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妆浓抹总相宜—论多元课堂的构建

2017-01-11肖家军

教育家 2016年47期
关键词:扫路天游峰月亮

文│肖家军

淡妆浓抹总相宜—论多元课堂的构建

文│肖家军

小学语文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能给人一种和谐美,能产生最优的效益,能更有效地实现生命积极愉悦的成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着眼点放在孩子终生发展上,依据文本特点,整合教学内容,多渠道延伸,创设丰富多彩而又有效的课堂。

抓住文本,丰富表象,打造积极探究的文化课堂

月亮,是美好的象征,情感的寄托。在学完《望月》一课后,孩子们沉浸在月亮所带来的美好情景中。同样的月亮,不同的赏月者,即便是同样的赏月者,在不同的心境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验。这样的课文值得深究。课堂上,我们开展了“我和月亮交朋友”的主题活动,从《望月》到月亮文化进行探究。全班同学互动学习,自主探究,学习了一篇篇描写月亮的诗、文、歌谣及科普小品,在吟诗赏乐中亲近月亮,品味月亮,感受月亮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象;在讨论、品读中走进了月亮的独特意境,感受了月亮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月亮传达的美好情愫。于是,他们也有了倾吐的欲望,尝试着用稚嫩的笔描写月亮:

月亮,你是李白心中情思的来源,你又寄托着他无尽的情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亮越升越高,已经爬上了大楼顶。她俯视大地,把光辉挥洒。皓月当空,我眯起了双眼,确确实实看到了明月高悬中模模糊糊的景物。是山?是水?是天空?是云雾?还是我的影子?

……

此时的月亮已不仅是自然界的星球,在同学们的眼里,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它的阴晴,它的圆缺都是立体的,十分美妙。

语文课,承担着母语的传授任务,这种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读会写会用母语,还要探究其文化意蕴,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因为如此,老师应抓住契机,丰富学生的表象,唤起他们的美好情感,打造积极探究的文化课堂。

设计话题,引起争论,倡导主动言说的自由课堂

《天游峰的扫路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扫路老人。我们徜徉在作家朴实的文字中,品味着老人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老人的自强不息与豁达开朗。一只小手高高举起:“扫路人怎能说自己不累不苦呢?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可能是假话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之间展开热烈的讨论。我及时有效地把握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放弃预设,适时组织学生就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这个话题展开小小的辩论。正方:天游峰的扫路人工作不累、生活不苦。反方: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苦、生活累。我先引导他们走进文本寻找依据,再告诉他们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室里的气氛极其热烈,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互不相让,都想把对方说服。

正方 :老人虽然每天要上山、下山扫一千八百多级的石阶,可是他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蔬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他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怎么可能累呢?

反方:老人每天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的石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怎么可能不苦不累?只不过老人当着作者的面不好意思说;再看看我们周围的老人,每天锻炼完身体还觉得累呢!

讨论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融入课堂,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课堂上,学生挑战自我,大胆质疑,实现的不仅是课堂上与教材、与教者、与同学的对话,更有与编辑、与名家的对话。这种对话真正做到了平等、尊重,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内心。他们愿意去思考、探究、表达,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这样的课堂细心呵护着学生创新精神的萌芽,是对学生人性化的关照,更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善于选取,学会链接,建立开放立体的阅读课堂

文人墨客历来喜欢梅花,并写下了大量的诗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选取了元代王冕的《墨梅》,教学这首诗时,我先把陈亮的《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设计成谜语,让学生猜猜诗中写的是什么。不仅巧妙地引出主题,亦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来我又结合诗的内容指导学生欣赏王安石的《梅花》和毛泽东的词《卜算子 ·咏梅》,学生对梅花的高尚品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不畏权贵、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人物形象也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课堂到这里还不能结束,我让学生读读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让他们比较、感受咏物诗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搜集这类诗,形成一个系列,一个专题。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又一个基本理念。如果把学生封闭在教材的框框之内,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导致学习兴趣的削减。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文本资料,通过不同文本的交互辉映,为学生创建一种全新的开放空间。这种主题向外辐射的阅读方式可以把不同的文本联结组合在一起,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立体的和谐效果,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阅读理解,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会构成纵横的经纬线。

一样的40分钟,却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主动言说的自由,开放立体的阅读,使课堂成为一幅色调、线条、构图流畅圆润的画。它和谐宁静,默默地拓展孩子们生命的空间,提升孩子们生命的质量。它是有效教学所追求的,它的每一分钟都会创造丰富多元的价值,在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收获跃动的生命、鲜活的灵魂。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明德小学)

猜你喜欢

扫路天游峰月亮
如何跟一条小路道别
丹山碧水
2019年我国扫路车市场回顾及2020年前四月市场分析
武夷山归来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扫路车多功能配置分析及研究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