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情性 抒情性 戏剧性
——克莱门蒂《g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风格与演奏处理

2017-01-11

黄河之声 2016年17期
关键词:谱例奏鸣曲声部

叶 枫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4)

悲情性 抒情性 戏剧性
——克莱门蒂《g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风格与演奏处理

叶 枫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4)

《g小调钢琴奏鸣曲》是作曲家穆齐奥·克莱门蒂晚期钢琴作品的力作,其标题性特征与戏剧性的情感表现也预示着浪漫主义气息的到来。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分析动机的意义,主题贯穿与人物情感的契合。第二,第一乐章的演奏处理。笔者通过自己的演奏经验,分析演奏所要达到的声音效果。

克莱门蒂;《g小调钢琴奏鸣曲》;动机;主题贯穿;演奏处理

莫穆齐奥·克莱门蒂创作的音乐是键盘音乐历史坚实基础的一部分。一位音乐家曾经说过克莱门蒂的钢琴作品是其音乐作品中最为杰出的。在克莱门蒂一生的创作中,除了20部交响曲外,其它作品全部都是为钢琴而作,包括练习曲《朝圣进阶》100首,协奏曲1首,小奏鸣曲36首,而钢琴奏鸣曲共有58首之多,在其全部创作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反映出克莱门蒂对钢琴奏鸣曲形式的偏爱。他对于奏鸣曲式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音乐呈现出明亮清晰的旋律,清楚的结构,以及伟大的技巧,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钢琴家。

区别于其早期钢琴奏鸣曲,克莱门蒂的晚期钢琴奏鸣曲表现出了对位法和复调形式,半音音阶进行,抒情特征。作品50号系列被归纳为他的晚期钢琴奏鸣曲,包含三首作品。其中的《g小调钢琴奏鸣曲》(Op50,No.3)——副标题“被遗弃的狄朵”——是克莱门蒂于1821年创作的,是唯一的一首带标题的钢琴奏鸣曲。作为晚期钢琴奏鸣曲中的一首,“被遗弃的狄朵”表现出19世纪音乐中典型的浪漫主义的特征,Nicholas Temperley指出,“《g小调钢琴奏鸣曲》是克莱门蒂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也是最著名的一首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显示了成熟的曲式技巧,同时,也包括他的音乐风格:抒情广阔的旋律,严格的复调,深深神秘主义的色彩。”

克莱门蒂将《g小调钢琴奏鸣曲》命名为《被遗弃的狄朵》,在同名歌剧出现之后,这部歌剧由Domenico Sarro作曲,Pietro Metastasio编剧,于1724年首次公演。克莱门蒂借鉴了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中狄朵的形象与故事情节为创作内容,以爱情为主题,着重于狄朵内心情感的描绘。克莱门蒂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娓娓道来。

为了体现出音乐的标题性,克莱门蒂赋予了引子动机特定的含义,使得作品一开始就隐含有悲剧性的色彩,当这个动机被惯用为某种含义时,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由这个动机派生出的音乐主题,在第一乐章中的贯穿发展,人物的情感描绘与音乐密切联系。

一、引子动机与主题的关联

(一)引子动机

克莱门蒂为第一乐章安排了一段简短的引子,就像是歌剧中的序曲。悲怆的广板并保持延续音响。

谱例1

1.从旋律音高的组织的特点看,高声部从bB1开始,以同音重复的小二度下行方式呈现,音乐带有哭泣,哭诉的意味,最后落到属音d1上。整个旋律声部呈现出阶梯状的下行直线线条,中声部作为内隐声部,小三度音程的也配合着旋律声部的进行,使得音乐情绪笼罩着压抑悲伤的情感,这似乎是对主人公命运的交代,一种无法抗拒的带有悲剧性色彩的结局。

2.从节奏特性看,动机中的节奏型态是以双附点的八分音符为主,其后的三十二分音符通过同音重复连着下一拍的双附点八分音符。这种节奏型态的使用,不仅使这个动机具有动力性,而且使音乐具有内在的张力,声音上也达到延绵不断的效果。当它以缓慢的速度陈述时,音乐带有叙事、沉思等形象特点。

3.从音乐动机的表现意义看,克莱门蒂的这个叙事性的伤感音调,代表着主人公狄朵的出场,是整首钢琴奏鸣曲悲剧场景的浓缩,奠定了全曲“悲”的感情基调。

引子结束后进入快板乐章,与上述动机比较而言,第一乐章主题(主题1)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旋律和织体上看,高声部旋律共8小节,第一拍是从g小调的主音开始,叹息式的小二度级进下行,与引子动机中的旋律小二度级进下行保持一致,音高材料组织是由小2度,纯5度,减4度所构成的,整个旋律呈现出一条拱形的线条。相对低声部而言,织体来源于引子动机中的中声部,将纵向的和声音程变成横向的旋律音程。

谱例2

2.从节奏组织上看,主题1与动机同样是3/4节拍,但在音符的时值上拉宽了,以宽松的组织形态和欢快的速度呈现。主题1是快板速度,好似抒情的圆舞曲般。

3.从音乐情绪看,凝思地,主人公狄朵对往事的回忆。

通过分析,主题1是对动机的横向展开和纵向复合,充满淡淡忧伤的音调娓娓道来,直抒胸臆般地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旋律优美。

(二)派生性主题在第一乐章的贯穿发展

从第一乐章结构上看,引子—呈示—展开—再现—尾声,将故事情节的开始—矛盾—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

1.呈示部

(1)纵横叠置

主部主题8小节,它是结构对称的上下句所构成的。旋律层:它包括g小调的主和弦分解以及属和弦分解两个因素。旋律先作下行二度,然后五度上行,再经过四度下行,落在属音D上,半终止结束。

表现了狄朵陷入沉思和对过去的回忆中。因为对埃涅阿斯王子思慕之情所产生的心情烦闷或哀伤的情感,暗淡的g小调色彩也对应了狄朵的心境。

(2)横向展开

副部:有两个副部主题。

副部主题1

谱例3

呈示部的副部主题,转向了bB大调上,用Ⅰ—Ⅱ6—Ⅴ7—Ⅰ和声的完全功能进行,4+4小节。旋律声部落到bB的主音上,完全终止。副部主题1与主部主题忧伤的情绪对比而言,转为愉快的情绪,代表了主人公狄朵回忆与埃涅阿斯结合的喜悦之情。大调明亮的色彩也突出了这个爱情的主题。

副部主题2

谱例4

建立在d小调上,8小节。高声部的旋律及伴奏音乐采用下行3度的模进手法。小调暗淡的色彩并充满了抒情性的叹息,女主人公狄朵哀伤,忧愁的情绪又再次出现。

通过分析,副部主题的旋律材料源于主部主题,做了音乐上的横向展开和变形,同时,副部主题和主部主题是分别是抒情形象的两面——主部是抒情性的叹息,副部是抒情性的倾述,其音乐带有甜美,柔和的性质。

2.展开部

音乐极富有戏剧性,音乐的发展层层递进,展开部分为三个阶段:引入、中心和回头过渡。

(1)引入:共12小节,是展开部的引导,这一乐段承接了呈示部的结束部分作为引导,这种手法使得呈示部与展开部有很好的融结性。

(2)中心:共三个阶段。中心将主题充分的展开,女主人公狄朵内心这个思慕的忧伤情绪更加的强烈,音乐通过模进的手法加强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第一阶段:187~204小节,保持了主题1的特性,转为bE大调,高声部的旋律及伴奏声部采用上行3度的模进手法,右手、左手音小二度下行并且以错开两小节的方式逆向进行,使得右手在中声部演奏旋律,左手退后一小节,翻到高声部对中声部进行自由模仿,相互呼应。

第二阶段:205~219小节,乐段结构,是展开部中矛盾冲突的体现。音乐体现了埃涅阿斯的矛盾的心理活动,他将接受国家的使命的任务,不知如何告诉狄朵,充满了犹豫不决。

第三阶段:220~244小节,材料源于主部主题的材料,与最初的主部主题材料相比较,这里更加注重音乐的对位形式和音响效果。音乐通过卡农乐段又将狄朵的内心活动展现出来,狄朵得知埃涅阿斯将接受建设罗马使命的消息,而要离开自己,痛苦的情感油然而上。

谱例5

(3)回头过渡:回到了g小调上,比较激动人心的乐段,表现了狄朵与埃涅阿斯爱情。高声部的旋律是根据低音和声的进行变化的,低声部不断持续进行,强有力的八度双音以ff的力度奏出,为再现部的出现做了准备。

谱例6

通过分析,展开部的材料主要是对主部材料以及连接部中材料特性的展开,使得展开部与连接部在材料上连贯发展。古典乐派时期的展开部作用在于进一步发挥其戏剧性,或者是加深矛盾的某方面,可以说是人物的内心情感得到体现。

3.尾声:三部曲式结构,ABA'无论是情绪、节奏、音型还是音区均变化激烈。

(1)衍生与重组

A段:运用主部主题的材料加变形,高声部运用规整的八度分解来装饰旋律,力度逐渐渐强,增加音乐的律动性。低声部的是持续的三度旋律音程进行,整段音乐显得热烈与急促。

(2)重复与级进

B段:3个乐句构成,运用了呈示部结束段的材料。乐句以同音反复加级进的方式出现,在pp力度上奏出,引出结束句。

A段:材料上是A段的变形再现,是全曲的结束。

谱例7

左右手声部同时以相同的八度分解——这是来源于连接部中的音型特点,并且双音齐奏,以小二度上行不断向前发展了6个小节后,以6个强有力的和弦进行结束了。尾声是整个音乐形象的总结,音乐充满了悲情的气氛。

二、演奏处理

在第一部分中,笔者对第一乐章的音乐做了结构上的分析,现对照上述内容进行主要段落演奏上的分析。

1.引子:(参考谱例1)

弹奏引子时要注意对重复音、三度音程以及双附点节奏的准确把握。将上方声部的旋律线条突出。中声部用的小三度音程是隐藏在旋律中的。要清晰地奏出并且其声音是从p开始逐渐渐强走向fz。克莱门蒂在引子上方标注了Largo patetico e sostenuto,告知演奏者速度和表情记号——广板、安静的,声音保持延续不断,饱满。

2.主部主题:(参考谱例2)

这段音乐用连奏的触键方式来获得歌唱般得音响。手指不仅要平稳地贴近琴键以及缓慢的触键,而且要注意的是气息上的连贯,右手的旋律通过连奏达到的歌唱性的声音应该是深沉的,温暖的,是整个乐句流动起来,尾音不要弹太重。同时注意到后四小节中的升F上的保持音记号,带有一点强调的语气在其中,左手除了单音进行的低音线条外,还应该清晰地勾勒出中声部的旋律线条,并与右手的歌唱性旋律相互呼应。

3.副部主题:(参考谱例3)

副部主题的音乐用连奏的方式奏出,手指慢速下键,旋律部分虽然是小连线的短句,但要在气息和音乐走向上弹奏出长线条的流动性和方向性。同时注意渐强渐弱的力度演奏记号,后两小节中旋律第三拍的尾音声音要轻柔干净,不可拖沓。左手声部也应该清晰勾勒出中声部的进行,与右手声部的歌唱性旋律相呼应,弹奏出柔和的,甜美地音响效果。

4.展开部:(参考谱例6)

展开部的回头过渡音乐是激动澎湃的,将每一小节上的第一拍强音着重的加以强调。从上面的谱例中不难看出这些八度音是小二度的上行级近。制造出紧张的气氛和音乐上的连续性。在踏板的运用方面音乐根据和声的变化每一小节换一次踏板,这样可以产生共鸣延续的效果,音乐表现力得到大大的充实和加强。将带有顿音记号的八度双音着重突出,要求达到洪亮声音的音响效果。

5.尾声:(参考谱例7)

力度标记记号。特别是钢琴不同高低音区的音色变化。谱子上的演奏记号有:连奏,断奏,重音记号。这些要在实际演奏中仔细的交代清楚,八度技术的演奏是要运用到手腕的弹性与放松,左右手协调配合的同时将力量进行快速准确的定位与转移。踏板的运用。实际演奏中根据音乐的需要加入合适的踏板。增加声音的变化和表现力。

三、结语

克莱门蒂为其晚期钢琴奏鸣曲《g小调钢琴奏鸣曲》赋予标题内容,在古典乐派时期是少见的做法,这部唯一带有标题的钢琴奏鸣曲体现出特殊性。为利于作品叙事性与情感发展的需要,作曲家运用了主题贯穿手法,由一个小的动机派生出的音乐主题,在第一乐章中贯穿发展,不仅如此,第一乐章中的钢琴语汇也非常丰富,细腻的刻画出克莱门蒂笔下女主人公内心情感:既有人物心中的忧郁,也有甜蜜幸福。这部钢琴奏鸣曲充分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这首钢琴奏鸣曲不仅区别于其早期钢琴奏鸣曲,也为钢琴奏鸣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g小调钢琴奏鸣曲》凭借它的独创性吸引着我们,克莱门蒂不愧被称为“钢琴奏鸣曲之父”。■

[1] Nicholas Temperley, The London Pianoforte School 1766-1860, Vol. 4, Introduction to This Volume.xiv.

[2] 金昌浩,杨伊.对悲剧性和戏剧性的探索——克莱门蒂最后的钢琴奏鸣曲[J].钢琴艺术,2008,03.

[3] 戴毅杰.克列门蒂的现代钢琴演奏技巧与创作[J].钢琴艺术,2007,01.

猜你喜欢

谱例奏鸣曲声部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手机上的奏鸣曲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春天的奏鸣曲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饥饿奏鸣曲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