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学生潜能“向上生长”
——“达”文化体系创新之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探索

2017-01-11王淑英

教育家 2016年47期
关键词:育人学科素养

文│王淑英 李 善

唤醒学生潜能“向上生长”
——“达”文化体系创新之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探索

文│王淑英 李 善

发现“中国好课程”

“发现‘中国好课程’”以“ 寻找有深度的课程,为课改点盏明灯为宗旨,推动中国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本期《教育家》杂志重点推介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的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以供教育同仁品鉴。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为新时期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创新指明了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路径。为此,我校围绕九年一贯义务教育阶段超学科培养创新人才、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大德、公德、私德”和国际情怀、通过主渠道全过程培养具备“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等问题,在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构建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学科超越学科,基于课堂超越课堂,统整学科育人功能,超越学科边界,遵循学科育人的独特价值,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着眼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差异提升创新能力,让每个孩子享受到了最适合他的个性教育,尝试解决如何在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过程中实现文化滋养、素养分解、课程构建、课堂影响和情景下学研创探究学习行为方式培养创新人才等一系列问题。

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的精神来源与教和学特征

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中“达”文化的精神来源 1913年堂长刘续提出“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校训,成为学校“达”文化的精神来源 ,成为优秀创新人才素养的体系根基。新时期“求发达”,取“事业兴盛、向上生长 、人才充分发展”之意。历久弥新的“达”文化,让附校以“高洁挺立、向上生长”的人才理念,走在“条条大路通向成功”的文化创新大路上。当前,附校“求发达”的目标是:在九年一贯制下以“生长”的价值观理念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独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有潜力的,只有提供多样化选择,优化成长环境,才能让不同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构建中,“达”文化以“基于学科超越学科,基于课堂超越课堂”思想为根,源自校训主题教育之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怀揣同情之心的责任育人——尽本分与培养学生领袖气质,是教育的重要内涵。超学科旨在通过“这是我的责任——领袖实践”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孩子培养成为勇于探究的人、勤于思考的人、善于交流的人、敢于冒险的人。以“国+仁、智、乐、活+超学科”幸福课程体系为干,唤醒潜在之能的课程育人。尽本能生本课程以学生课程的名义将各项活动整合,实现校园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以“学研创”结合的学习方式为叶,以“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深度探究的课堂为花,以“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高洁幸福的公民”为果,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的表现特征——优秀创新人才的哲学价值追求 一是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具有生长性。“达”文化以传统儒家教育哲学思想为底色,以百年名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来探究文化密码,以聚焦优秀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集传统性、现代性、开放性、历史性于一体。倡导一种“关怀生命、为了生命、成就生命”的向上生长的人才培养价值观,使每一位师生在学科与超学科的沃土中生长为挺立于社会的幸福的人。

二是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具有全面性。“达”文化是从文化“共通体”走向了“共同体”,具有“全面性”。既渗透在《课程规划》《行动计划》《素养纲要》《案例研究》等顶层设计中,也体现为每一个优秀创新人才个体在“达”文化中自觉地修炼创新品格。同时渗透在课堂模式创新的每个角落、作业分层的每个创想、课前自学的每个点滴、IB项目成果提炼的每个阶段。

三是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具有可选择性。它的“可选择性”在于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达”行动、适合自己的“达”课程、适合自己的“达”项目、适合自己的“达”评价、适合自己的“达”社团、适合自己的“达”校园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当中,在让学生在价值观“三融入”过程中成为懂得感恩的社会人。

四是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中具有实践性。附校“达”文化的建设是阶梯状、螺旋式上升的,她的最后一级台阶就是优秀创新人才形成的创新人格,这是“达”文化的最高的境界。其“实践性”既包括IB项目探究实践、线上线下学研创课堂实践,更包括以六大教育、五大领域为核心的社会实践,引领孩子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

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的教与学的原则——超学科主题下学习,强调深思与反思 第一,通过深思培养“全面发展”“胸襟开阔”和“善于交流”的品质及创新思维。第二,设计最佳的学习情境来促进学生学习。第三,超学科教学与学习是基于概念的深思和超学科的反思。学生要利用信息来解释和支持他们对概念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和概念性思考。

第四,超学科教学与学习可促进自我管理的反思和行动。学校设计了求发达一人一职计划,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天地,培养服务他人的“仆人式领袖”,强化学生意志品质磨炼,强化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强化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目前,“一人一职计划”包含两种形式:其一是班级成员轮流担任班级服务工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其二是同一职务由一个同学担任一段时间,直到这个同学做得最好为止,以收到“简单事情重复做、复杂人生简单过”的效果。

优化策略:让创新人才的培养融入贯通的实践

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是主要由“达”文化理念下的素养目标构建、“国+仁、智、乐、活+超学科”幸福课程体系重构、“线上线下学研创”课堂创新三部分组成的共同体。

“达”文化理念下的素养目标构建 我校基于国家需求拟定了学生在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中的“六大核心素养”。即“高”,有目标、有眼界、有精神,善交往、有自信,有国际视野;“洁”,有追求、有胸怀、有底蕴,有民族情怀,爱祖国爱家乡——这两项素养源于对莲池书院莲花文化的传承,校友苏叔阳以莲花品格象征学校文化。仁,有理想、有担当、有同情心,勤俭节约,友爱互助,会合作、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源于校训“尽本分”精神内涵。智,有智慧、有能力、有批判性思维,善于观察分析,爱探究,有旺盛的求知欲——源于校训“尽本能”精神内涵。乐,有爱心、有自信、有健康生活,有高度、自觉性、强烈的好奇心,意志品质出众——源于校训“求发达”精神内涵。活,有创新、有发展、有实践,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能自主发展——源于校友阎肃先生对学生寄语“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内涵。

“国+仁、智、乐、活+超学科”幸福课程体系重构 整体思路:在原有国家课程和“仁人智慧乐学活力”课程基础上,重点通过融入“六大教育”载体,对接学生品格成长,通过超学科学习、六大主题教育实现课堂落地、文化落地、行为落地。

一是完成了两种课程的设计:第一种是学科课程,第二种是超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中的间接经验。超学科课程,或者说问题化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能够实现一个目标:让教育学习回归生活,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

二是通过中西合璧的课程理念和内容落实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附校在中西合璧上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课程的国际化转型,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剑桥国际标准,将剑桥青少年英语证书的方法和内容引入中小学日常英语教学中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四项英语技能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英语教学和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第二步是国际化课程的本土化转型。把IB课程体系拿来,与我们新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国际课程和新课程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根据学段特点和国家课程标准,小学围绕“我们是谁”“我们身处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作”“我们如何组织自己”“共享地球”六大超学科主题,中学部围绕“学习方法”“社区与服务”“人类创造”“环境”“健康与社会教育”五大领域开展超学科项目主题学习。

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课程融合,与各学科素养融合,与六大主题教育融合,形成了校本六大主题教育,即:“自主管理生活教育”“发明创新品格教育”“文明包容理解教育”“实现价值公民素养教育”“仁爱互助爱的教育”和“走向未来领袖素养教育”。每个主题教育超学科课程又按照“顶层设计素养目标——课程课堂深度融合——特色环境营造氛围——主题活动引领深化——社区社会多元联动”五步骤落实推进课程。

四是将IB教育理念与附校六大主题教育、国家课程学科单元主题和“仁智乐活”校本课程多元整合,形成“超学科、跨学科”项目研究课程。如在IB“我们如何组织”主题,与素养目标结合,与品格培养关键词结合,按学段确定POI探究范围,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素养内容。按照探究范围,确定POI探究主题进行探究。

五是在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探索中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创新了“双课堂”模式。利用北京四中在线资源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让学生任务自选、个性先学、作业上传,教师进行学情分析、线上反馈,测试评价。形成了“建—测—查—学—研—创”“线上线下+课前课后”双课堂模式。同时以项目、问题、询问为基础,带领孩子们进行“深度学习”,实现“先学”三境界:常规性先学,找到学习新起点;引导性先学,实现自主学习;拓展性先学,通过大数据时代的资源平台,将自己先学的观点及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资源。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资源分享、师生互动,实现“后研”三境界:“乐学”“会学”“活学”。

六是实施“三个一”评价方式,记录素养培育历程。把课程价值观转化为评价的标准,就是对课程实施的过程、方法与结果,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是为了课程改革能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过程性评价采取 “一袋子、一册子、一篮子” 的“三个一”评价方式。“一袋子”指主题学习成果袋,记录各学科主题学习的个性学习成果,通过读书报告会、小论文答辩会、小制作、个人书画展等形式,进行小组评价、班级学生主题学习评委会评价。“一册子”是阎肃老校友题词的“快乐一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包括一至九年级《课堂乐学、会学、活学、创学手册》,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一篮子”与保师附校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十个一”能力评价相结合,利用在线评价平台,对初中7维度、小学5维度进行一篮子的评价,记录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学习态度及平时学习情况、作业记录、学期各学科体现学习能力的成绩情况、主题活动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情况等。CAS活动培养了迎接挑战的能力,评价注重参加活动的准时性、能否认识到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充当新角色的能力、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考、是否真实地反映社区需要、得到他人帮助或指导的能力、对待成功或失败的态度、耐久性、自信心、责任感、发自内心的奉献精神、适应性、能否公正公平地对待他人、协作精神等。

学科与超学科整体育人模式探索唤醒了学生潜能“向上生长”,解放了学生思维“激发创造”,培养了爱心、善于合作的“人格魅力”,形成了同学们用行动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的氛围。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猜你喜欢

育人学科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