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满新意的无伴奏瑶族民歌混声合唱*
——《歌姆》的音乐分析

2017-01-11张鸿舜

黄河之声 2016年17期
关键词:领唱音调谱例

张鸿舜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音乐系,广东 韶关 512000)

充满新意的无伴奏瑶族民歌混声合唱*
——《歌姆》的音乐分析

张鸿舜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音乐系,广东 韶关 512000)

《歌姆》是在瑶族地区流传比较悠久的一首瑶族民歌,而无伴奏混声合唱《歌姆》则根据《歌姆》原生态旋律改编成的,从瑶族民歌音调中汲取元素进行创新改编,无论从演唱形式、表演方式还是从它的曲式、声部分配、节拍节奏、衬词等方面的艺术特征,都体现了这首充满新意的民歌合唱的鲜明个性。

瑶族民歌;《歌姆》;民族元素

瑶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南岭民族走廊区域,属于的山地民族。提起瑶族的合唱曲,大家都一定会想到白诚仁的《瑶山夜歌》,这首合唱堪称瑶族合唱中的精品,已经风靡一个时代了,但是除此首合唱外,人们心中的瑶族合唱就再没有别的了。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遥远的古代就以歌记事、祭祖、述史、达情,具体内容包括瑶族历史的长歌、神州传说、寓言故事、生产斗争、生活知识、恋爱情歌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1],基本都以民歌演唱的形式流传下来,成为传播瑶族文化的最典型的表现形式。瑶族民歌高亢嘹亮,具有独特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因此挖掘瑶族民歌的元素创作瑶族合唱是继承和发展瑶族民歌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无伴奏混声合唱《歌姆》的基本情况

歌姆一般指的是瑶族迎接贵宾时唱祝酒歌的妇女,瑶族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歌姆》就是歌颂唱祝酒歌的妇女,合唱创作于2014年,12月8日在“广东省第六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总决赛中123个节目中获得金奖。此首是瑶族合唱是继《盘王歌》、《歌山瑶》、《亲人来到咱瑶寨》等之后的又一首新作[2]。作曲家挖掘粤北乳源瑶族民歌的特色,深入乳源瑶族人们的生活,提取新的瑶族民歌元素,运用现代的作曲手法进行创作,寻找瑶族合唱的创新点,使之立足于民族合唱的根本。

针对瑶族合唱《歌姆》的歌词旋律特点对瑶族民歌及其运用瑶族民族元素进行分析整理,厘清瑶族民歌合唱作品尤其粤北乳源瑶族的民歌元素进行创作的特点。以发展和传承南岭瑶族民歌。

二、瑶族无伴奏混声合唱《歌姆》的艺术剖析

(一)自由的曲式结构与调式特征

传统的歌曲与原生态的民歌区别之一是曲式结构上。传统的合唱,结构规整、曲式严谨有章法。而由民歌元素创编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歌姆》的结构就有着一定的自由性,从曲式来看是不规则的结构,它有着传统调式不一样的民族调式功能。《歌姆》在结构布局中强调音乐色彩的变化。整首合唱出现男高音领唱和女高音领唱,合唱开始运用男高音高亢嘹亮的声音传递到女高音的领唱,突出瑶族声音的主要特征:男声高亢,女声剔透。整首合唱曲分为三段,段落没有规则,从曲式上看就给人以自由奔放的全新感觉。全曲结构如图示:从以上的曲式结构来看,《歌姆》的结构自由、调式丰富。合唱开始由男高八小节的领唱紧接着女高的4小节领唱把旋律推向高音,继而一转,合唱的男低以宫音引出和声,男低—→男高—→女低—→女高—→女高领,这样的声部进入方式,自热而然的和声引出了合唱的第一段(A段)。曲风悠扬,旋律清晰明朗,把瑶族的音乐特色在合唱一开始就尽显无遗。第二段(B段)由悠扬的曲风转入灵动活泼的旋律,以合唱为主,男高领与女高领在此段没有出现,四个声部互相呼应,相得映彰,像第一段一样由男低浑厚的低音引出各声部的出现,但是引入的曲风完全改变,男低在此处运用了有点摇摆的固定节奏型支持着B段,犹如在一个空旷的广场中先出现几个壮而帅的小伙发出邀请接着陆续吸引周围年轻的小伙和姑娘们加入队伍载歌载舞欢聚一起歌唱美好生活。第三段(C段),合唱用了重复模进的作曲手法,根据主题节奏,运用速度的变化不断把歌曲推向高潮。尾声在激进的速度中,运用瑶族特有的gliss的手法和唱腔,把气氛烘托到极致,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

合唱的各段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又有紧密的连接,音乐的发展始终运用瑶族民歌节奏特点,作者运用调式的对比,和声的配置。段与段之间运用调式对比,声部之间的音色对比,歌曲发展的速度对比[2],使《歌姆》没有了原来的单一、平淡、直白,丰富瑶族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歌曲的内涵,让合唱的形式增添了瑶族歌曲的另一光彩。

在调式特征方面,合唱在第一段(A段)从F徵调式转入降B宫调式,第二段(B段)运用了D宫调式,这与一般的创作手法不一样,运用远关系转调的手法,使B段进入崭新的调式,无论是速度与情绪发生了变化,在调式上也明显产生了变化,这较少出现在一般的合唱曲中。第三段(C段)在调式上紧接着第二段的发展,在第二段上的近关系调式中进行转调,由D宫调式进入G宫调式在进入C宫调式最后到了F宫调式上,曲子给人以层层递进的感觉,加之速度的不断变快,使合唱的高潮自然而然表现出来。

(二)展示多聚性的民歌音调

《歌姆》这首合唱在声部分配上运用男高领唱和女高领唱保留了瑶族歌曲高亢透亮的独唱特色,A段的男高音领唱与女高音领唱引领了瑶族歌曲的风格。瑶族民歌音调中的倚音、小二度音的递进出现在合唱曲中,运用了领唱与四个声部合唱来表达的音乐主题。《歌姆》的合唱技巧主要体现在多样化,不但运用了小二度的特殊和声手法,瑶族民歌的偏音变宫,进行多声部的创作,如:A段的两句领唱旋律,运用了倚音和二度音,没有和声的衬托,使领唱更具有魅力。紧接的四个声部采用横向的二度进行,纵向和声配置采用现代手法,突出上方声部,具有丰满而饱满的和声音响。

男高与女高领唱的主旋律采用了民间歌手演唱的原生态音调,具有鲜明的瑶族民族特色风格。下面将原民歌(片段,见谱例1)与合唱曲的领唱(谱例2)进行对照。

谱例1

谱例1中可以看出这首瑶族歌曲特有的调式特点,徵调式,音符长短交替,体现了瑶族民歌音调风格,长音长直白而单一,短音干净利落。三度音程的装饰音是瑶族特有的音调,旋律的音程大跳,突出瑶族民歌中男声的高亢。

谱例2

谱例2是合唱谱,领唱的主旋律调式没有作多大的变化很大的变化,调式上还是围绕徵音为主音。巧妙地在原来上作了偏音处理突出了瑶族音调的独特性——运用偏音作为过渡音。瑶族民歌音调元素特有的装饰音,常用协和自然的大小三度音程进行,也会用二度的装饰音进行。

(三)独具多变的节奏节拍

在当代的音乐创作中,节奏的语言获得更自由的发展,其复杂与多变,创新与现代感引领着现代的音乐创作,在合唱《歌姆》中,第二段的节奏灵动活泼,合唱的三段在节奏节拍上进行了对比,三段节拍虽然都是四四拍子,但是节奏的组合进行了丰富的变化,第一段的节奏悠长,第二段的节奏欢快,第三段的节奏紧凑级进。

谱例3

第一段节奏,由谱例3我们可以看出节奏的舒展感。男低声部引领各个声部的出现,用长音烘托气氛,每个声部的节奏都比较舒缓。表现出瑶族的秀丽风景。

第二段节奏,与谱例3进行对比,明显比第一段密集,节奏进行紧凑,声部错落有致,节奏以八分音符为主线,描绘了能歌善舞的瑶族生活场景。

谱例5是第三段主旋律的节奏型,节奏上紧接第二段密集节奏型,运用节奏重复与转调和渐快速度的手法,把歌曲推向高潮。瑶族是载歌载舞的民族,此段的重复节奏部分,速度的不断递进,使音乐情绪更加激动和热烈,让人们由合唱感受到一群瑶族人民热烈舞蹈的快乐情景。

谱例4

谱例5

(四)极具民族特质的瑶族语言

悠扬而又高亢的《歌姆》是一首只有个别歌词的合唱,全曲就用了“当初”“德才”“福才”其他都是用的衬词组成,合唱的衬词丰富,大量运用衬词是瑶族特质。主要衬词有:“噢”“啊”“哎”“呜”“哟”“哇”“噜”“啦哩”“嘟”“吾塞”“连啰”“迪噜”“连努”“嘣”等等。衬词没有实际的意义,但是频繁的衬词能渲染气氛,充分展现瑶族人民欢乐吉祥的场面,表现了瑶族人民生活和谐幸福。

乳源瑶族居住地(据全世界瑶族“过山榜”记载),是世界瑶族的祖居地之一。勉语系过山瑶山歌,瑶语叫“赛花柄”,是汉语“赛过花朵的语言”的意思。国内外过山瑶山歌音调都有相同之处,但乳源过山瑶的山歌是呐喊形式的,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念歌、另一种为喊歌,念歌小声领唱和传授时用,喊歌对远处大喊唱呜[3]。过山瑶唱山歌,瑶语叫“拔勉钟”,“拔勉钟”没有曲谱,没伴奏,主要由呵、呕、矮、哎四个大修饰音阶组成六个小修饰音阶,每个人在唱鸣时都有各自的区别,由于瑶族没有具体乐谱,在“呵、呕、矮、哎”四大修饰音阶中,能把歌词内容表达出来,这样需要训练好长一段时间。学瑶族山歌,首先学发音呵、呕、矮、哎”四大修饰音阶,并把“哦、尔、乌、黑、喝、衣”六个小修饰音阶掺插在其中,其次把所表达歌词内容安排每个音阶中,使音、词溶为一体,需要长期苦练,才能达到和谐完美动听。

三、《歌姆》的创作给我们带来后续的思绪

运用瑶族民歌音调的多种元素创编合唱《歌姆》,使民族性的元素贯穿民歌合唱改编中,运用现代的合唱作曲的技法,充分展示民族合唱的魅力。

《歌姆》取材于原生态素材经过深度加工,提炼主题,保留原有的质朴风格,运用民族的元素进行发展,调式变化、速度变化、舒展和紧凑的节奏把合唱创作灵动,内容丰厚,很有赏欣性。纵观粤北山区的合唱创作,《盘王歌》《歌山瑶》都是在原生态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保持原有独唱风格为领唱是其最大的特色。把单一的旋律创作和声声部,用瑶族民族特有的偏音烘托出和声,配以旋律声部的下方声部或者呼应声部,相得益彰,协和的音程使合唱充满和谐均衡感,其间保留瑶族音乐中的特有的变宫音和变徵音的调式变音,瑶族特有的前短倚音,瑶族音乐音调与别的民族音调的区别更加凸显瑶族音乐音调合唱的特质。

民歌的合唱创编有别于西方传统的合唱创作,在创编中,民族合唱曲必须注重民族元素运用的技法。《歌姆》的创作根据原生态歌曲的主旋律,保持原唱部分骨架,运用纯四度、三度、六度音程的旋律走向,采用不同的四部写作手法,单对位、复对位、模仿、卡农、调式交替、调式对比,速度对比等[4],加强音乐的起伏,增强歌曲的气氛。单声部的原生态歌曲《歌姆》改编合唱后,可唱性加强了,也让瑶族民歌得到很好的发展。

民族元素在民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弘扬粤北山区的音乐特色和民族特色,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粤北瑶族歌曲的民歌元素进行再创作,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继承祖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遗产之时。我们对民歌的发展脉络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增强民歌不断创新的意识,那必将会推动民歌的创新应用[5]。[参考文献]

[1] 黄玲.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04:120.

[2] 塞外名城唱响乳源瑶歌 原声态瑶族民歌《歌姆》[N].乳源家园网,2015-8-15.

[3] 曹智辉.韶关乳源瑶族民歌项目上榜国级“非遗”[N].韶关日报, 2014-12-6.

[4] 曾理中,童忠良.二部歌曲写作基本技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85.

[5] 唐力.瑶族民歌的研究与创新运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 05:81-85.

张鸿舜(1970-),女,广东南雄人,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音乐系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合唱。

韶关学院2013年度科研资助项目《粤北山区瑶族民歌音调创编的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研究成果(SZSF20130201)

猜你喜欢

领唱音调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新年新春新开头(领唱与合唱)
献辞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你可以相信电话那头的人吗?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乐器的音调是如何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