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新媒体艺术的本真诉求

2017-01-10

关键词:层级关怀人文

陈 洁



人文关怀:新媒体艺术的本真诉求

陈 洁

新媒体艺术是一项具有明显信息时代特征的艺术形态,其与科技的密切关系成就了其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但同时也带来了一部分艺术表达中的困惑与犹豫。艺术家在创作新媒体艺术作品时,如果对于技术的关注高于人性的关怀,则是得不偿失,也是本末倒置。只有正确把握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平衡,才能确切地发挥新媒体艺术的魅力。

新媒体艺术 科技 人性

新媒体艺术,作为一门建立在科技发展基础上的艺术,从诞生开始便面临着一场博弈。科技的进步是否真切确实地为改善人类的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抑或阻碍抑制了人性本质的发挥甚至“扬短避长”地鼓励了人性的阴暗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正反两面的影响,正如20世纪初亨利·福特通过减少工人不必要的运动量而创造出的生产流水线,虽然成功地提高了生产力,却也使工人们的工作环境从此变得枯燥压抑,甚至对工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在技术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把握好一个度,适时对急功近利者泼一盆冷水,对顽固不化者循循善诱,显然不是一份简单的任务。而最应当义不容辞担起这份任务的,正是从事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们。国际策展人张尕在2008年与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对谈时提到:“艺术是一个预警系统,在未来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它预告,或者是推断,或者是设置很多假象。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在启发或者是指引今后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

一、何谓艺术的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对人的价值及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珍视、关注的思想体现”*贾琦:《艺术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载《艺术研究》2010年第2期。。艺术的人文关怀可以分为现实层级和终极意义两个层面。根据顾丽霞在《论艺术人文关怀的不同层级》中提出的,现实层级的关怀主要体现于“艺术对人的生命活力、现存状态及生活境遇方面的关怀”;而终极意义上的关怀指的是“艺术对人的灵魂、人的内在生命和人性需求等对人具有根本意义(即人之所以为人)方面的关怀,表现为它维护人的尊严,肯定人的高贵神圣,再现人的选择和意志,颂扬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魄力和成就,显示人的本质力量”。*顾丽霞:《论艺术人文关怀的不同层级》,载《神州旬刊》2014年第7期。

目前技术发展的问题在于,有时候科技进步太快,快得人类的灵魂还未跟上;有时候人类对于科技的欲望过于迫切,迫切得忽略了对应情感的培养。英国迷你剧《黑镜》至今为止已推出三季。每季均由若干个独立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以极端的黑色幽默探讨了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影响。在第二季第一集名为《马上回来》的故事中,被车祸夺去男友的女主角因为承受不了失去挚爱的悲痛,订制了一个人工智能的假男友。这个假男友是通过利用真男友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所有信息(如语音、图片、文字、视频等)而塑造出来的具有真实肉体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仅长相性格与真男友十分相似,还对女主角言听计从,堪称完美男友。但故事的最后,女主角却将其束之高阁,拒绝与其接触。

迅速发展的技术对于人类而言,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诱惑性。人类在逐渐适应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十分容易被科技的便捷所迷惑,从而忽略了最初的起点与初心,变得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却不自知。波兹曼借用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动因迁移”的思路,认为“人把某一结局的责任从自己身上迁移到一个抽象的媒介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放弃了控制权,放弃对电脑的控制而不感到很后悔;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去追求误导人的目标甚至是非人性的目标,因为电脑可以完成这样的目标,或者说我们幻想电脑可以完成这样的目标”*[美]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第66页,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面对技术对于人性的迷惑性,艺术应起到提醒与警示的作用,而不是让技术肆意地掌控人的思维与行为。

研究社会变迁的美国理论家威廉·奥格仔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一个概念,即“通常来说采纳物质文化和技术新成果的速度是十分迅速的,这是因为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指出新技术优于传统方法的方面。然而,采纳为适应新技术而进行修正的非物质文化内容的过程,则往往要比前者慢得多。这种新技术的采纳和与之相应的非物质文化的补偿性变迁之间的非协调期,称为‘文化堕距’”*[美]戴维·波普诺(David Popenoe):《我们身处的世界——波普诺社会学》,第372页,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如何通过正确地使用科技来填补这种因为科技的先进而产生的堕距,是新媒体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需要研讨的重大课题。

二、 现实层级上的关怀

艺术对于人文在现实层级上的关怀主要通过“对人感官的物理、生理刺激而达到愉悦感官、调动和调节其情绪达到所希望状态的目的”*顾丽霞:《论艺术人文关怀的不同层级》。。平面层级的艺术例如绘画、摄影等,通过不同的色调、排版、构图等方式,对人类的视觉产生刺激影响。立体层级的艺术例如雕塑、装置艺术等,通过不同的形态、结构和材质等方式,对人类的视觉、触觉、听觉产生刺激影响。包含多种行为表现方式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也通过多方位的交互手段对人类进行现实层级上的人文关怀。

从韩国中央大学雕塑系毕业的崔有让(U-RamChoe)因赋予机器以生命的作品成名。父母皆为艺术家的崔有让自小学画,儿时画作中出现得最多的就是机器人。长大后的崔有让对机器的痴迷有增无减,他仔细地观察自然界的生物形态,而后利用机械零件创作出能够规律运动的大型动力雕塑作品。崔有让希望观众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不仅能发现机器运动的美感,而且能感觉到在冰冷的机械零件当中有生命的存在。崔有让的作品是对机器的一个剖析、解读、重组和再现的过程。他通过利用能够规律运动且只能规律运动的机器特点,根据仿生学为其营造一种仿似生物的外形,使得机器无休止的重复运动在循环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某种意义。而这种模糊暧昧的意义则赋予了这种大型动力雕塑作品某种接近于生命的幻觉。崔有让的这一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机器与人类之间的距离感,在人与机器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共识,而这种共识是立足于对生命的敬畏之上的。

与崔有让相反,芝加哥艺术学院毕业的Harvey Moon自小对画画不太拿手,长大后为了弥补自己的缺憾,制作出了一台会画画的机器人。人只需要在电脑中输入编程命令,与电脑相连的画笔就会按照操控者的意愿在画纸上移动,从而达到画画的效果。

Harvey Moon的这一作品通过电脑编程技术,也就是科技的力量,对人类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进行了补充。这种利用科技服务于人类的例子并不鲜见。2014年12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宣布,一名来自科罗拉多的双臂截肢男子成为首个成功操作两个机械假肢的患者。通过尖端机器人技术、3D扫描、模式识别算法以及新式神经外科手术的结合,失去双臂的男子仅凭大脑的意念就能实时控制手臂的动作。除了如此主动地运用科技为人类排忧解难以外,有时候科技更会在众人没有意料到的情况下发挥作用。今年13岁的Gus是一名自闭症患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Gus开始使用iPhone的智能语音控制系统Siri。从此,Siri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陪着Gus聊天,回答他各种各样妙想天开的、一般成年人没有耐心回答的问题。因为Siri,自闭症的Gus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吐字清晰,学会了每天出门前给妈妈一个赞美。

以上事例中出现的科技都与人类的生活紧紧相连。会画画的机器利用机器听从指令的特点与Harvey编程的能力相连,衍生出Harvey原本不具备的绘画能力;机械假肢利用3D扫描、模式识别算法、新式神经外科手术和患者的大脑意念相连,使患者重生了双臂;Siri通过智能语音系统的语言输出,协助了自闭患者的成长过程。正如崔有让的机械雕塑中无休止的重复运动在循环的过程当中逐渐产生意义一样,上述科技在单一重复地听从指令、服从指令、实现指令的过程当中,因为其从人类的最高利益出发,遵循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绝对宗旨,从而使得人与机器之间产生一种互相依赖的连接。人类需要机器来实现原本缺乏的能力,而机器需要人类来开启其无限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的开启又会反过来协助人类突破自己的思考极限和思维死角。这种相互依赖、相互牵制的连接,使得人们在接触这类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时候得以跳离固有的思维范式,重新审视与理解人性的本质与意义。无生命的机械与有生命的人体发生感情、身体上的连接关系,人性的纯粹在得以升华和面临挑战之间踌躇纠结,正为我们在认识人性的本质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思考的空间。

三、 终极意义上的关怀

艺术对于人文在终极意义上的关怀主要由艺术的“超越性品质”所产生,“艺术以其审美的态度,通过审美的精神活动带人超越现实的有限性,以图建立和创造人类精神自由之境界,表现为灵魂深处的感悟和震撼,灵魂摆脱了一切压抑和限制而获解放”*顾丽霞:《论艺术人文关怀的不同层级》。。新媒体艺术应有效利用技术的优势,技术的使用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而不是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技术的功能在获得恰当的发挥之时,技术的更新换代才能切切实实地为人性灵魂的解放作出贡献。

2010年11月,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艺术硕士生Marc Horowitz建立了一个网站并开始了名为“陌生人的建议”(The Advice of Strangers)的项目。在整个11月里,他每天都在网站上发布一个关于他日常生活的问题,同时提出多个选项让网友们选择,并向网友保证每个得到最高票数的选项都一定会得到实施。这些问题既包括“我应该刮掉脸上的胡子吗”,也包括“我应该联系十年未见的儿时朋友吗”。固然网友可以进行选择的选项是由Marc本人提出,即使他确确实实按照最高票数的选项实施,结果仍然是他已经预想过的,并不是完完全全地放弃自我思考的能力而将自己的命运委托于一群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但不可否认,他还是将选择的权利交棒于观众了,并且选择所造成结果的承受者是Marc自己,观众的意愿确确实实对艺术家本身造成了直接影响。通过这个项目,Marc不但接触到了生活在其他州的网友,更是认识了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真实生活中的邻居。在传统思想中被诟病为导致人际关系隔离的网络,在这个项目中却成为了联系众人的工具。而艺术家本人,在项目结束的时候,不仅刮掉了脸上的胡子,更通过电话联系上了十年未见的儿时好友,甚至坐飞机前往好友的居住地与其相见。

“陌生人的建议”项目利用网络搭建起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在信息时代中被冰冷的数字机器所禁锢压抑的原始感情开启了互相碰撞交流的契机,使情绪得到宣泄与表达。两年后制作完成的众包电影“浮生一日”也利用网络技术对人类情感与共鸣进行了一次大胆地探讨。

2012年,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和托尼·斯科特利用全球最大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制作了一部名为“浮生一日(Life in a Day)”的电影。这部电影邀请全世界的网民记录下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自己的生活以及对一些简单问题的回答。这个项目总共收到来自190个国家的八万多个视频,视频总时长接近4 500个小时。导演团队对收到的视频进行了类似于图书馆管理式的整理和剪辑,最终制作出一部时长95分钟的纪录片电影。电影评论人Ian Buckwalter在华盛顿人杂志上评论称:“电影通过剪辑显示出日常生活中众人虽千姿百态,但仍然类似共通的特点,尽管我们总以为自己与众不同,但其实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似的。”电影评论人Peter Howell在多伦多星报上评论道:“这部电影显示了千万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总觉得自己在这个社会是孤独的,但其实,我们和他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电影通过众包的方式获得素材,每个拍摄视频的人虽然都是个体,但最终却以一种紧密连接的方式呈现。互相之间从未相见的人们却在一部电影当中永远共存,彼此的存在于对方而言都通过这部电影而衍生出特别的意义。

无论是《陌生人的建议》还是《浮生一日》,都利用网络这一科技手段使得原本淡漠的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悄然拉近了。世界各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在带来了市容市貌的极大改变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之中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曾经街里街坊的热心肠与夜不闭户的信任关系在城市当中已难以寻觅,取而代之的是各取所需的速食爱(友)情和处处设防的戒备之心。这两部新媒体艺术作品利用网络连接起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使大家在共同作业的过程当中,重获早已被遗忘于繁忙日常中的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信任与美好。“艺术追求着人性的完善,她注视着个人的悲欢,更关心人类的命运。人生正是在这种追求被审美改造过的理想世界中走向完美的,也通过自身的这种超越性,艺术将深切的人文关怀洒向人间。”*顾丽霞:《论艺术人文关怀的不同层级》。新媒体艺术不应因为对于技术的运用而显得冷酷与机械,在技术升级的同时,艺术对于人文的关怀也应齐头并进;或者说,探寻一种新的高度,使得人性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与共鸣。

作为”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越发密切,而新媒体艺术正是体现科学与艺术之间联系的最佳形态。被形容为“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依托,以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为载体,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的新艺术”*鲁晓波、黄石:《新媒体意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载《科技刊报》2007年第25卷第13期。的新媒体艺术,因为包含领域广阔,在推广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无法简明扼要地向大众解释其意义的窘况。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仍会持续扩展。但新媒体艺术中的人文关怀却是永恒不变的,因为正是有了这份人文关怀的存在,才能防止科技发展中的一意孤行,才能最大化艺术本真的价值,才能在人类寻求真理的道路上昂首挺进。

【责任编辑:肖时花;实习编辑:杨孟葳】

2016-06-11

G206

A

1000-5455(2016)06-0185-04

陈洁,广东广州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层级关怀人文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