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肖邦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

2017-01-11

黄河之声 2016年17期
关键词:主调圆舞曲大调

宁 茜

(贵州大学音乐与戏剧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浅析《肖邦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

宁 茜

(贵州大学音乐与戏剧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是浪漫派的带便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成就对西欧音乐特别是钢琴创作有着深远的发展。圆舞曲是肖邦音乐创作的紧要体裁之一,无论是"华丽性”圆舞曲还是"抒情性”圆舞曲,都深刻的反映了作者的生活经验或思想。虽然它们没有像肖邦其他钢琴作品一样带着浓烈的民族色彩,但是它们都是肖邦感情的真实流露于表白。而《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正是一首具有华丽性的圆舞曲。下面将通过对这首圆舞曲的结构分析及音乐要素的分析来更好的帮助我们把握和演奏这首圆舞曲。

肖邦;圆舞曲;和声;曲式;艺术特色

一、作曲家简介

弗雷德里克·肖邦(F.Chopin,1810-1849),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其父为法国人,母亲为波兰人,20岁来到法国。他是较早将东欧民间音乐语语汇融入西方艺术音乐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成就对西欧音乐,尤其是钢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承继和发展了波兰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同时创造性地汲取了欧洲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成就,开辟了近、现代钢琴艺术的新天地。探索和丰富钢琴的演奏性能,扩展和提高钢琴演奏规模,具有突出的贡献。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有超过200首作品,除17手歌曲、大提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是钢琴与人声或其他乐器的组合外,其余全部是钢琴曲,圆舞曲就是其中一种钢琴体裁。

二、《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创作于1835年,是肖邦在维也纳时期创作圆舞曲中早期的一首作品。这首圆舞曲是呈献给黛莉伊男爵夫人。据尼克斯的解说,第一段有回旋的运动感;第二段从八分音符开始处,像是衣带随着舞蹈偏偏的掀起;第三段转向宏伟的场面;第四段表现舞蹈的蛊惑;最后是光辉灿烂的尾声。这首圆舞曲无论是从写作手法或是内容上,都比以前创作的圆舞曲圆润和成熟,填补了之前几首圆舞曲稚嫩和不及的地方,使得圆舞曲这种体裁逐步成熟了起来,形成了肖邦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从宏观上解析《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

肖邦的圆舞曲继承了一般圆舞曲的传统气派,左手伴奏部份一样保持着三拍子的节拍,而使用的和声基本上都是功能简练的,从而使得这类形式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右手的旋律具有独特的色彩,它充分体现了肖邦独特的音乐风格,展现了其高贵而又优雅,多样而又灵巧的音乐风格,因而不同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用于舞蹈的圆舞曲。若是我们仔细看会发现在这些圆舞曲中,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大量玛祖卡舞曲式的节律,这是因为肖邦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是“华丽性”圆舞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是肖邦圆舞曲中规模最大的一首。它不仅具有舞蹈性,而且具有华丽辉煌的听觉体验。

四、《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的结构及曲式分析

这首圆舞曲采纳的是回旋曲结构,是欧洲民间带‘副歌’的轮舞歌曲形式,不息重复再现的部分不是乐曲最先出现的乐段。并且在此基础上展示三部性的结构原则。起首,引子(1-16小节)的主要材料是同音反复、分解和弦和4个强有力的半音柱式和弦。乐曲是由主调降A大调的属音起头,以四小节为一个乐节。十六个小节的乐句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运用重复、摸进的创作手法进行发展。并且此处的音乐动机不断地在乐曲中间出现,贯穿着全曲。前奏一出来就有一种强烈的舞蹈性和灵活性。尼克斯曾说:“序奏是何等的快速!随后所有的舞蹈精神表现是何等的精彩!”尾音以主调的属七和弦结束后,紧接着进入第一插部。

第一插部(17-48小节)是单二部曲式,其中B段(标记为b+b)第一句(17-32小节)也是以四小节为一个乐节,以八小节为一个乐句组成的,构成了一个方整型开放性的结构。第一插部也是在主调上进行,旋律比较平稳,没有太大的起伏,呈现小波浪的线条。和声进行基本是主音--下属音--属音上变换,唯一出现变化的是在25、26小节上,出现了导和弦。右手从始至终使用的是六度音程,并且采用摸进、加音的手法进行发展,使得音乐表现更为明朗,左手保持着三拍子的节奏感。第二句(25-32小节)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从谱面上看虽然形式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它的旋律声部加入二度音程后色彩变得比第一句丰富了,和第一句歌唱性特征相比较变得更具器乐化了。这种声乐性和器乐性相互交错的形式在肖邦的作品中经常都能看得见。“肖邦音乐中有很多旋律是歌曲的音调自由转换为器乐的音调,或是相反的,器乐的音调转换为声乐的音调。”这种特点在b段中我们可以看出。

C段(32-48小节)也是一个重复乐段(标记为c+c)。和B段相比较,它是一个方整型收拢性的结构。肖邦在创作中常使用装饰音、大跳、琶音等手法增添曲子的华丽与辉煌,这一段正好体现了他的这种特点。在这段中肖邦所使用的手法是右手琶音上下行,像海浪的感觉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左手仍然保持三拍子的节奏感,但不能太响,要控制好声音和音量,因为要突出右手那种透亮灵活的感觉。和声一直保持着属音——属七——主音的进行。第一句相比第二句而言,要演奏得更加的连贯、流畅。第二句则要跳跃一些,不管是从力度还是音乐表现上。两句都要形成对比,它们之间的细微变化一定要表现出来,否则就会感觉到板,不灵活。

主部(49-81小节)是一个带变化重复的二部乐段,其中(49-65小节)是三句变化重复的乐句,运用摸进的手法把音乐推向高潮。其中出现了转调,从主调的主音开始转到降E大调的属七然后回到主调的主音上。演奏时要注意中音不在第一拍,而在第三拍,颤音也要干净利落,千万不能拖泥带水。(65-81小节)是这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其中右手添加了音阶试的快速长音跑动,并且从弱到强来达到炫技的效果,使得音乐更加有色彩和华丽性。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肖邦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极大的运用钢琴宽广的音域,使用大量的八度和横跨三个音组的音阶上行来增添钢琴的表现力与音乐的华丽性、色彩性。通过这种辉煌的音乐来表现舞会的宏伟场面。在演奏此乐段时,要注意踏板的运用和肖邦特有的节奏的完美结合,听觉上要感觉到有弹性,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所以二者要配合好的话还得用耳朵来聆听。踏板在肖邦的作品中的运用是非常微妙的,在处理钢琴踏板是他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肖邦曾经无数次教导自己的学生“应当终身不断的专研怎样恰到好处的运用踏板。”因为他自己在演奏时,可谓是尽善尽美。另外,在演奏肖邦作品时需要灵活的运用“rubato”,肖邦曾解释:“这是左手的严格节拍、右手的自由节拍,有时在一个地方拖下的时值要在另一处用抢板补偿。”这种节拍需要根据自己的音乐感觉来决定,根本无法用文字去说明解释。在这个乐段中八度的地方就需要演奏出弹性。

第二插部(81-145小节)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呈示段D(81-97小节)是两个变化重复的乐句组成的乐段,乐曲转到主调降A大调的下属方向降D大调。音乐情绪从这里开始发生变化,从之前的灵巧、辉煌变换到这里的歌唱性,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之情。虽然这一段的主旋律在高声部,但是也不能忽视中音声部,两个声部同时进行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也是很常见的。(98-113小节)是前一段的重复。

中段(113-129小节)也是两个重复的乐段,调式调性转到降D大调的关系小调降b小调,一样也是弱起,重音回到第三拍,弱起之后紧接九度音程,旋律一直往下进行,给人一种不安、阴郁的感觉。(121-129小节)是这一的变化重复。

再现段(129-145小节)是呈示段的变化再现,调式调性转回降D大调,旋律没有太大变化,只是织体变得丰富了,结束在降D大调的主和弦上。(145-246小节)是对主部和第一插部的再现。

尾声(246-306小节)可以分为三个小乐段。F段(246-261小节)重复乐段,所使用的音型主要是音符的级进并且需要快速的跑动,音色要透明透亮,要对声音有很好的控制。G段(262-277小节)半音阶和分解和弦为主要音型,使用了摸进这种音乐手法。H段(278-306)使用的是主部的音乐材料。尾声的规模比较宏大,在全曲中的地位也非常的重要,既呼应了前面的音乐材料,又是一个完美的结束。在演奏时不仅要注意高声部旋律,低声部旋律也不能忽视,二者要形成完美的配合,这样才能使音乐达到耐人寻味的境界。

总而言之,想要深刻的理解肖邦的这首圆舞曲,就必须了解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绘画、哲学、建筑等发展情况。因为肖邦是受到所处时代发展史的影响而进行创作,他对自己的国家波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自己的民族更是忠贞不渝,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时常会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不管是他的圆舞曲还是玛祖卡等,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我们要想在演奏过程中表现肖邦,就必须了解他的国家以及他那强烈的爱国热枕。■

猜你喜欢

主调圆舞曲大调
大海边的浪漫圆舞曲
化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成主调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G大调随想曲
节日圆舞曲
快乐圆舞曲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浅析图案的色彩与配色方法
用色彩点亮空间
黑色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