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村落景观形态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2017-01-11

关键词:活态村落景观

(浙江工业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论传统村落景观形态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吕勤智,丁于容

(浙江工业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体现中国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的建立是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做出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的实施,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进行研究探索,综合运用景观形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提出景观形态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载体,构成传统村落形态的基质和风貌,景观形态是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发展建设的切入点;把传统村落景观形态作为一个生命的有机体,突出整体性活态传承保护的理念与方法;为了更好地实施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需要完善和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理论体系,探索景观形态保护发展的观念与路径,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实践。

传统村落;景观形态;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

一、传统村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乡村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关注的重点。截至2016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数据中,从城乡结构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92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58973万人,减少1373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7.35%,同比增长1.25%,中国的城镇化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1]。城镇人口逐年增加的趋势标志着中国正由一个具有数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工业大国转型。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原有的乡村结构在各个方面正不断发生着变化。

由于我国农耕文明持续了较长的时间,村落的历史性老化、自然衰败和损毁现象较为严重,出现了萎缩、凋敝的状况,很多村落已经遭到彻底且不可逆转的毁坏。多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现代乡村的发展,一些不发达地区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乡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导致迁村并点,原有老建筑闲置、废弃和破败,村落传统文化失去活态化传承,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逐渐消失;与此同时,发达地区乡村建设发展迅速,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大规模的翻新老屋、建造新房。由于缺乏科学的乡村规划、控制、引导和专业设计,简单套用城市建设的模式,导致建设脱离乡村实际的特色危机问题。在这样大拆大建的浪潮下,很多具有文化价值和意义的乡村聚落、乡土民居建筑永远的消失了。传统的乡村结构与形态发生了改变,村落景观遭到破坏,出现乡土风貌不协调和传统文化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和使命,迫切需要有针对性探讨和研究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指导乡村建设的实践,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发展美丽繁荣的现代化新农村。

为了有效抢救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科学有序地推动保护与发展工作,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2年启动了全国性的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在通知文件中明确了“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2]。同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文化部、文物局、财政部共同编制出台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为中国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该指标体系是用于评价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认定传统村落保护等级的依据和标准。截至2016年底经过调查、申报、遴选和评审,已认定了四批在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共计4153个村落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各地方政府以此为基础对列入名录中的村庄实施编制保护与发展规划,推进设计为先的引领作用,制定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和措施,科学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指出,中国目前有三个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一个是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第三个就是传统村落体系。世界上最多的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极少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而传统村落保护体系是中国独有的。目前,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传统村落进行认定,中国作为农耕大国认识到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性[3]。提出建立保护中国农耕文明为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尽管这个认识和决策来的晚了些,但是,从积极的角度看这是对抢救中国文化遗产做出的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贡献。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正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缺乏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理论体系和优秀保护发展案例的经验。这样一项系统性的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建设工程,需要学界站在努力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复兴的高度,以借鉴世界各国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与建设实践。

二、景观形态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乡村一直是悠久而传统的聚居地,记载着农耕文明的历史和文化。中国的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传承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认为,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农耕文明,而真正承载、体现和反映中华农耕文明精髓和内涵的,就是现在还依然幸存的那些传统村落。正确认知传统村落价值,在目前的形势下尤为重要。未来中华文明及建筑文化的复兴应该去传统村落里取经,因为那里有中华文明及文化的基因[4]。中国传统村落的景观形态是依托聚落、建筑、道路等物质载体得已呈现和存留,这些传统村落的载体形式是传统文化保护和延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传统村落景观形态产生和形成于生产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形态与风貌,在一定层面上代表着一种和谐的人类聚居文化,这种和谐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几千年来先民智慧劳动所达到的境界。传统村落在个体的环境条件下因地制宜逐渐形成,具有独特的地貌形态、植物形态、水体形态、村落形态、建筑形态、道路形态等,这些景观形态作为体现传统村落形式特征的重要载体,构成了传统村落整体形态的基质和风貌,记载着农耕文明的历程和文化记忆。从景观形态学的角度针对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探索新时期我国乡村建设路径和方法,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设计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景观形态学作为现代美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探究人的意志对自然的改造和造物实践的文化价值,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可以把传统村落的形态看作是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整体,这个生命体遵照一定的逻辑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而演进,体现人类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对聚落环境形成的作用,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审美关系和生活方式。吴家骅教授在《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一书中认为:景观形态学研究内容主要是对景观美学价值进行研究,并将建筑、景观设计与美术联系起来,发展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这涉及到了哲学、艺术和环境研究的学术体系,同时它能够解决文化背景、空间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脱节的问题,来适应对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要。景观形态学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很多因素,这些因素概括为,逻辑、情感与形式。逻辑即理性的思维,情感即感性的思维,形式即形象的思维。其中,形式作为媒介将逻辑与情感从概念转变为实际的景观形象,提供了一个使用景观设计空间语言的基本框架[5]。传统村落的形式主要由乡村景观形态展现,基于自然因素的景观形态主要由地貌形态、植物形态、水体形态等构成;基于人文因素的景观形态主要由村落形态、建筑形态、道路形态等构成。然而依托自然和人文因素构成的景观形态彼此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作用、渗透和影响,构成相互关联的传统村落景观形态体系。体现形状与结构之间密切关联的认识和探索,导致了以研究某一主体同与它密切相关的内外部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的形态学学科的产生[6]。景观形态对村落整体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这一观念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建立对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与发展建设的意识和观念,以及开展系统性的具体实施和操作。

三、景观形态是整体性保护发展建设的切入点

传统村落的景观形态是自然形态和人文形态的复合体,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本质上是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有机体。景观形态强调综合体现传统村落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文化特征。外在的形态由景观元素构成,内在文化特征由形成传统村落的逻辑关系和人文情感构成,通过理性、感性和形象思维的有机活动将景观形态呈现出来,反映了景观形态从视觉现象到文化本质的相互联系,呈现出传统村落景观形态的有机秩序。理解景观形态的生成与内在关系,建立整体性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意识,将会避免传统村落的建设实践走进表面化、片面化和局部化的误区。基于中国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以景观形态作为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与发展建设的切入点,构建全方位的景观形态保护与发展思路,建立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景观形态保护与发展建设实施体系。

第一,宏观层面体现在对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与景观形态的认知和保护方面,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形态、村落机理形态、河湖水系形态、农田植物形态、景观视廊形态等与自然原生密切相关的乡村聚落形态内容。传统村落宏观层面的景观形态与村落选址有密切关系,村落在营建形成过程中强调与自然的有机融合,顺应山水地形,形成丰富多变的村落风貌形态。反映出不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作用,由此产生了具有突出地域性特色的传统村落。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在20世纪前叶就指出“典型的中国人希望尽可能多地享受自然环境之美”,概括出我国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大多融合在自然山水之中的文化特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村落选址与布局具有内在的逻辑与情感特质,建造中遵循了整体性、有机性、多样性原则,符合自然与生态伦理的规律。针对传统村落宏观层面的景观形态保护发展规划设计与建设,不能只从关注外在的形式入手,更要由表及里地结合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的生成关系,进行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制定保护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的发展规划,以此实施建设工作。

第二,中观层面体现在对传统村落各类构筑物的风貌与景观形态的认知和保护方面,主要包括:民居建筑形态、街路骨架形态、空间场所形态等与人居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乡村聚落形态内容。传统村落中观层面的景观形态与村落所在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同样密不可分,不同地区的气候、地貌、土壤、植被、河流等自然条件不尽相同,必然形成各具风貌特色的建筑、街路和场所的景观形态,表现出与自然相结合的特征。尤其在民居建筑形态方面体现的极为突出,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曾提出“中国人在一切其他表达思想的领域中,从没有像在建筑中这样忠实地体现他们的伟大原则,即人不可能被看作是和自然界分离的”观点。由此看来,中观层面的景观形态营建强调以宜居为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满足人的生活与传统审美需求,同样形成了顺应自然为主旨的建设观念和思想。

第三,微观层面体现在对传统村落人居生活行为形成的器物式样与风貌的认知和保护方面。主要包括:人居行为场所中的家具、农具、工艺品等生活器物和装饰纹样形态。乡村中这些与人的生活劳动密切联系的小尺度、实用性的器物和传统装饰,具有丰富多彩的物体形态和式样,是维系传统村落文化活态传承的基础,他们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对所居住环境适应性的体现,并作用于人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传统村落景观形态的产生,通过微观层面的生活器物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交流。人是乡村生活的主体,乡村文化的传承在于人与村落的一体性,人的行为构成乡村文化延续的核心。微观层面的景观形态保护与发展建设,重要的是将器物的形态与生活文化情感有机结合,正是这些情感中的文化精神元素能够使人把相关的器物与场所联系在一起,从而理解微观层面景观形态的文化和价值。综上所述,传统村落景观形态的整体性保护,应建立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整体性、有机性的保护与发展建设体系之上。

四、景观形态整体性活态传承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全方位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有利于将人类生存的环境和自然的关系恢复到平衡状态的方式。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指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和确立,其核心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由此使传统村落景观形态保护与发展建设理念和实践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中华文化传承与复兴的高度推动乡村风貌的重塑是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中国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转变保护与发展观念,构建传统村落保护体系,注重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空间与形态的整体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设。针对村落传统格局、传统形态与整体风貌的研究与建设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形态作为传统村落的物质基础和背景是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提高对传统村落景观形态内涵和价值的认识,完善全方位、系统性的保护规划方案的研究与编制,提高传统村落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保护与发展建设水平。

倡导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的理念与方法,对目前传统村落保护与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此开启传统村落景观形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以及开辟新领域。传统村落“活态”的传承方式相对于“静态”的传承方式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活态传承的外延在当下可以进一步深化与拓宽,我们可以将“活态传承”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和认识。狭义的“活态传承”概念与内涵已被人们普遍理解,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以传承人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强调非物质文化与文化技艺传承人的关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发扬光大[7];广义上的“活态传承”是指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以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求为目的,在与时俱进理念指导下,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传承方式。广义上的活态传承可以是针对物质与非物质两方面的文化遗产的融合性传承,具有整体性、有机性、动态性、时代性的特质,强调在物质与非物质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活态传承的内涵和方式,打破单一形式的界限。

基于广义的传统村落景观形态的“活态”传承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认识与理解,以此深化和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向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目标迈进。宏观层面的传统村落景观形态领域的活态传承体现在具有物质文化属性的地形地貌形态、村落机理形态、河湖水系形态、农田植物形态、景观视廊形态等方面,与具有非物质文化属性的自然观、宗教、艺术、哲学等精神文化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宏观层面的有机整体;中观层面的传统村落景观形态领域的活态传承体现在具有物质文化属性的民居建筑形态、街路骨架形态、空间场所形态等方面,与具有非物质属性的自然观、文化习俗、传统技艺、实践经验等精神文化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中观层面的有机整体;微观层面的传统村落景观形态领域的活态传承体现在具有物质属性的人居场所中的家具、农具、工艺品等生活器物和装饰纹样形态等方面,与具有非物质属性的生活方式、技艺方法、礼仪活动、实践经验等精神文化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微观层面的有机整体。以上三个层面传统村落景观形态的有机构成,具有生命共同体的特征。以此为前提,景观形态的活态传承体现在物质形态与精神文化的一体性,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所以传统村落的景观形态保护发展,不只是外在物质形态的保护和延续,更是由表及里的整体性保护发展,是生命体现的活态性保护发展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保护发展。

五、结语

传统村落的景观形态作为农耕文明宝贵的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整体性保护与发展建设为切入点。在保护与发展方面要秉承有机融合,活态传承发展的原则与规律,充分认识保持景观形态原真性的生命基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入手进行整体性的活态传承保护与发展建设,系统性地保护传统村落乡土特色的景观形态特征与文化风貌,使传统村落景观形态在乡村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中能够综合利用,发扬光大,创造新时代的价值。遵循美学体系的逻辑原则和发展规律,倡导生态观念,进一步尊重自然、保护文化,保留原有的景观形态和文化特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中。整合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传统资源,强调保护原有的村落风貌,包括原有村庄形态、建筑形态、器物形态,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村落文化内涵,把乡村特有的景观形态打造成一种文化特征与符号,结合村落建设弘扬中国农耕文化内涵,使乡村现代化与城镇现代化协同发展。建设能够满足宜居生活要求的、与时代发展相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丽乡村。

[1] 国家统计局.2016年国民经济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EB/OL].[2017-01-20].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1/t20170120_1455942.html.

[2] 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 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EB/OL]. [2012-04-16].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204/t20120423_209619.html.

[3] 冯骥才.守住底线遵循科学和谐发展为中华文明守护好家园[J].小城镇建设,2016(7):15.

[4] 方明.传统村落保护困局如何破[N]光明日报,2017-01-07(4).

[5] 吴家骅.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09.

[6] 戴颂华.中西居住形态比较——源流·交融·演进[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8.

[7] 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0):36.

(责任编辑:王惠芳)

A discourse on the effect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ed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LV Qinzhi, DING Yurong

(College of Ar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s the disappearing of traditional village, which symbolizes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of China,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building a system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an innovative task to rescue and protect village cultural legacy. Base on the execution of 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re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landscape morphology as a basic medium of preservation and a cut-in point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at constructs the base and scene of village form. It also addresse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that emphasizes integrated preservation and active inheritance by treating the landscape morpholog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as a living organism.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execut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and build a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system of landscape morphology, explore its concepts and trajectories, and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morphology; integrated preservation; active inherit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7-03-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5CZX061)

吕勤智(196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从事城乡环境设计及理论研究;丁于容(1992—),女,浙江缙云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城乡环境设计及理论研究。

G122

A

1006-4303(2017)01-0017-05

猜你喜欢

活态村落景观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景观别墅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筷笼写生——思维导图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活态与生发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