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基于PCA方法的实证分析

2017-01-11江六一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皖江户籍制度户籍

江六一

(铜陵学院经济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61)

一、新型城镇化与户籍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城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许多学者认为分工演进、“推-拉”作用、经济集聚是城镇化建设的三大动力。杨小凯(2002)[1]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经济角度阐释了城市的演进,论述了城市是基于人们对专业化经济与交易成本之间的两难冲突所产生的交易成本系数的衡量,及交易效率的提高而演进的。Jeffrey G.Williamson(1988)[2]则将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归因于马尔萨斯式的人口压力、土地稀缺及圈地运动;W. Arthur Lewis(1954)[3]创立的经济发展二元结构模型指出工业工资高于农业,促使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直至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工资和城市工资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国民经济达到现代化;吴福象、刘志彪(2008)[4]通过对长三角16个城市的数据分析,发现在长三角城镇化群落中,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市群对经济增长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新引擎作用。

(二)目前的户籍制度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目前的户籍制度是我国城镇化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如辜胜阻(1998)[5]认为我国城镇化滞后的根本症结在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间人口的迁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二元社会格局长期延续下来;杨莉英(2012)[6]通过分析后发现,随着农地改革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人口转移就业不断扩大,而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城乡居民在身份乃至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成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制度性障碍;王传军(2008)[7]论证了在严格的户籍制度和福利制度下,使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无法获得真正的城市市民身份,不能与城市劳动者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观点

许多学者研究后都强调户籍制度的改革必须改革附着在户籍上的一切特权及利益,让户籍回归统计、分析、提供基本人口信息的功能。王太元(2008)[8]将相关制度分为户籍制度、户政制度和户口制度三个层面,他主张,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首先解放户籍制度本身,即户籍只为个人、群体、区域和国家提供基本的人口信息,而不再是其他制度设置的门槛、门卫;杜睿云(2011)[9]认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方向与重心应转向如何通过革除当前户籍制度的利益分配功能进而实现公民利益权利的无差别化待遇,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推进城镇化建设;李金忠(2012)[10]则强调户籍制度改革首先要完善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剥离户口福利制度,实现一个全国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保证人口在流动上的自由性,最终实现城乡之间的一体化。

在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本文将从一个特定经济区域——皖江城市带的视角出发,论证户籍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为推动皖江城市带的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出皖江区域内户籍改革的建议。

二、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水平比较

(一)皖江城市带概况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8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皖江城市带处于中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占全国的比重都接近1/2,皖江城市带无疑将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

(二)构建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

在中国中部崛起的推动下,安徽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皖江城市带城镇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皖江城市带已经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但皖江各地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很不均衡。为了规范地比较皖江各地市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本文参考了杨惠珍(2013)《我国新型城镇化形势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1]中的指标体系,构建了以 GDP总量、GDP增长率、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商品零售总额占 GDP比重、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总人口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人口就业率、交通营运路线总长度、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人口密度、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天然气使用率、每万人医院床位数等21项指标作为皖江城市带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从安徽省统计年鉴(2013)中采集 2012年皖江城市带 8个地市的每项指标值,由于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各项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统计单位不统一,因此为了消除原始变量量纲的影响,将每项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即:

其中ijX为原始数据第j个城市的第i项指标值,为皖江城市带所有8个城市原始数据第i项指标的均值,即为皖江城市带所有8个城市原始数据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即为标准化处理后第j个城市的第i项指标值。根据上述公式,将皖江城市带 8个地级市的各项指标标准化后如下表:

表1. 2012年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城镇化指标体系标准化值

(四)主成分法分析过程

设第j个城市城镇化指标体系中的21个指标构成的向量为Yj=(Y1j,Y2j, …,Y21j)′,构建向量Zj=(Z1j,Z2j, … ,Z21j)′为对Yj(j=1,2…8)进行线性变换得到的合成向量,即

为了有效地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Zi的不同分量包含的信息不应重叠。上述的线性变换需要满足下面的约束条件:

(2)Z1j在满足约束条件(1)的情况下,方差最大;Z2j是在满足约束(1),且与Z1j不相关的条件下,其方差达到最大;……;Z21j是在满足约束(1) ,且与Z1j,Z2j,…,Z20j不相关的条件下,在各种线性组合中方差达到最大者。

满足上述约束得到的合成变量Z1j,Z2j,…,Z21j分别称为第j个城市标准化后数据的第1主成分、第2主成分、…、第21主成分,而且各主成分方差在总方差中占的比重依次递减。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仅挑选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 85%前几个方差较大的主成分,以达到简化系统结构的目的。

表2 各主成份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表3 皖江城市带八个地级市城镇化水平得分

通过使用Eviews6.0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如表2的结果。由表2可知,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88.95%>85%,因此,本文选取前4个作为主成分进行分析。

用前 4个主成分就能反应各城市的城镇化建设水平,并且每个主成份反应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比重并不一样,我们就用方差贡献率来表示,所以第j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Aj等于前4个主成分值与其比重乘积之和,即:

利用Eview6.0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得到主成份的特征向量(α1j, α2j, α3j,α4j,)(j=1,2…21),乘以各城市城镇化指标体系标准化值就可以计算出Zj,即

运用Eviews6.0软件按上述公式计算皖江城市带8个城市城镇化水平的得分如下表3所示,从表 3中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八个地级市中,城镇化水平从高到低的次序分别为:合肥、马鞍山、铜陵、芜湖、宣城、池州、滁州、安庆。

三、城镇化建设水平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关系

现行的户籍制度虽然在历史上曾支持了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但付出极大的社会成本,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平,也降低了经济效益。它虽然抑制了城市的人口膨胀,同时也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使人口流动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必然迟滞了城镇化的进程。为了准确地分析户籍制度对城镇化建设水平的影响,就必须对户籍制度的进行量化处理,本文选择了城市户籍人口的城镇化比重X1、常住人口的城镇化比重X2、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 X3进行分析,如表 4,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程度。

利用Eviews6.0软件回归模拟出城市户籍人口的城镇化比重X1、常住人口的城镇化比重X2、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X3对城镇化水平Y的影响结果如下:

表4 2012年皖江城市带户籍制度改革程度指标

从回归结果来看,拟合优度为92.5118%,说明 X1、X2、X3这三个变量能很好解释了城镇化水平,而且各变量前面的系数都与实际的意义相符合。城市户籍人口的城镇化比重X1对城镇化水平的有正面的影响,影响因子为 0.018124,因为我们在计算城镇化水平时已经把其作为指标之一,但从回归方程来看,它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不大;常住人口的城镇化比重X2对城镇化水平有负面的影响,影响因子为 0.002241,主要是因为常住人口中有外来人口,外来人口中城镇化比重越高,表明户籍政策比较严格,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进而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但从回归方程来看,它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很小;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X3对城镇化水平有正面的影响,影响因子为 14.94621,因为常住人口越多,表明户籍制度越宽松,流入的人口与本地人口在户籍福利上差距比较小,容易吸引更多劳动力的流入,从而对城镇化建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回归方程的结果看,它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最大,而且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推进皖江城市带城镇化建设,必须要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合理流动。

四、皖江城市带户籍制度改革的建议

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就是为了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让户籍回归统计信息的功能,废除附加在户籍上的一切福利制度,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加快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农村劳动力要素向城市平稳有序的转移,加速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等资源的流动,对优化劳动力流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升城市资源的要素价值等都有重要影响,更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皖江城市带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剥离附着在城镇户籍上的社会福利,回归户籍统计功能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不断完善,生产要素流动不断地加快,特别是劳动力生产要素流动加速,必然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外来职工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问题,而目前这些问题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条件下,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别,特别是外来职工的子女教育问题和外来职工的养老问题存在较大差别,这就抑制了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所以必然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一切社会福利,让户籍回归其统计功能,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待遇差距,促进城乡户籍制度融合,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

(二)斩断农业户口与土地承包权之间的联系

目前拥有农业户口是公民承包土地、建立宅基地的一个必要条件,农民必须在取得土地承包权与迁移到城市二者之间进行选择,这必然会影响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这就要求促进农村宅基地、耕地制度创新,切断农业户口与土地承包权之间的联系,对进入城市农民的土地进行“确权”,促其进入一级土地市场;对退出宅地并在城镇购买房屋的农民,给予住房补贴;支持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流向农村,推动中小城市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合理集聚,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形式上的二元户籍制度改为一元户籍制度或取消户籍制度

在实质上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社会福利后,必须还要在形式上取消户口簿上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统一为“居民户口”,即“一元户籍”制度,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皖江城市带居住证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甚至取消目前的户籍制度,参照国外的经验,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核心的户口管理制度,取代目前的二元户籍制度或者一元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卡除了具备保障功能外,还兼有目前户籍的统计功能和管理功能。

猜你喜欢

皖江户籍制度户籍
户籍制度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征婚信息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像户籍管理员那样熟悉选民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