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葬式研究

2017-01-12周亚威

中州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龙山文化大汶口单人

周亚威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郑州 450001)

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葬式研究

周亚威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郑州 450001)

通过对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资料(葬式)的梳理,发现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的埋葬制度有较大趋同性,仰身直肢葬在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中流行,屈肢葬在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得到发展,龙山文化时期墓葬盛行直肢葬,屈肢葬消失。大汶口文化继承了北辛文化墓葬埋葬方向的特点,以东向为主,至龙山文化阶段,墓向呈多元化发展。

墓葬;方向;直肢;屈肢

中国古代的墓与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事物,“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如土坑墓、石棺墓或木棺墓等,“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在墓葬中通常伴生各种随葬品以示墓主人生前身份和地位。在考古学研究中,葬式是依据下葬人数的不同分为单人葬与多人合葬,而根据遗骸放入时间的不同,亦可分一次葬和二次葬(包括迁葬)。另外,葬式也包括了放置遗骸的体态(仰身直肢葬还是侧视屈肢葬等)以及墓主人的头向等[1]。

骨架摆放可以分两种:一是直肢葬,二是屈肢葬。直肢葬即骨架平躺在墓穴中,仰身,上下肢伸直,上肢放于上身两侧或其它位置。人们通常认为:人死就是长眠,仰身平躺是长眠最好的姿势;同时,仰面朝上便于与活人交流。直肢葬是新石器时代最流行的葬式。屈肢葬即遗骸屈肢而葬,古人在掩埋死者时有意识地将死者的躯体侧卧或仰卧,膝关节弯曲。股骨与胫骨弯曲的夹角在45°—120°之间,有些膝关节朝上,靠近胸前。部分个体属上肢肘关节弯曲,形成拱揖或环抱状,有的肱骨向下垂直,肘以下内曲,双手叠压于腹胸。根据遗骸出土时的体态以及膝关节和肘关节的弯曲程度,大致可将屈肢葬分为侧身屈肢、仰身屈肢、躬身屈肢和全身屈肢四种形式[2]。屈肢葬俗的意义大体可归为四类:1.古人在墓地内节省空间,或节省劳动力,屈肢有利于墓扩缩小;2.符合休息或睡眠的自然体态;3.认为屈肢是用绳子绑起来阻止死者灵魂外走;4.屈肢的体态像胎儿在盆腔内的样子,意味着人死后又回到他们所出生地方。墓葬方向一般是指死者埋葬时的头向。我国新石器时代不同考古文化圈的墓葬方向有较强地域性差异,古代部落墓向的选定也有着不同的准则。墓葬的朝向不仅是构成古代埋葬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古代文化共同体的重要表征。一般认为,不同氏族部落之间墓葬方向的选定很可能与他们的图腾信仰有关[3]。

大汶口文化首先于1959年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发现而命名,由于当时所发现的是这种文化的中晚期遗存,对其早期遗存尚不清楚,因此曾一度将大汶口文化遗存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早期类型,即“堡头类型”[4]。后来,由于在苏北邳县大墩子、山东兖州王因、滕县岗上村和大汶口等遗址先后发现这一文化的早期遗存,并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叠压在早期遗存之上的底层关系,随着对该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逐渐认识到大汶口文化是一种早于龙山文化的新文化类型[5]。分布范围向东可达胶东半岛,向西扩展到鲁西平原东部,南抵安徽和江苏北部以及河南的东部区域。

早期遗址主要分布在鲁中、鲁南、胶东半岛和苏北的淮北地区,代表性的遗址有山东兖州王因、六里井、腾县岗上村,曲阜尼山、大果庄,蓬莱紫荆山(下层),泰安大汶口(下层),苏北邳县刘林和大墩子(中层墓)等;中期文化遗存和早期分布大体一致。中期已经发掘的遗址有山东邹县野店、滕县岗上村、泰安大汶口(第五、六期),江苏新沂花厅、邳县大墩子(晚期墓)等;晚期文化遗存分布最广,除鲁中、鲁南和苏北的淮北地区以外,鲁北、皖北、豫中、豫东等地区,都发现了大汶口的晚期遗存。现已发现的遗址主要有山东泰安大汶口(第七至九期文化遗存)、曲阜西夏侯、东位庄、郊县三里河、日照东海峪(下层)、安徽肖县花家寺,河南偃师滑城、禹县峪水河、平顶山寺岗等。山东临沂大范庄、日照东海峪中层、安邱景芝镇等遗址皆发现大汶口文化向山东龙山文化过渡的文化遗存[3]。

山东兖州王因共发掘墓葬899座,人骨1200多具,发掘面积1018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海岱地区乃至国内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墓地之一。发掘区域可以分中区、南区、北区、西区,四个区之间间隔明显,距离在30—50米间。四个区均发现不同规格的墓葬。王因墓地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阶段墓葬共121座,可分5个墓葬群。 埋葬方式多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占82.6%,侧身屈肢葬占0.8%。合葬墓多见二人合葬,有同性合葬、异性合葬、成人与儿童合葬、儿童合葬等形式,其中男女合葬墓最有特点。二次葬多为2—9人合葬,单人二次葬所占比例较小。二次葬和迁出葬所占比例接近3.0%。在早期阶段的墓葬中共发现人骨144例,中期阶段发现墓葬376座,中期墓葬的特征是分布范围扩大,墓葬间距变得更加紧密。中期阶段单人墓葬所占比例较早期阶段略有减少,但新出现了侧身直肢、俯身折肢、仰身折肢和俯身直肢等葬式。合葬墓均为二人合葬,共9座,占墓葬总数的2.4%,合葬墓类型与早期阶段合葬墓有明显继承关系,而中期阶段最显著的变化是多人二次葬的比例大幅增加。多人二次墓葬合葬超过82%的墓未见随葬品。中期阶段发现人骨共计519例,占墓地人骨总数的40.4%,与早期阶段相比数量增长显著。晚期阶段发现墓葬402座,单人仰身直肢葬约为75.6%。仰身屈肢、仰身折肢、侧身屈肢、俯身直肢和俯身屈肢等葬式都有发现。同穴合葬墓数量增至15座,大部分为同性合葬,随葬品数量多,规格高。二次葬和迁出葬均有所增加,其中多人二次合葬的数量增加更是明显,80%以上的多人二次葬未见随葬品。晚期阶段发现人骨622例,占墓地人骨总数的48.4%。晚期阶段和中期阶段相比人口规模呈增长趋势[6]。

六里井遗址位于山东充州城西泅庄乡六里井村西北的高地上。墓葬葬式多数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合葬墓也有发现,包括成人与婴幼儿及婴幼儿间合葬墓。单人葬墓主上肢一般放在身体左右两侧,有的双手压在骨盆处,下肢自然并拢。死者头向均朝东南,方向在105°—145°之间,面部向上或偏左右两侧。

邳县刘林遗址共发现墓葬52座,墓葬一般为单人葬,合葬墓仅五座。M21和M51是两个小孩并排合葬墓,M30和M34为成人带小孩的合葬墓,M17为两成人合葬,一为仰身直肢葬,一为侧身屈肢葬,侧身的头骨在仰身的胸前,因为骨骼破坏严重,因此性别不能鉴定。人骨共57具,葬式仰身直肢葬46具,仰身屈肢3具,侧身屈肢一具,其余7具不明。头向大都为北偏东,共46座,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墓葬各有2座[7]。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共44座墓葬,除了T7和T36为近代墓葬外,其他的均为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在剩余的42座墓葬中,属于刘林类型的墓葬共有27座,均为单人身仰卧伸肢葬,头顶一律向东,角度在65°—90°之间。花厅类型墓葬共15座,除了M9、M11、M12有土坑竖穴外,其他12座无坑穴。葬式绝大部分为仰卧伸肢葬,只有M43一座为仰身屈肢葬,头向一律向东[8]。

曲阜西夏侯遗址共发掘11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墓,头顶较宽,脚底较窄。土坑底四周留有高0.2—0.3米,宽0.1—0.62米的二层台。以人架的中轴线为准,墓葬的方向一般在90°—102°之间。均为单人葬,除M9人骨左腿微向里屈外,其他均为仰身直肢葬,头东脚西,面向则不一[9]。邹县野店墓葬集中分布在20平方米内,共发现墓葬15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头向东或东南,面部多向上,一般为仰身直肢葬,方向在90°—116°之间,有单人葬和双人合葬,随葬器物单人墓数量少只有一件或两件,双人合葬墓数量多,器型多而复杂[10]。新沂花厅村发掘墓葬数达20座,当时葬人已有自己的埋葬制度,即将尸体平放在挖掘好的土坑内,头部向东,各墓葬头向所差多数在10°范围之内。河南平顶山市发现一座大汶口类型墓葬葬式为头南足北,仰身直肢葬,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代表[11]。

龙山文化是因1928年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现而得名。龙山镇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发现后,黄河中游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也先后发现了和龙山时代相当的、以黑陶和灰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这种属于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化遗存先后被命名为多个区域性龙山文化,如河南及周围地区被称为“河南龙山文化”或“后岗二期文化”,以陕西关中为中心地区的则称为“陕西龙山文化”或“客省庄二期文化”,湖北地区晚于屈家岭文化的文化遗存则被称作“湖北龙山文化”或称“青龙泉三期文化”,苏南浙北地区的良渚文化也曾一度被称为“浙江龙山文化”。由于“龙山文化”的名称使用混淆不清,学界将山东地区发现的的龙山文化遗存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或“典型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其中包括山东省的全境、江皖淮河以北;其影响西到豫东和豫北,东北达辽东半岛的南端。现以发掘的遗址主要有山东历城城子崖,诸城呈子、鲁家口,日照两城镇、潍坊姚官庄、东海峪,胶县三里河、茨平尚庄、泗水尹家城、徐州高皇庙、连云港二涧村等。其中在三里河遗址和东海峪等遗址均发现了龙山早期地层叠压在大汶口晚期文化层之上的地层证据。

龙山文化早期以东海峪墓葬、大范庄墓葬和呈子早期墓葬为代表。中期以东海峪的上文化层、呈子上文化层中期和三里河部分墓葬(以M2124为代表的一组墓葬)为代表。晚期以姚官庄遗址的文化遗存为代表,同一期的遗存有三里河M2100为代表的一组墓葬,呈子上层的晚期和两城镇遗存。

呈子遗址位于诸城县城南15千米,遗址主要分布在呈子村洗的河湾台地上。

第一期文化遗存共发现墓葬12座,排列有序,分为四组。12座墓葬中,合葬墓5座,单人葬7座。在合葬墓中5人合葬的1座(M7),3人合葬的1座(M57),2人合葬的3座(M59、M60、M87)。墓底多有高0.1-0.4米的二层台,头向皆为西北向,在295°—315°之间。M57为3人合葬墓,由上而下第Ⅱ号人架下肢骨折叠,不见右臂的尺骨,桡骨和全部的指骨,似迁葬,其它的皆为一次葬。葬式除了M7第Ⅰ人架在侧身面向下外,绝大部分为仰身直肢葬,面向不一,上、南、北各六例[12]。

东海峪遗址位于山东日照石臼所公社东海峪大队的西北,东临黄海。东海峪遗址共发掘墓葬18座,分属不同的地层。其中下层墓葬2座(M310,M311)被下文化层所叠压,中层墓葬一座(M315)被上层的M314所叠压,随葬器物则与中层出土器物相似;上层墓葬共15座,被第二层所叠压,部分随葬器物与上文化层出土器物类似。这就证明三个地层堆积墓葬基本上与三个文化层所同时,也证明了这三层墓葬不仅代表着三个不同的时期,而且是三个时期有着紧密的继承关系。从东海峪遗址发掘的器物上看,明显是继承了大汶口末期的文化特征,而发展演化而形成的。东海峪三个时期的墓葬葬式基本相同,人架都是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北[13]。姚官庄遗址位于山东潍坊市南10千米处,西南距姚官庄约1千米,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发掘了12座墓葬,都是单人葬,墓坑为长方形竖穴,都是仰身直肢葬,头都向西北略偏东,一般面向上。茨平县尚庄遗址位于山东茨平县尚庄村东一个隆起的土岗上,发掘面积750平方米,主要为大汶口文化类型和龙山类型的遗存。尚庄第一期文化遗存:为典型的大汶口文化类型,共发掘墓葬15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朝西。尚庄第二期,第三期文化遗存:为龙山文化类型,二期没有发现墓葬,三期发现墓葬3座,南北向,皆为仰身直肢葬,头北脚南,均无随葬品。泗水尹家城遗址位于山东泗水之最西部与曲阜相邻,东距泗水县城10千米,共发掘5×5米探方5个,面积125平方米。只发现一座墓葬,位于第五探方的第二层之下,墓圹不清,无任何葬具和任何随葬品,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南,骨骼保存尚好,身长1.3米,第三臼齿尚未萌出,为9—10岁的儿童。山东临沂大范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1973年临沂县相公公社大范庄村。发掘面积南北160米,东西140米,共清理墓葬26座,均为长方形土坑墓,少数墓有二层台,墓向东和东北,均为单身仰卧直肢葬,头向70°-90°。呈子遗址位于诸城县城南15千米,遗址主要分布在呈子村洗的河湾台地上。第二期文化遗存共发现墓葬87座。可分为三区,长方形土圹墓,皆为单人葬。有二层台墓葬共11座,多数为较大型墓葬,二层台都为熟土二层台。墓葬多数头向东南,一般在94°-154°之间,只有M30和M31头向西南,分别为235°和230°,不见二次葬,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面向上,头向向南、向北,无一定律。

从墓葬方向上看,北辛文化墓葬仅在江苏连云港二涧村发现七座东向墓。大汶口文化墓地主要有江苏邳县刘林、大墩子、新沂花厅、山东兖州王因、泰安大汶口、邹县野店、茌平尚庄、临沂大范庄,墓葬总数在1500座以上,主向为东向。另外日照东海峪、胶县三里河和诸城呈子发现75座墓,主向为西北,与以上各地不同。这3个墓地都离海岸线较近,墓葬区西方或西北方为山阜,地势较高。这几个墓地的性质与其他大汶口文化墓地差异明显,亦称为三里河类型。大汶口文化墓葬主向分为两种,一为东,一为西北,各有固定的分布区域。墓向东寓日出方向之意,向西北则是朝向山坡和高地之意。在后李文化文化中,临淄后李官庄和章丘县龙山镇小景山墓葬均为仰身直肢葬,而在滕县北辛文化墓葬中直肢葬却占主导。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葬式呈多元性发展,兖州王因墓地早期阶段仍以直肢葬为主,占同期葬式的82.6%,侧身屈肢葬只占0.8%,中期阶段新出现了单人仰身折肢、侧身直肢、俯身直肢和俯身折肢等葬式,晚期阶段在发现的402座墓葬中,单人仰身直肢葬在数量上增加的同时,所占比例却进一步减少了,约占75.6%。单人仰身屈肢、仰身折肢、侧身屈肢、俯身直肢、俯身屈肢等葬式都有发现。兖州王因墓地葬式的变化也是整个大汶口文化葬式变化的一个缩影。总体来看,大汶口文化墓葬是朝着多元葬式发展下去的,龙山文化阶段墓葬葬式又回归到单一的仰身直肢墓葬中,屈肢葬逐渐消失。

[1]杨建页.陕西仰韶元君庙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273.

[2]韩建业.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J].文物,2006(1).

[3]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7-112.

[4]任相宏.黄河下游新发现的后李文化[N].中国文物报,1992-02-16.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等.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4(2):159-192.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济宁文化局.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9(1).

[7]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2(1).

[8]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4(2).

[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4(2).

[10]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邹县野店新石器时代墓葬遗址试掘简报[J].文物,1972(2).

[11]张脱.河南平顶山市发现一座大汶口类型墓葬[J].考古,1977(5).

[12]诸城县博物馆,昌维地区文物管理组.山东诸城呈子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0(3).

[13]山东省博物馆.1975年东海峪遗址的发掘[J].考古,1976(6).

(责任编辑 许峻)

A Study on the Tombs’ Burial Funeral Ceremony of the Neolithic Age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ZHOU Ya-wei

(School of History,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ncient tombs is a reflection of human ideology and ideology, origin.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excavation of the Neolithic tombs (funeral) in th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t is found that the Dawenkou culture has a great convergence with the burial system in the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and is buried in the post-Li culture and Beixin culture Quandi buried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Dawenkou culture, Longshan cultural period of the tomb of the prevalence of straight burying, flexion and bury disappeared. Dawenkou culture inheri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rial direction of the Beixin cultural burial, east to the main, to the Longshan cultural stage, the tomb wa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omb; direction; straight limb; curved limb

2016-12-21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民族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11&ZD182);第5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基金(2015M572113);河南省博士后科研资助(2014019)

周亚威(1987—),男,山东荷泽人,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研究人员。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2.016

K872

A

1008-3715(2017)02-0074-04

猜你喜欢

龙山文化大汶口单人
刘思涛作品
与外隔绝
基于大汶口文化元素的泰安太阳部落景区发展研究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公元前第三千纪中国东部的太阳神——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图形符号新考
第三十八周:每个人的舱位都是单人舱
郭川:单人不间断帆船环球航行第一人
泾河中游龙山文化晚期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
山东大汶口盆地赵家店石膏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中国原始乐器“铃”初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