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要素生产率对区域畜牧业增长的贡献差异分析

2017-01-11吴清秀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份额生产率贡献

吴清秀

(呼伦贝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引言

根据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应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产出增长明显,但是增长方式和增长源泉却体现出区域性差异,对于全国以及各个畜牧业生产区域畜牧业产出的增长中畜牧业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分别为多少,对于选择正确的经济增长政策和投入方式至关重要,因此文章在DEA方法测算的全国以及各个区域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之上,旨在考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于畜牧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以及区域性差异。

目前对于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贡献份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测算单一畜种的生产效率,如Helena Johansson(2005)[1]运用DEA和SFA两种方法测算瑞典奶牛养殖场的技术效率。Nigel Key等(2008)[2]利用SFA方法测算了美国 1992~2004年养猪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兰勇等(2015)[3]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2004~2012年间我国不同区域4种养殖模式下生猪生产效率进行测算。二是对某一地区畜牧业生产率的测算,如陶红军等(2007)[4]测算湖北省畜牧业技术效率约为0.9698。朱玉春等(2006)[5]、沈子寅等(2009)[6]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别对陕西省和云南省畜牧业的生产率进行分析,刘晓峰(2015)[7]得出黑龙江省养殖生产效率较低的结论;三是从全国角度考察畜牧业生产率增长变动,如杨军(2003)[8]分析得出1997年~2001年我国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只有 36%,其中,国营集体奶牛的全要素生产率已经达到了 50%,生猪的全要素生产率达 45%。曹佳等(2009)[9]运用扩展的索罗模型和 C-D生产函数测算了1978~2007年我国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71%。肖洪波(2010)[10]测算出生猪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的贡献达到50.87%。

以往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本文收集整理全国31个省市区的省际畜牧业生产面板数据, 运用修正了的 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从全国、区域和省际、与畜牧业增长关系三个角度对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份额进行实证分析。

一、测度方法、模型选择及数据处理

(一)测度方法

1.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

根据经济增长模型,需要先计算出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本文利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出全国以及区域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源泉。本文采取Charnes,Cooper等(1978)提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EA)非参数方法,采用Ray和Desli(1997)修正了的 Malmquist指数法,利用 DEAP2.1软件对全国以及畜牧业六大生产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进行测算。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列出原理和具体的计算步骤。

2. 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

根据乔根森等(1962)[11]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

由(1)(2)和(3)式可知,第i个决策单位的产出水平可以分解为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三部分之和,即:

(6)式表明,产出增长率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即(6)式中右边第一项,它表示从t-1期到t期投入要素积累即各要素投入增长率与其产出弹性的加权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部分是所有要素投入所得的生产率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6)式第三项和第四项分别表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变化,并且这两项的和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二项表示决策单位规模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完整性、连续性,本文选取各地区历年畜牧业总产值为产出变量(Y);畜牧业从业人员(L)、存栏量(M)、畜牧业资本投入量(K)为投入变量。

产出变量 (Y)为1998年可比价的各地区历年畜牧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9~2015)。

劳动变量(L)是经过计算整理而来的数据,因为在现有统计资料中未公布畜牧业劳动力工资和劳动力投入数量,基础数据来源于《1978~2004农业统计资料》以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2015),农林牧副渔总产值来源于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9~2015)。计算公式为:

存栏变量(M)中的生猪、牛、羊采用各地区各个种群年末存栏量,现有统计年鉴上家禽的存栏量不连续,所以家禽存栏原始数据采用种蛋鸡与种肉鸡之和。由于作为自变量之一的牲畜存栏是由个体大小相差悬殊的生猪、肉牛、肉羊、禽类等多种组成,为了便于比较,根据不同畜禽种类的平均自然体重和饲料消耗量将所有畜禽数量都统一折合成猪单位,具体折算比例为:1头肉牛=3个猪单位,1只肉羊=0.3个猪单位,1只家禽=0.03个猪单位。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畜牧业年鉴》(1999~2015)。

资本变量(k)也是调整数据,基础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5)。计算公式如下:

表2列举出1998~2014年31个省市区畜牧业投入产出样本数据统计描述。

表2 1998~2014年中国畜牧业产出投入样本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三)区域说明

本文借鉴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研究组对我国畜牧业生产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对个别省份作适当调整,将我国畜牧业划分为六大区域(表1)。

表1 中国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划分

二、经济增长源泉分解的区域差异

(一)全要素生产率和要素投入对畜牧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效应与评价

全国畜牧业增长的源泉如表 3所示,畜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畜牧业受到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和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无论是畜牧业产值、产量还是存栏量的变化都呈现剧烈的波动状态,所以畜牧业产出的增长也体现出波动增长的特征,这也影响到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从总体上看,1998~2014这17年中我国畜牧业增长仍然主要以要素投入的增加来实现,样本期内畜牧业总产出的年均增长率为 5.54%,而约60%的增长依赖于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仅为42.56%,其中,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为28.01%,而技术效率的提高贡献了15.01%。随着畜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断增强,对精饲料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养殖技术有所改善,但是这种改善对于产出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仍然以技术进步为主,畜牧业增长是比较缺乏效率的。当新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出现时,养殖户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无法达到相应水平,仍然按照传统的饲养和管理方式去接受和实施先进的技术,导致实际的生产技术产出水平缺失,这是制约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产出贡献份额无法提高的重要因素。

表3 1999~2014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全国畜牧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 单位:%

从时间序列上看,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呈现阶段性特征,1999~2004年,畜牧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44%,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50%,此时期畜牧业产出增长的72.58%来源于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7.42%来源于畜牧业要素投入的增加。从畜牧业产出增长源泉的数值上看,此阶段畜牧业产出的增长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带动,可能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随着饲料工业和添加剂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大改善了我国饲料的质量,保证了饲料原料的数量;第二,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畜牧业生产中的生猪和家禽的专业化、规模化饲养发展较快、商品化程度也逐步提高,使得养殖方式和管理模式得到很大的改进,加之畜牧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和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养殖技术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各种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三,肉类产品价格的波动也是影响畜牧业产出及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此期间,肉类产品尤其是猪肉市场价格波动较为平缓,这有力的保证了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及要素使用效率的发挥。

2005~2007年,畜牧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98%,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递增7.77%。从数值上来看,全国畜牧业产出增长完全由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实现,这可能是由于原始统计资料的误差所致,所以不能以此来推断此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畜牧业增长的全部动力。但是这段时期畜牧业发展的实证结果显示,此间畜牧业较前一阶段又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确实是由于畜牧业产出效率的提高所导致,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自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使得畜牧业沐浴改革和发展的“春风”,中央和地方政府增大了畜牧业要素的投入力度,包括物质费用、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业科研投入和畜牧业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使得畜牧业从无到有的地区处于畜牧业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的地区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二,从畜产品价格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畜产品价格尤其是生猪价格2003年下半年价格开始迅速上升,养猪业开始进入高收益区。生猪价格一路走高,2004年 9月,全国生猪价格平均价格达到近年来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9月生猪价格虽有下降,但仍然保持在较高价位,这一指示灯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所以此阶段畜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较上一阶段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共同促进了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2008~2011年,畜牧业总产出较前两个时期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年均增长率为8.38%,但是全要素生产率不及总产出增长的快,年均增长3.73%,对畜牧业总产出的贡献份额仅为44.66%,其中技术进步对畜牧业产出的贡献份额为46.69%,而技术效率对畜牧业产出的贡献份额为-0.12%,畜牧业生产又重新回到了生产效率缺失的状态,要素投入对畜牧业产出的年均贡献率为55.34%,说明这一时期畜牧业产出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较上一时期下降的原因可能为:第一,这一时期没有明显的技术进步;第二,畜产品价格在波动中有所下降,畜牧业科技投入由前一阶段的“喷发性”投入有所降温,使得从事畜牧业经营的积极性受到重创,第三,国家政策鼓励由传统的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整顿原来的数量型向质量型生产的改变,避免重复建设,使得全国畜牧业生产进入重新思考和艰难取舍的阶段。

2012~2015年,畜牧业总产出年均增长率为3.97%,增长速度有所下降,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其中技术进步贡献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3.16%,说明此阶段从事畜牧业劳动素质和受教育水平反而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城镇化和工业化进一步推进使得更多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技术型劳动力转向其他产业,但是由于全国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措施,全国实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畜牧业生产,使得先进的畜牧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得以推广,全国畜牧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提高,对畜牧业产出的贡献份额得以凸显,较上一时期,技术效率对产出的贡献率由负数变为16.98%,为畜牧业的产业集约化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上述分析,从样本期内的均值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低于畜牧业产出的增长,说明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产出增长具有同频率变动的影响,即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时期促进了畜牧业产出快速增长,所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全要素生产率和要素投入贡献效应的区域差异与评价

表4描述的是六大畜牧业生产区域畜牧业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和要素投入的贡献份额。从样本期均值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产出的贡献份额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主要分为三种情况,分别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型、要素投入增长型和生产率和要素投入平分秋色型。其中,五大牧区和东北区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0.4%和82.16%,说明这两个区域畜牧业产出增长中生产率的提高是重要源泉;黄土高原区和西南山区畜牧业产出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分别为27.73%和0.82%,贡献份额较低;而黄淮海区和东南区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分别为62.27%和42.36%,说明这两个区域畜牧业产出的增长由生产率提高和要素投入共同推动。

表4 各畜牧业区域生产率和要素投入对畜牧业产出增长的贡献 单位:%

从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产出贡献的排名上看,如表 4括号中所示,贡献份额由高到低的区域分别为东北区、五大牧区、黄淮海区、东南区、黄土高原区和西南山区,但这与畜牧业产出增长相比,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较高的区域并不是畜牧业增长较快的区域,主要原因可能是畜牧业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率的高低,还受到要素投入、政策导向、畜牧业生产基础、各区域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影响。

从时间段上来看,五大牧区和东北区在样本期内三个时间段上都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大于要素投入贡献份额,可能的原因在于21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节粮型畜牧业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五大牧区中的内蒙古、青海和新疆凭借良好的草场资源和肉牛、肉羊资源,东北区三省凭借丰裕的玉米饲料粮资源和蓬勃发展的肉牛产业,采取了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并吸引了大批优秀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加入肉牛产业和肉羊产业的生产,出现了企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企业和散养农户合作养殖等方式,有利促进了这两个区域良种繁育、技术应用水平、单位畜产品价值的提高和先进养殖技术的传播,降低了散养户的养殖风险。黄土高原区和西南山区在1999~2004、2005~2007这两个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产出的贡献份额数值异常,可能的原因除了原始统计数据的误差以外,计算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畜牧业产值增长率的方式不同造成,因此对两地区的时段不进行分析。黄淮海区和东南区畜牧业增长中生产率的贡献份额在 1999~2004、2005~2007、2008~2011,2012~2014这四个时段分别为 57.88%和 55.97%、117.37%和20.01%、39.88%和43.28%,57.95%和42.34%。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9~2002年我国整体经济和畜牧业发展都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处于发达地区的黄淮海区和东南区的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速度低于五大牧区、黄土高原区和西南山区这些不发达的内陆地区,说明东部沿海地区凭借雄厚的资金投入和畜牧业积累对畜牧业总量增长给予了扶持。

2005~2007年这三年间,除了东南区的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低于要入投入的贡献份额外,其他 5个区域的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都高于要素投入的贡献率,并且都超过了50%,但这并不能说明各区域畜牧业已经实现了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只能说明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产出的增长的贡献程度的提高。自2003年以后,全国的经济进入复苏阶段,各区域畜牧业在全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区域也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的要素投入和政策保障,使得各区域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三)全要素生产率和要素投入贡献效应的省际间差异与评价

表5计算的是1998~2014年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畜牧业年均增长及增长源泉的贡献份额,并按照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增长贡献程度由大到小顺序排列,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增长贡献份额位于前11位的省市自治区有东南区的上海(第1)、黄淮海区的北京(第2)和天津(第 10)、五大牧区的宁夏(第 3)、新疆(第4)、青海(第6)和内蒙古(第11)、东北区的吉林(第5)、辽宁(第7)和黑龙江(第8)、最后是西南山区的湖北(第9),这些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都在 90%以上,全要素生产率是畜牧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增长贡献份额位于后10位的省市自治区有五大牧区的西藏(第30)、黄土高原区的山西(第22)和甘肃(第25)、西南山区的广西(第24)、贵州(第27)、四川(第28)和重庆(第31)、黄淮海区的河南(第26)、东南区的广东(第23)和江西(第29),其中河南、贵州、四川、江西、西藏和重庆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增长具有负效应,分别为-3.54%、-16%、-19.15%、-26.52%、-49.57%、-61.56%。这些地区畜牧业增长完全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而实现,并且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负作用抵消了一部分生产要素增加而带来的增长。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贡献份额大于50%(包括50%)的省份有18个,其他13个省市自治区畜牧业增长主要是要素投入实现的。

表5 各省市自治区1998~2014年生产率及其分解、要素投入对畜牧业增长的贡献 单位:%

从表 5中可以看到,在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畜牧业增长份额中,技术效率的贡献度超过 50%,并且高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省市自治区有山东(54.58%)、安徽(81.14%)、湖南(109.45%)、陕西(52.16%)、云南(52.79%)、山西(56.23%)、广西(122.21%)、河南(85.81%)和四川(61.18%),这些省份大部分地处生猪产业带和家禽、禽蛋产业带上,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高,这有利于技术运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畜牧业投入资源的利用率较高。

三、结论

本文从全国、六大畜牧业生产区域和31个省市自治区三个层面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在畜牧业增长中的贡献效应,得出如下结论:从全国的角度看,1998~2014年畜牧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于畜牧业要素投入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仅为42.56%,其中,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为28.01%,而技术效率的提高贡献了15.01%,说明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是技术进步为主和技术效率为辅的共同作用结果。

从区域层面看,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中,五大牧区和东北区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0.4%和82.16%,说明这两个区域畜牧业产出增长中生产率的提高是主要源泉;黄土高原区和西南山区畜牧业产出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分别为27.73%和0.84%,贡献份额较低;黄淮海区和东南区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分别为62.27%和42.36%,说明这两个区域畜牧业产出的增长是生产率提高和要素投入共同推动的。

从省际差异角度看,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增长贡献份额位于前11位的省市自治区中五大牧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区、东北区、黄淮海区和东南区各占4个(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0个、1个(湖北)、3个(吉林、辽宁、黑龙江)、2个(北京、天津)和1个(上海),这些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都在 90%以上,是畜牧业增长的重要源泉。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增长贡献份额位于后10位的省市自治区中五大牧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区、东北区、黄淮海区和东南区各占1个(西藏)、2个(山西、甘肃)、4个(广西、贵州、四川、重庆)、0个、1个(河南)、2个(广东、江西)。其中河南、贵州、四川、江西、西藏和重庆全要素生产率对畜牧业增长具有负效应,这些地区畜牧业增长完全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而实现,并且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负作用抵消了一部分生产要素增加而带来的产出增长,可能的原因在于畜牧业生产过程中某些要素严重缺失或者其他要素投入过多造成资源配置不当,例如四川、重庆和江西玉米生产潜力不足导致饲料有效供给不足,而畜牧业从业人员数量相对过剩并且文化和技术水平不高成为畜牧业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31个省市自治区中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贡献份额大于50%(包括50%)的有18个,其他13个地区畜牧业增长的主要源泉是要素投入实现的。

从与畜牧业增长相对应角度看,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较高的地区和省份并不必然是畜牧业产出增长较快的区域,因为在畜牧业产出较高增长率的区域和省份中有的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来实现产出增长的,有的则主要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在畜牧业产出增长率较低的区域和省份中有的是主要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的则依靠投入增加来实现。

注释:

① 20 世纪 80年代,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研究组根据地区饲料资源、自然环境、饲养技术和社会需要 4个要素将我国畜牧业分为 7 个区域,即:青藏高原区、蒙新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地区、东北区、黄淮海区、东南区。

猜你喜欢

份额生产率贡献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首次实现供给全国负荷的50.4%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贡献榜
海洋贡献2500亿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