经验和有效措施,为学校转型发展树立榜样。
(三)重规范,完善规章制度建设
制定安阳师范学院章程,明确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在治理结构上建立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机制,为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和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提供新的活力。制定促进转型发展的相关制度,如《创业教育二级学院建设目标考核办法》《安阳师范学院创业教育二级学院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安阳师范学院创业教育二级学院双导师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安阳师范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学校转型发展。
(四)抓核心,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转型发展是深层次教学改革,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是教学改革核心。安阳师范学院经多方论证形成《安阳师范学院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严格遵照教育部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证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标准,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理念,突出学生多样化发展、个性化培养和自主性选择。主要特点:坚持育人为本,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实施学分制,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分类培养,最大程度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强化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内外协同,为学生创造人生出彩机会;突出创业,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舞台[3]。
(五)重协同,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2015年6月安阳师范学院加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增强社会资源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投入。目前创业教育二级学院已与20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技术应用研究与服务。几年来,在多重机制的激励下,全校完成横向研究课题十余项,应用型研究项目140余项,获经费资助300多万元,发表创新创业论文20余篇。
(六)抓关键,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我校根据实际情况采用4种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1.校内加强培训。在校内通过引入外部培训机构为教师建立培训基地,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社会实践、创业教育等。2.校外选派进修。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从而了解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体验企业文化,提升教师专业技术素质。3.鼓励教师考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认证或相关职业资格培训,从而增强教师实践经验与技能。4.加强人才引进。按照“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原则引进或聘任有扎实理论基础及工作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来学校承担课程教学、实践、讲座等活动。
(七)重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和质量监控
近年来,安阳师范学院不断加大在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通过集中优势资源逐步改善教学条件,并优先保证创业学院及创业教育二级学院建设。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质量立校方略,构建“435”质量保障体系,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各项质量标准,构建和完善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执行与处理系统、教学诊断与评估系统、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4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系统,形成“目标管理——过程监控——信息反馈”3个环节构成的闭合系统,通过日常教学检查、督导检查、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处长信箱、学生评教等5个环节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模式,有效保障转型专业教学工作的规范运行和质量提升。
(八)抓效果,成就学生创新创业
安阳师范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及“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融合,积极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学校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与实践活动,聘请校内外创业指导教师、商界精英、优秀校友开设“创业大讲堂”等知识讲座和报告会;开设包括SYB、KAB、GYB等培训在内的创业培训班共14期,总计1000余名学生受训;设立创业基金(每年30万)并制定《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为学生创业提供经费支持;完成学生创业项目24项,其中有8项入选河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引导专项资金扶持项目。通过系列改革,我校先后获得“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阳市全民创业先进单位”“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定点单位和“河南高等教育就业质量最佳示范院校”称号[4]。
五、应对困难挑战,不断完善转型发展
安阳师范学院转型发展才刚刚起步,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观念更新仍需深化
观念更新并非一蹴而就,面对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改革新要求,学校管理队伍和专任教师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充分,自觉性不够,自信心不足。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全校师生深刻领会国家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大部署,以更大决心冲破固有观念束缚;树立典型带动观念变革,对转型工作中涌现出的敢于先行先试、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通过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加速观念变革;加强转型发展宣传力度,增强全校师生对转型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营造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的浓厚文化氛围。
(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转型发展是全方位改革,必然会涉及利益调整,因此改革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会存在局部上患得患失的情况,会影响师生参与转型发展的积极性。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力度,通过更科学的顶层设计,形成更强有力的导向机制,调动全校师生参与转型发展的能动性、自觉性;适时启动人事分配制度、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从深层次调动教师参与转型发展的积极性;探索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吸引更多企业家、创业家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完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转型发展注入更大活力;优化学生培养管理与评价制度,通过搭建多样化、多路径成长“立交桥”,充分激发学生乐于实践、敢于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三)校地校企协作亟待加强
彻底改变高校与地方、行业发展脱节的现象是转型发展目标的应有之义,也是顺利转型的条件。当前,校地校企协作机制还不够畅通、内容不够多样、成效不够显著,尤其是师范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艰巨性更大,困难性更多。接下来,要更加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与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方式,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深入改革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及考核机制,建立以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及成果转化情况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苦练内功,为校地校企合作奠定基础;努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服务平台,通过协作创新和成果转化直接服务于地方和产业发展,同时为学生创新创业及到实务部门和企业实习实训提供扎实基础;积极探索“整体合作”模式,加强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支持,探索企业冠名试点专业(班)的体制机制,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校地校企合作。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转型发展核心要素。安阳师范学院转型发展专业集群“双师型”教师队伍还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偏低等问题,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接下来,要有效落实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投入,通过鼓励考证、校内培训、校外进修、加强引进等政策措施,改善师资队伍质量和结构;构建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一体化工作机制,将教师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和在职研修进行全盘考虑、整体规划,使教师成长能得到连贯一致的支持;构建科研反哺教学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及时掌握产业和技术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参与生产一线技术研发及科研实践,以教学和研究相互融合,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
[2]赵春明,陈锐锋.关于深化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3]姚远峰,田广增.把握人才培养新常态 重构人才培养新模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
[4]苗红果.安阳师范学院: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学校全面提升[J].河南教育(高教),2015(10).
(责任编辑 谢春红)
On the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of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Deepe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Lead the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by Develop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ANG Li-xin,ZHAO Zhe
(Bureau of Teaching Affairs,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Henan 455000, China)
According to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Schools of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schools of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establish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fortify a new force of public business and innovation by means of overall-orientation, classified cultivation, curriculum enrichment and practice strengthening. In the setting of the new policies and requirements,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tak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a breakthrough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service for the local economy, quality of talent-cultivation and employment. A series of actions have been taken center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school, which can be summed up as “Four Promotion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2017-02-19
王立新( 1966—) ,男,河南新乡人,安阳师范学院教务处教授,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2.019
G648.2
A
1008-3715(2017)02-00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